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加強土地資源管理 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22-01-17 18:1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聯合國糧食及農(nong) 業(ye) 組織(糧農(nong) 組織)日前發布土地及水資源狀況報告指出,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全球土地資源等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壓力,國際社會(hui) 需要高度重視這一容易被忽略的公共政策領域。專(zhuan) 家強調,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事關(guan) 全人類福祉。完善土地資源治理,對於(yu) 保障食品安全、減少貧困人口、實現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土地生產(chan) 能力退化

  糧農(nong) 組織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用於(yu) 作物和畜牧生產(chan) 的農(nong) 業(ye) 用地約47.5億(yi) 公頃,其中耕地麵積超過15億(yi) 公頃。耕地僅(jin) 占全球各類土地的13%,但已退化的耕地卻占到所有退化土地的29%。2000年至2017年間,農(nong) 業(ye) 用地麵積總體(ti) 變化幅度較小,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農(nong) 地麵積減少了20%,2017年約為(wei) 0.19公頃/人。

  報告還指出,人類在農(nong) 業(ye) 領域對土地及水資源的利用尚未達到峰值,但證據表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率增速正在放慢,生產(chan) 能力正在快速耗竭,對環境的破壞也在加快。當前,全球僅(jin) 38%的灌溉土地處於(yu) 穩定狀態,北非、南亞(ya) 、中東(dong) 及西亞(ya) 超過60%的灌溉土地已經退化。另外,全球鹽漬土壤麵積逾8.33億(yi) 公頃,土壤鹽堿化致使每年有高達150萬(wan) 公頃作物耕地無法用於(yu) 生產(chan) ,有2000萬(wan) 至4600萬(wan) 公頃土地生產(chan) 率下滑。

  農(nong) 作方法不可持續、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氣候變化影響等,讓土壤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糧農(nong) 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強調,未來的糧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對土地、土壤及水資源的保護,要努力將創新性技術及製度性解決(jue) 方案因地製宜地相互結合,打造更好的土地及水資源治理體(ti) 係。采用更環保、更具氣候智能性的生產(chan) 方式,有助於(yu) 扭轉土地及水資源惡化的趨勢,推動包容性增長。這符合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戰略框架確立的目標,即“更好生產(chan) 、更好營養(yang) 、更好環境、更好生活”。

  綜合施策保護土地

  麵對土地退化、土壤汙染等問題,不少經濟體(ti) 正出台相關(guan) 政策舉(ju) 措進行綜合治理,努力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歐盟去年底通過新的共同農(nong) 業(ye) 政策,其中包括鼓勵各國實施可持續的土壤治理,積極發展有機農(nong) 場和林業(ye) ,增加相關(guan) 投資,實現土地健康和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歐盟還公布了《2030年土壤戰略》,提出力爭(zheng) 在2023年推動自然土壤恢複立法,從(cong) 法律層麵加強對土壤的保護、恢複及可持續利用。

  比利時是歐洲較早針對土壤汙染和治理進行專(zhuan) 門立法的國家。在比利時法蘭(lan) 德斯大區,政府於(yu) 1995年和2006年分別製定了《土壤治理法》和《土壤修複與(yu) 保護法》。法蘭(lan) 德斯將全區土地劃分為(wei) 風險土地、無風險土地、公寓土地等類型,並頒發相應的“土地證書(shu) ”。如果土地地塊劃定為(wei) “風險土地”,政府將進行土壤檢測、修複,並調查認定汙染主體(ti) 責任。

  韓國政府推出了全國土壤監測網絡,環境部每年發布土壤汙染調查報告,每10年製定一次土壤保全整體(ti) 計劃,確定土壤汙染及修複情況,並調整未來土壤修複方向。政府還設立土壤汙染投訴熱線,發現土壤汙染情況可隨時上報,有關(guan) 方麵將及時跟進調查。

  俄羅斯除了頒布實施相關(guan) 土地治理政策外,還非常重視對土壤問題的學術研究,通過基金會(hui) 、國家科研項目補貼等方式加大對相關(guan) 課題的資助力度。多庫恰耶夫土壤研究所重點研發了農(nong) 業(ye) 土地數字化管理平台,推動土地資源向高質量方向發展。莫斯科大學土壤學係重點關(guan) 注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側(ce) 重研究土壤功能及其治理。

  中國嚴(yan) 格實施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通過製定完善環境保護法、土壤汙染防治法、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等,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和合理規劃利用,著力提升土壤質量和活力。據統計,中國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超過90%,累計實施休耕輪作超過1億(yi) 畝(mu) 次,推廣保護性耕作超過7000萬(wan) 畝(mu) ,耕地質量5年提升0.35個(ge) 等級。去年印發的《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完成1億(yi) 畝(mu) 黑土地保護利用任務。科學的頂層設計與(yu) 高效的行動方案相結合,中國在保護土壤方麵邁出堅實步伐。

  持續推動各方合作

  土地退化是全球性問題,各方切實參與(yu) 、合力應對這一挑戰至關(guan) 重要。

  糧農(nong) 組織的報告指出,要形成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模式,需要在4個(ge) 重點領域同時發力,主要包括:采納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土地治理模式,保證所有部門施行協調一致的法律、政策和製度安排,尤其應避免製度層麵的條塊分割,以及土地治理權力不明及分散問題;全麵實施綜合性解決(jue) 方案,通過數據和規劃等了解土地資源現狀並製定一攬子可行方案;全麵支持並積極應用創新的技術和管理手段,移動技術、遙感服務、雲(yun) 計算等先進技術將有助於(yu) 提升治理效率和質量;加大對健康且具有環境可持續性的土地及土壤資源的投資等。

  在去年4月召開的全球土壤生物多樣性研討會(hui) 上,歐盟環境、海洋和漁業(ye) 委員辛克維丘斯認為(wei) ,保護土壤並使其恢複健康是一件複雜的事情,需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深刻變革,采用新的技術方法和治理結構,發動經濟和社會(hui) 主體(ti) 廣泛參與(yu) ,並持續加強國際合作。

  “投資土地修護,就是投資強勁、有韌性並能抵禦氣候變化和幹旱的經濟。”《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shu) 處執行秘書(shu) 易卜拉欣·蒂奧指出,加強土地恢複和保護,努力用有益的經驗不斷完善土地管理,可以恢複土壤質量、改善土壤持水能力、提高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從(cong) 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和生物多樣性損失,並從(cong) 整體(ti) 上增加農(nong) 民收入。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7日 17 版)

  (張朋輝 張光政 馬 菲 曹師韻 責編:袁勃、牛鏞)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