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認識“菌從口入”的嚴重性了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第15版致癌物報告,其中新增8種致癌物,幽門螺杆菌首次被列為(wei) 明確致癌物。消息一出,社交媒體(ti) 上,幽門螺杆菌“恐慌”陣陣襲來。
“幽門螺杆菌這個(ge) 名字我似乎很熟悉,但總覺得很多人都感染過,所以沒太重視,沒想到它竟是明確致癌物。”看到#美國將幽門螺杆菌列為(wei) 明確致癌物#這條微博熱搜,網友們(men) 的反應大多有些震驚。
“很多人都感染過幽門螺杆菌,並不意味著感染這種菌沒關(guan) 係。相反,我們(men) 應該更重視它,因為(wei) 感染率很高啊。”在南京市第一醫院消化科主任張振玉看來,這次幽門螺杆菌受關(guan) 注恰是一個(ge) 契機,可以讓公眾(zhong) 更了解這個(ge) 在我國有超過40%感染率的疾病。
全球超過85%的胃癌歸因於(yu) 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感染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關(guan)
雖然很多人都聽說過幽門螺杆菌,但真正了解這種感染性疾病的人卻不多。這是張振玉多年臨(lin) 床的感受,他介紹說,其實早在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將幽門螺杆菌定為(wei) 胃癌的Ⅰ類致癌原,“可見,幽門螺杆菌感染從(cong) 來都不是一個(ge) 無關(guan) 緊要的小病,隻是我國民眾(zhong) 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所以提升民眾(zhong) 的健康素養(yang) 尤為(wei) 重要。”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醫師邱海波感慨道,“幽門螺杆菌感染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guan) 係。很多時候,我們(men) 多注意一點,感染的可能性就小很多。”邱海波會(hui) 反複向有相關(guan) 疾病的患者和家屬解釋感染原因,以引起大家的重視。他舉(ju) 例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機體(ti) 免疫力下降就可能間接導致感染率提高;此外,情侶(lv) 之間親(qin) 吻或者家人之間共用碗筷,也會(hui) 導致幽門螺杆菌的感染。”
查出幽門螺杆菌,就要擔心患癌嗎?
“全球超過85%的胃癌歸因於(yu) 幽門螺杆菌感染。”張振玉列出這個(ge) 頗值得注意的數據,並分析說,幽門螺杆菌感染是預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證據顯示,腸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數)的發生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環境因素和遺傳(chuan) 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據估計,約90%非賁門部胃癌發生與(yu) 幽門螺杆菌感染相關(guan) ;環境因素在胃癌發生中的總體(ti) 作用次於(yu) 幽門螺杆菌感染;遺傳(chuan) 因素在約1%~3%的遺傳(chuan) 性彌漫性胃癌發生中起決(jue) 定作用。“可以看出,在導致胃癌發生的諸多因素中,預防幽門螺杆菌感染是其中最可控的因素。這也是我們(men) 要重視幽門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他總結道。
“我們(men) 要重視幽門螺杆菌感染,但也不必過度緊張。”邱海波解釋說,臨(lin) 床上約有九成幽門螺杆菌感染者,不會(hui) 表現出任何症狀,少部分會(hui) 出現消化不良、胃痛或口腔異味等症狀,隻有極少數感染者確診胃癌。“幽門螺杆菌感染,首先會(hui) 導致慢性胃炎,然後是不典型增生,包括輕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最後才到癌。進化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定往前發展,隻有1%的概率會(hui) 導致胃癌的發生。”邱海波的話,讓很多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放下了過度的焦慮。
但我們(men) 必須重視幽門螺杆菌,張振玉又重複了一遍他的觀點。“因為(wei) 我國是幽門螺杆菌感染高發國家,而幽門螺杆菌感染也是我國胃癌的主要病因。”在張振玉看來,公眾(zhong) 知曉越多胃癌危害的知識,越有助於(yu) 推動胃癌預防。
“根除幽門螺杆菌可降低胃癌發生率,尤其是早期根除。”這是張振玉多年臨(lin) 床和研究的結論,也是國內(nei) 專(zhuan) 家的共識。“在我國,多數胃癌患者發現患癌時已經是晚期,預後差。如果早期發現,就能及時治療,預後也好。”張振玉說,但早期胃癌一般無症狀或症狀缺乏特異性,很難及時發現。“所以一旦發現患癌,就非常麻煩。如果能及時治療幽門螺杆菌減少患癌風險,我們(men) 的健康當然就更有保障。”
除非采取主動幹預措施,幽門螺杆菌感染不會(hui) 自行消失
查出幽門螺杆菌感染怎麽(me) 辦
查出幽門螺杆菌感染,必須進行治療嗎?
“我們(men) 建議盡早治療,越早治療幽門螺杆菌感染,健康就越有保障。”張振玉說,“以前很多人覺得,如果沒有嚴(yan) 重症狀就可以不治,但現在國內(nei) 專(zhuan) 家大多認為(wei) 應該盡早治療。”因為(wei) 如果不治療,很容易傳(chuan) 染給身邊人,同時也會(hui) 加重罹患胃腸道疾病的可能性。“之前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治了也會(hui) 再感染,所以沒明顯症狀就可以不管。但根據我們(men) 目前的研究,幽門螺杆菌治療後的再感染率是很低的,普通人群的再感染率大概隻有1.5%左右。”在張振玉看來,盡早治療幽門螺杆菌能取得最大化效益。
“而對於(yu)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來說,根除幽門螺杆菌,可以讓其患胃癌的風險降低73%。”張振玉再次用研究數據佐證了及早治療幽門螺杆菌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幽門螺杆菌感染會(hui) 引起哪些病症呢?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李雷給出的結論是,約25%至30%的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會(hui) 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惡性腫瘤等。“其實不隻胃腸道疾病,幽門螺杆菌感染還與(yu) 多種胃腸道外疾病密切相關(guan) ,比如缺鐵性貧血、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李雷說。
張振玉還著重提醒:“針對一些特殊人群,根除幽門螺杆菌感染更為(wei) 重要,比如老年人群體(ti) 。”老年人群的幽門螺杆菌感染率較高,根除幽門螺杆菌可使老年患者的胃腸道症狀得以改善,並在某種程度上阻止或延緩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發生,甚至還可以使部分胃黏膜萎縮或腸化生發生逆轉。“隻是,老年幽門螺杆菌感染者常同時患有心血管、腦血管、腎髒和其他係統疾病。因此,在進行幽門螺杆菌治療前,要根據患者既往服用藥物情況、生理特點、疾病和藥物不良反應等,選擇個(ge) 體(ti) 化、規範化的治療方案。”張振玉說。
“我們(men) 還要明確一點,除非采取主動幹預措施,幽門螺杆菌感染不會(hui) 自行消失。”張振玉提醒,幽門螺杆菌相關(guan) 疾病不但危害人的健康,而且給社會(hui) 和家庭的衛生保健造成很大負擔。“因此綜合各個(ge) 方麵,根除幽門螺杆菌以減少相關(guan) 疾病的發生非常緊迫。”據了解,他的觀點,也是目前國內(nei) 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們(men) 的共識。
根據2021年發布的《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zhuan) 家共識》,目前我國主要采用兩(liang) 種幽門螺杆菌感染的診治和管理策略:低感染率地區進行檢測和治療,高感染率地區進行篩查和治療。“也就是說,低感染率地區,如果有消化不良症狀的人,推薦自行去做相關(guan) 檢查,如果查出感染幽門螺杆菌,那就治療;而對於(yu) 高感染率地區,我國正在爭(zheng) 取進行大規模幽門螺杆菌的篩查,比如以社區為(wei) 單位,社區醫生可以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對群眾(zhong) 作相關(guan) 科普和檢查,查出感染幽門螺杆菌的人都建議治療,除非患者自身身體(ti) 有抗衡因素。”他還提醒,有胃癌等相關(guan) 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應該定期檢測。
“近年來,日本和韓國已開始實施全國性的幽門螺杆菌根除計劃,以減少胃癌和幽門螺杆菌感染相關(guan) 疾病的發生,從(cong) 而節省後期的醫療費用。”在張振玉看來,全國性的根除計劃是必要的,他的建議是“一步步來,在政府和社會(hui) 各個(ge) 層麵的努力下,我們(men) 要盡早實現全國性幽門螺杆菌根除計劃”。
我國約有64%的家庭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員感染幽門螺杆菌
防止“菌從(cong) 口入”,最重要的是提倡分餐製
談及預防幽門螺杆菌的方式,張振玉認為(wei) ,作為(wei) 一種感染型疾病,用疫苗預防感染當然是最佳選擇。“但目前還沒有應用於(yu) 臨(lin) 床的疫苗。”他說,關(guan) 於(yu) 幽門螺杆菌疫苗的開發,多年來國內(nei) 外已經有過不少嚐試,但由於(yu) 其抗原製備和機體(ti) 反應的複雜性,目前疫苗研究仍處於(yu) 實驗室和臨(lin) 床研發階段。“此外有些牙膏宣稱抗幽門螺杆菌,這也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張振玉說,“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預防幽門螺杆菌,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ang) 健康的生活習(xi) 慣。”
“人與(yu) 人之間相互傳(chuan) 播是幽門螺杆菌傳(chuan) 播的重要途徑,而且幽門螺杆菌感染存在明顯的家庭聚集現象。家庭內(nei) 傳(chuan) 播是幽門螺杆菌傳(chuan) 播的重要方式。根據目前的研究,我國約有64%的家庭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員感染幽門螺杆菌。”張振玉提醒,由於(yu) 幽門螺杆菌感染者不經治療很少痊愈,被幽門螺杆菌感染的家庭成員始終是潛在的傳(chuan) 染源,存在持續傳(chuan) 播的可能性。
在張振玉看來,減少家庭感染幽門螺杆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分餐製,因為(wei) 這可以極大減少“菌從(cong) 口入”的可能。
“分餐製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做。”張振玉說,所謂分餐,就是餐食餐具分開、專(zhuan) 人專(zhuan) 用。“我們(men) 中國人覺得大家一起吃飯熱鬧,互相夾菜顯得熱絡,但是如果共同就餐的人中有一人攜帶病菌,那麽(me) 他使用過的餐具就可能帶有病菌,別人用他用過的餐具或者吃他餐具動過的菜時,就很可能被感染。”不但是幽門螺杆菌,不分餐還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肺炎病毒、厭氧鏈球菌、口腔球菌,還有新冠肺炎病毒等多種病毒,張振玉介紹。“所以聚餐時,最好是把菜分好,自己吃自己的。至少也要使用公筷,這是必須做到的。”
而且對於(yu) 有孩子的家庭,提倡分餐製就更有必要,李雷提醒說:“很多老年人帶孩子,喜歡先咀嚼食物再喂給孩子,這種喂食方法其實也非常容易將幽門螺杆菌和其他病毒傳(chuan) 染給孩子。而且幽門螺杆菌感染主要發生在兒(er) 童和青少年時期,所以一定要更加注意。”
在李雷看來,因為(wei) 涉及很多傳(chuan) 統和情感因素,在我國推行分餐製確實有一定難度。“這也體(ti) 現了提升民眾(zhong) 健康素養(yang) 的重要性。如果大家都明白了混吃的危害,也就不會(hui) 覺得分餐的人是不合群了。”李雷建議,不但聚餐時,平時家人一起吃飯,也要分餐食、分餐具,筷子等也不要混在一起。“筷子不好分,可以每個(ge) 人用不同花色的,這樣就不會(hui) 用錯了。”這是李雷的“小妙招”。
“新春佳節將至,又到了一年中的聚餐高峰,大家可以互相提醒,分餐不減氛圍、分餐不減感情、分餐是更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張振玉感慨道,當分餐成為(wei) 聚餐的日常,很多病毒感染率自然就降低了。(記者 鄒曉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