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主題”接地氣 訪博物館愜意如“行街”
春節將至,廣州的各家博物館花樣紛繁的展覽中,有一類展覽顯得特別與(yu) 眾(zhong) 不同。
這種展覽,大多題材“輕盈”、接地氣,內(nei) 容清新、樣貌親(qin) 和,與(yu) 人們(men) 印象中動輒幾件十幾件“國寶”壓陣的重磅大展大為(wei) 不同。
這是一類“輕主題”展覽,小切口觸及大內(nei) 涵,看的都像是“身邊事”,卻又充滿了曆史感。
“足下生花” 一塊磚裏看大千世界 設置觸摸、磁貼拚圖、體(ti) 感互動環節
“足下生花——水泥花階磚的故事”展覽正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北三樓專(zhuan) 題展廳舉(ju) 行。這是全國第一個(ge) 花階磚專(zhuan) 題展,也是為(wei) 數不多的工業(ye) 題材展覽。展覽由廣東(dong) 省文物局指導,廣東(dong) 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主辦,展期至4月5日。春節期間,該展覽將正常開放。
展覽全方位講述水泥花階磚的曆史、工藝、應用等知識,通過132件(套)展品和大量曆史圖片展現水泥花階磚的故事。
本次展覽十分重視觀眾(zhong) 互動體(ti) 驗,分別設置了花階磚觸摸、花階磚磁貼拚圖和“足下生花”體(ti) 感互動等多個(ge) 互動體(ti) 驗區。其中,花階磚觸摸體(ti) 驗區改變了展品的展陳方式,沒有了觀眾(zhong) 與(yu) 展品間的玻璃,讓觀眾(zhong) 可以用手觸摸水泥花階磚,感受花階磚的質感。觀眾(zhong) 朋友們(men) 還可以漫步在大元帥府南樓的花階磚地麵上,切身感受水泥花階磚的魅力。策展團隊還邀請觀眾(zhong) 提供水泥花階磚的線索或故事。
在近年成為(wei) “網紅”的諸多廣州乃至嶺南地區曆史建築,如新河浦洋樓、恩寧路大屋中,我們(men) 常能看到水泥花階磚的身影。它們(men) 既見證了中國近代水泥工業(ye) 的發展之路,也為(wei) 廣州近現代城市建築風貌的形成錦上添花。展覽中展出了大量水泥花階磚實物、花階磚公司的樣本冊(ce) 、使用花階磚建築的實地照片等,向觀眾(zhong) 呈現了超過200種花階磚樣式,展現出一幅五彩斑斕的“足下”畫卷。
展覽創意最早的提出者、廣東(dong) 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黨(dang) 委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吳武林告訴記者,“當時(2013年)我就想,我們(men) 能不能做一些有關(guan) 嶺南建築史的東(dong) 西,就從(cong) 花階磚,從(cong) ‘足下’開始,就有了這麽(me) 懵懵懂懂的一個(ge) 想法的萌芽。”
“這確實是一個(ge) ‘輕主題’的展覽,很輕鬆、很親(qin) 和,因為(wei) 我們(men) 每天都要走在地麵上,所以看到這種展覽,不會(hui) 有那種‘厚重感’的壓力”,吳武林說,但是“輕主題”並不是“無意義(yi) ”,相反,這個(ge) 展覽的內(nei) 涵很深,支撐起它的前期研究功夫也很深,從(cong) 裏麵能看到我們(men) 的建築史、工業(ye) 史,還能感受到我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省城行街” “一天”裏看廣州百年 雙展線、身份選擇、沉浸式體(ti) 驗
1921年,身處“大時代”風雲(yun) 中的廣州人,在當時如何生活,如何度過自己的每一天?如果有一個(ge) 可以穿越回去體(ti) 驗的機會(hui) ,你會(hui) 接受嗎?
由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辛亥革命紀念館、嶺南金融博物館和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舉(ju) 辦的“省城行街——廣州1921”展覽在辛亥革命紀念館一號展廳開展,展期至5月22日。展覽姊妹篇“行街記——廣州1921”在嶺南金融博物館同步展出。
本次展覽選定了1921年年末的一天,讓觀眾(zhong) 以“行街”的視角行走在廣州城內(nei) ,以自己的“所見”來呈現廣州各方麵的變化。
展覽的參觀流線設計為(wei) 向左、向右的雙展線,參觀者可自行選擇“東(dong) 山少爺”或“西關(guan) 小姐”的身份,對照1921年的廣州地圖從(cong) 東(dong) 山或者西關(guan) 出發,穿行於(yu) 場景化設計的展廳,沉浸式地體(ti) 驗一個(ge) 世紀前的廣州街景。
而在嶺南金融博物館舉(ju) 行的“行街記——廣州1921”姊妹展,則繼續講述東(dong) 山少爺和西關(guan) 小姐相約行街的見聞。
那麽(me) 這對青年男女究竟看到了什麽(me) 呢?策展方介紹,“因為(wei) 分別住在一東(dong) 一西,他們(men) 通過電話後決(jue) 定各自從(cong) 居住地出發,漫步到市中心,會(hui) 合於(yu) 維新路,最終到達執信學校。這條路線,幾乎覆蓋了當時廣州市的重大事件發生地”……終於(yu) ,在維新南路路口,西關(guan) 小姐阿嬌“四周望望,那間咖啡館窗口位的,可不就是他?”於(yu) 是兩(liang) 人繼續“行街”去。
很多人評價(jia) 這個(ge) 展覽用心很深,設計形式也很巧妙,非常富有親(qin) 和力。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用“輕主題”的外表,包裹起宏大的曆史畫卷的展示方式。
記者手記
“輕主題”是形式
“重資產(chan) ”是核心
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博物館熱”已經成為(wei) 一種文化和時尚潮流。博物館也在從(cong) 單純的展館向多功能的文化綜合體(ti) 和知識中樞轉變。如吳武林所說,博物館需要從(cong) “館舍”走向“社區”。同樣地,它的呈現形式也需要從(cong) “單向”走向“互動”,從(cong) “灌輸”走向“體(ti) 驗”,從(cong) “嚴(yan) 肅”走向“活潑”。“輕主題”展覽的出現,正是博物館在麵對公眾(zhong) 口味的變化時自然而然的演變。
但“輕主題”需要建立在深厚積澱的基礎之上,無論是花階磚還是行街記,如果沒有多年一貫的學術研究作為(wei) 支撐,如果沒有大量的以藏品、文獻等為(wei) 代表的文化“重資產(chan) ”的存量,如果沒有專(zhuan) 業(ye) 的策展和實現團隊,展覽的效果也出不來。“輕”隻是表象,是對話的方式;“重”才是根本,是文化建設、文化育成、文化傳(chuan) 播的根基所在。(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卜鬆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