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法善治促網紅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趙瑩(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
網紅經濟是數字經濟時代產(chan) 生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指的是以互聯網社交平台為(wei) 基礎,聚焦網絡流量和粉絲(si) 形成定向銷售市場,衍生出各種新的消費模式的網紅經濟產(chan) 業(ye) 鏈。網紅經濟的產(chan) 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yu)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網紅經濟也迎合了大眾(zhong) 獵奇的消費心理和需求,因此能被人們(men) 快速認可、接納和追捧,成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丁真帶火了四川甘孜理塘的旅遊,李子柒對外傳(chuan) 播了中國文化,網絡直播還可以進行公益宣傳(chuan) 和公益扶貧等。
隨著網紅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出現了一係列亂(luan) 象。比如,網紅明星偷逃稅、“直播帶貨”產(chan) 品存在質量問題、“水軍(jun) ”刷單以及流量造假等。這些亂(luan) 象是網紅經濟中不健康的成分,引發惡意競爭(zheng) ,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影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經濟健康發展。究其原因,無外乎人們(men) 存在投機心理、法律意識淡薄,以及相關(guan) 法律製度滯後,無法發揮引導和保障作用。要避免網紅經濟亂(luan) 象,使其既符合現代人們(men) 的消費需求,又能保障經濟社會(hui) 的穩定發展,需要良法善治解難題。
網紅經濟亂(luan) 象治理需要法律製度與(yu) 時俱進。網紅經濟顛覆了傳(chuan) 統的消費模式和消費場景,為(wei) 消費者帶來多元化、個(ge) 性化和共享化的購物體(ti) 驗。與(yu) 傳(chuan) 統經濟不同,網紅經濟消費模式由“需求—產(chan) 品—消費”變為(wei) “內(nei) 容—需求—消費”,消費場景從(cong) 線下到線上,這種消費模式和消費場景的變化均會(hui) 產(chan) 生新的法律問題,比如直播平台是否存在數據造假,線上產(chan) 品的質量是否合格、網紅明星的稅收是否合理等問題。因此,治理網紅經濟亂(luan) 象需要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和反壟斷法等經濟法律製度回應數字經濟的發展,做出調整和完善,提供法律引導和保障。經濟法作為(wei) 發展促進法,與(yu) 現代市場經濟體(ti) 係密切相關(guan) ,應該及時回應網紅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鼓勵新模式、新經濟、新業(ye) 態發展。同時,經濟法作為(wei) 公平分配法,應針對網紅經濟亂(luan) 象中的稅收、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做出回應性立法,發揮調整功能,從(cong) 整體(ti) 、全麵和長遠角度推動形成數字經濟法治、依法規範分配活動、保障分配秩序,從(cong) 而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保障網紅經濟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網紅經濟亂(luan) 象治理需要監管部門協同執法。網紅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密切相連,是實體(ti) 經濟在數字經濟時代的體(ti) 現。更好地發揮網紅經濟對實體(ti) 經濟的帶動作用,少不了監管部門嚴(yan) 格執法和重拳整治。市場監管部門、網絡監管部門、行業(ye) 協會(hui) 及互聯網社交平台等,均應各司其職、協同治理。市場監管部門對網絡社交平台準入、運營管理和退出均應該製定標準,嚴(yan) 格執法。網絡監管部門應對社交平台開展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監管和審查,避免出現直播內(nei) 容低俗,涉及恐怖、暴力、色情元素等現象。行業(ye) 協會(hui) 也應製定相關(guan) 規範,如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hui) 發布的《網絡短視頻平台管理規範》和《網絡短視頻內(nei) 容審核標準細則》,從(cong) 機構行為(wei) 和內(nei) 容審核兩(liang) 個(ge) 層麵為(wei) 直播網絡平台的傳(chuan) 播秩序提供了依據。互聯網直播平台也應根據法律法規製定自身的平台規範,約束網紅主播、商家的行為(wei) ,為(wei) 消費者提供售後保障。
網紅經濟亂(luan) 象治理需要公眾(zhong) 提高法律素養(yang) 。“人紅好賣貨”,是網紅經濟的主要利益點。一些網絡主播為(wei) 了“人紅”,不惜觸碰法律底線,此種行為(wei) 無異於(yu) “殺雞取卵”,不僅(jin) 砸了自己的飯碗,還會(hui) 斷了網紅經濟的發展前景。網紅明星作為(wei) 公眾(zhong) 人物,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hui) 責任,要遵守法律,提高法律素養(yang) 和規則意識,宣傳(chuan) 正確的價(jia) 值觀,實現自身利益和社會(hui) 責任相統一,推動網紅經濟長遠、健康、有序發展。廣大消費者跟著網紅“種草”產(chan) 品時,應理性消費,增強法律意識,學會(hui) 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