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非遺保護碩果累累
弦歌不輟綻放迷人光彩,踔厲奮發再譜壯美詩篇。過去的一年,甘肅省非遺保護領域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盤活用好各類非遺資源,趕超進位、精準發力、狠抓落實,全省非遺係統性保護工作結出累累碩果。
積蓄文旅強省深厚底氣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係統進一步健全政策法規體(ti) 係,完善保護傳(chuan) 承製度,加大社會(hui) 保障力度,重點工作任務推進迅速。製定《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方案》,編製完成《甘肅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甘肅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啟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修訂工作,做到非遺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時,配合省人大常委會(hui) 開展非遺保護領域“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以甘肅省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yi) 下發通知,要求各市(州)人民政府整改落實省人大常委會(hui) 執法檢查中反饋的各類問題,在全省上下鞏固了“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hui) 參與(yu) ”的工作格局。
去年,省文旅廳共爭(zheng) 取中央財政投入1873萬(wan) 、省級財政投入1000萬(wan) ,補助22個(ge) 國家級、13個(ge) 省級非遺項目,支持54名國家級、452名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開展保護傳(chuan) 承活動,開展3期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培計劃,組織實施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記錄工程,拍攝製作了《甘肅非遺宣傳(chuan) 片》,結集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論文集》,成功舉(ju) 辦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培訓班。
這些強有力的工作舉(ju) 措,成功的讓非遺係統性保護成為(wei) 全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的一項熱點工作,成為(wei)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一項重點工作,成為(wei) 深受人民群眾(zhong) 歡迎的一項惠民工作,激發時代活力,激揚文化自信,積蓄起文旅強省的深厚底氣。
助力文旅融合提質增效
保護,讓非遺遍地開花;傳(chuan) 承,讓非遺百花齊放;弘揚,讓非遺花繁果碩。2021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五批325個(ge) 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甘肅省入圍15項,與(yu) 青海省並列西北五省(區)第一位。
至此,全省已有花兒(er) 、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3個(ge) 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有8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計49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省已認定68名國家級、617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兩(liang) 批共3家企業(ye) 入選國家級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臨(lin) 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製技藝等15個(ge) 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目錄。
另外,全省各市(州)共公布2186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市州級),認定3452名市(州)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各縣(區)共公布5396(縣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認定8299名縣(區)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建成了完整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ti) 係。
此外,省文旅廳還組織實施了黃河流域(甘肅段)非遺資源調查,啟動了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申報,實地考察評估6個(ge) 縣(區)政府創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由此可見,甘肅省非遺保護工作注重係統全麵謀劃,把握重點關(guan) 鍵要素,著力挖潛力、增活力、補短板,煥發出勃勃生機,為(wei) 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優(you) 勢互補傳(chuan) 承精美傳(chuan) 統文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隴東(dong) 學院2021年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培計劃重要成果——新創紅色題材皮影戲《隴原第一槍》於(yu) 去年7月在蘭(lan) 州黃河劇院成功上演,皮影戲這一古老的中國戲曲表現形式,首次從(cong) 隴東(dong) 大塬的農(nong) 家窯洞,登上了省會(hui) 蘭(lan) 州的大舞台。
該劇是隴東(dong) 學院為(wei) 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精心打造的紅色題材皮影戲,是全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基地—隴東(dong) 道情皮影傳(chuan) 承基地實踐劇目,是隴東(dong) 學院《音樂(le) 與(yu) 舞蹈學(皮影戲)》特色學科建設成果之一。該戲生動再現了1930年劉誌丹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組織發動“太白起義(yi) ”,發展壯大革命根據地的曆史故事。
全劇分希望、播火、誆宴、奪槍、功捷5場,演出團隊分為(wei) 前台演唱組、樂(le) 隊伴奏組、影人挑纖組、嘛簧幫唱組,演職人員中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人,市級、縣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近10人,加上隴東(dong) 音樂(le) 學院學生共50人參與(yu) 了演出。
《隴原第一槍》在傳(chuan) 承道情皮影文化的同時,也進行了改進和創新。為(wei) 了增強觀演效果,該劇把傳(chuan) 統的影窗、影件進行比例放大,影人由傳(chuan) 統的三簽改為(wei) 五簽,高度由傳(chuan) 統的約30厘米改為(wei) 80厘米。唱腔設計和樂(le) 隊伴奏也創新融入合唱性幫腔演唱,擴大樂(le) 隊伴奏規模,增加了二胡、笙和打擊樂(le) 的多聲部配器,讓聽覺更為(wei) 飽滿。同時,舞美融入聲、光、電等科技元素,增加了實景襯托設計。
隴東(dong) 學院音樂(le) 學院院長趙誌學表示,隴東(dong) 學院挖掘地方音樂(le) ,將道情皮影藝術帶入大學課堂,希望學生們(men) 可以更好地了解傳(chuan) 統文化,養(yang) 成多元融合的音樂(le) 思維。學院通過開設道情皮影課程,實現學生和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人的優(you) 勢互補,活態傳(chuan) 承了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
唱響文旅惠民田園牧歌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回望2021,新年伊始,全省740個(ge) 非遺年俗類係列視頻參加首屆“文化進萬(wan) 家——視頻直播家鄉(xiang) 年”活動,借力雲(yun) 端遊甘肅,相聚網絡過大年;盛夏六月,26個(ge) 非遺項目、1000餘(yu) 件非遺展品、1500件非遺工坊文創產(chan) 品齊聚蘭(lan) 州老街,完美演繹“甘肅非遺嘉年華”;豐(feng) 收九月,“如意甘肅·多彩非遺”全省非遺展演首次走進蘭(lan) 州音樂(le) 廳,近100名非遺傳(chuan) 承人輪番亮絕技、展華彩,聯袂奉獻承載著泥土清香和匠心藝韻的非遺盛宴。
此外,省文旅廳整合優(you) 秀非遺資源,精彩亮相上海“百年百藝·薪火相傳(chuan) ”中國傳(chuan) 統工藝邀請展、“雲(yun) 遊非遺·影像展”、首屆“‘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安徽黃山“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統技藝大展”。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脈如流,綿延不絕。全省非遺保護領域深入踐行非遺保護成果惠及大眾(zhong) 、融入生活理念,展示非遺之美,傳(chuan) 承文化之根,為(wei) 實現全省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蘭(lan) 州日報社全媒體(ti) 首席記者 李超 文/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