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些主旋律戲劇為何“出圈”?

發布時間:2022-01-25 16:55:00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阿之

  近兩(liang) 年的劇場裏,主旋律戲劇精品頻頻“出圈”,已經成為(wei) 一股潮流,例如舞劇有《永不消逝的電波》《努力餐》,話劇有《浪潮》《前哨》《輔德裏》,眼界若放得更寬廣一些,上海還有沉浸式戲劇《秘密》。在“沉浸式”風靡的背景下,各種實景劇本殺、密室逃脫也紛紛選擇了“抗戰”或“革命”題材。

  在這批作品裏,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是無法避而不談的,其神奇之處,在於(yu) 遠觀可看景,近看可察微。盡管是傳(chuan) 統的“鏡框式”舞台演出,觀眾(zhong) 與(yu) 舞台有一段距離,但其考究的細節,卻令很多浸沒式戲劇都難以望其項背——移動景片上的上海石庫門房子是灰蒙蒙的,並非清晰可見,這與(yu) 現實生活中的弄堂場景一致;李俠(xia) 在大雨滂沱中與(yu) 同盟交換情報,景片上打下來的雨點,卻是一道道密電。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有許多創舉(ju) ,寫(xie) 實與(yu) 寫(xie) 意相得益彰,其模仿電影蒙太奇的舞台手法和多線並行的敘事策略,很快被近期的其它主旋律作品如《努力餐》《浪潮》借鑒。坊間將《努力餐》戲稱為(wei) “四川版電波”,因為(wei) 兩(liang) 者的故事情節實在有太多異曲同工之處——主人公都是一對從(cong) 事地下情報工作的夫妻、都以商業(ye) 場所作為(wei) 交換情報的據點(《努力餐》裏的“努力餐館”,相當於(yu) 《永不消逝的電波》裏的旗袍店)、都以報紙作為(wei) 傳(chuan) 遞信息的核心媒介,就連《努力餐》裏的地下黨(dang) 員“亮嗓子”被敵方多輛自行車圍剿並“埋葬”的那場戲,都可以看作是《永不消逝的電波》裏小裁縫英勇就義(yi) 場麵的升級版。

  除了對場景的精雕細琢和對沉浸感體(ti) 驗的打造,對“在地性”的追求,也是這一批主旋律作品“出圈”的重要緣由。《永不消逝的電波》裏充滿上海風情的旗袍舞和蒲扇舞,《努力餐》裏川菜和川劇的元素,都為(wei) 這些虛實相生的故事增加了可信度。在對地方特色的打造上,一些浸沒式戲劇,則擁有天然的優(you) 勢。坐落於(yu) 上海四行倉(cang) 庫的沉浸式戲劇《秘密》,其誕生頗有些“時勢造英雄”的意味,一方麵電影《八佰》把四行倉(cang) 庫變成愛國主義(yi) 在上海的地標性建築,另一方麵在經典之作《不眠之夜》的引領下,各類沉浸式戲劇如今百花齊放。《秘密》更接近於(yu) 帶有愛國教育性質的文旅項目,除了戲劇觀眾(zhong) ,還能吸引更多的普通市民與(yu) 遊客。

  《秘密》借鑒了《不眠之夜》的敘事方法,貼合四行倉(cang) 庫的場地特征,為(wei) 之量身定製出原創劇本,觀眾(zhong) 則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行選擇深度體(ti) 驗或者以旁觀為(wei) 主;和《不眠之夜》一樣,《秘密》也采用多線並行的敘事方式,觀眾(zhong) 可自行選擇跟隨哪位角色,並從(cong) 他們(men) 的視角解讀故事,在同一場次也可選擇不同的角色進行跟隨。

  有《不眠之夜》的珠玉在前,資深戲劇觀眾(zhong) 雖然未必會(hui) 買(mai) 《秘密》的賬,但近年浸沒式戲劇與(yu) 文旅項目結合,出過不少典型案例,與(yu) 之類似,《秘密》也具有強烈的在地性,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特點都融入故事中。

  《秘密》的劇情,遠不如《不眠之夜》複雜,主幹劇情隻有兩(liang) 條,分別由兩(liang) 位主人公小刀和正道帶領,小刀的時間線索是從(cong) 過去到當下,正道則是從(cong) 當下回到過去。大部分觀眾(zhong) 會(hui) 選擇小刀的故事線,畢竟更方便代入劇情。觀眾(zhong) 跟隨小刀的視角體(ti) 驗時代變遷,遺憾的是巨大的信息量和繁多的場景被壓縮進有限的演出時長,隻能浮光掠影地瀏覽,缺乏深度的交互體(ti) 驗,互動的部分隻是淺嚐輒止。因此,《秘密》雖打著“沉浸式戲劇”的旗號,卻還差了點“沉浸”的意思。

  若觀察《秘密》的觀眾(zhong) 群體(ti) ,會(hui) 發現他們(men) 的年紀比一般沉浸式戲劇觀眾(zhong) 的平均年紀稍長,還有些則明顯是企事業(ye) 單位組團來團建的,他們(men) 甚至已經“二刷”或者“多刷”了。若要進行愛國主義(yi) 教育,用沉浸式體(ti) 驗的方式,確實更通俗、生動、有效。因為(wei) 《秘密》,四行倉(cang) 庫成了上海新的旅遊景點,來上海旅遊的遊客專(zhuan) 門來打卡四行倉(cang) 庫並順便體(ti) 驗一場《秘密》,就像去天津的遊客會(hui) 去茶樓聽相聲,去成都的遊客會(hui) 去看川劇變臉一樣。

  在當今的戲劇市場上,有人會(hui) 用“後戲劇劇場”為(wei) 文本的簡陋扯一塊遮羞布,有人會(hui) 因為(wei) 懶於(yu) 思考而放棄劇場無限的可能,一味在舞台上堆砌無效的光影。對比之下,這批“出圈”的主旋律作品,藝術水準或有高下之分,但誠意卻都相當感人,素材豐(feng) 富的同時,也窮盡了創作方法的可能性——無論是舞台的、影像的,還是文本的。(阿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