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導讀四大名著

發布時間:2022-01-26 16: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讀書(shu) 者說】

  作者:苗懷明(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俗文學學副會(hui) 長)

  對不少讀者來說,四大名著可能是其最為(wei) 熟悉的古代文學作品,即便是沒有看過原著,至少也曾通過電視劇、連環畫乃至電子遊戲等形式接觸過,對裏麵的主要人物、重要情節並不陌生。熟悉歸熟悉,但如果問起四大名著都寫(xie) 了什麽(me) ,有何特點,有何精彩之處,不少讀者未必能說出個(ge) 所以然。

  很多讀者並不滿足於(yu) 僅(jin) 僅(jin) 熟悉裏麵的人物、情節,還想從(cong) 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獲得審美的愉悅,這種閱讀可以稱之為(wei) 深度閱讀,它需要一些較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書(shu) 籍進行引導和幫助。但要找到一本適合的導讀書(shu) 籍並不是那麽(me) 容易。讀者不是專(zhuan) 業(ye) 研究者,其目的是為(wei) 了更好地閱讀欣賞,不需要掌握過於(yu) 專(zhuan) 業(ye) 的知識,但他們(men) 畢竟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對作品有著相當的熟悉度,講得過於(yu) 淺顯,則起不到導讀的作用。到底應該講哪些知識,講到何種程度,這需要很好地拿捏。

  近讀陳洪教授的《四大名著導讀》一書(shu) ,覺得這是一本很適合大眾(zhong) 閱讀的學術普及讀物。

  該書(shu) 是作者在大學上課的講稿,本來就帶有導讀的性質,深受同學們(men) 的歡迎。因麵對的是年輕的大學生,因而定位在知識性與(yu) 學術性之間,做法是“不做知識羅列,也不做過於(yu) 專(zhuan) 精的研討”。筆者覺得這個(ge) 定位也適合大眾(zhong) 。

  以知識而言,無論是《三國演義(yi) 》《水滸傳(chuan) 》還是《西遊記》《紅樓夢》,他們(men) 的作者、版本、評點等基本問題既是讀者所關(guan) 心的,也是他們(men) 需要知道的,但四大名著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相當複雜的,而且往往爭(zheng) 議很大。如何給他們(men) 介紹這類知識,這是一個(ge) 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作者在這方麵處理得很好。

  比如《紅樓夢》這一講,第一節就專(zhuan) 門介紹脂本和程本的來龍去脈及彼此間的異同,這些在學界是有共識的。至於(yu) 兩(liang) 者優(you) 劣,作者避免進行無謂的表態,態度客觀又保持靈活性,指出兩(liang) 種版本各有特色、各有短長,不必采取非此即彼的極端態度,建議采取多元的方式,以寬容的心態看待各個(ge) 版本。這種引導對讀者來說非常重要,正如作者所說的,脂本和程本的優(you) 劣短長本來是一個(ge) 學術問題,結果變成了一個(ge) 水火不容的立場之爭(zheng) ,過多情感的投入會(hui) 影響判斷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書(shu) 中,作者還對《三國演義(yi) 》的作者、創作動機,《水滸傳(chuan) 》的成書(shu) 與(yu) 傳(chuan) 播、金聖歎的評點,《西遊記》的作者與(yu) 版本等問題深入淺出地進行了介紹。

  在學術性方麵,無論是《三國演義(yi) 》《水滸傳(chuan) 》,還是《西遊記》《紅樓夢》,都是顯學,每一部名著都有上百部研究專(zhuan) 著。為(wei) 便於(yu) 讀者接受,作者采取化繁為(wei) 簡、提綱挈領的寫(xie) 法,不求麵麵俱到,而是先抓住作品最為(wei) 核心的特點,用一句話概括全書(shu) ,然後圍繞這一核心觀點進行深入解讀,比如《三國演義(yi) 》是“民眾(zhong) 眼中的政治軍(jun) 事史”,《水滸傳(chuan) 》是“正義(yi) 與(yu) 野蠻的交響樂(le) ”,《西遊記》是“把宗教遊戲化的奇書(shu) ”,《紅樓夢》是“味在酸鹹之外的精神盛宴”。

  這種概括非常準確到位,既符合作品自身的特點,也符合讀者對它們(men) 的印象,因而比較容易接受。以《西遊記》為(wei) 例,這部作品寫(xie) 到了佛教,西天取經的隊伍就是由唐僧等佛教徒組成的,如來、觀音等也是佛教的代表人物。同時,作品也寫(xie) 到了道教,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皆是道教代表人物。作品中有佛道爭(zheng) 鳴的描寫(xie) ,對佛教有褒有貶,對道教也是如此。全書(shu) 的宗教取向到底為(wei) 何,人們(men) 的看法並不一致。作者認為(wei) ,《西遊記》不過是一部文學作品,並非宗教著作,小說作者吳承恩也並非虔誠的教徒。因此,吳承恩是用文學筆法將宗教“遊戲化”,借助對佛教、道教的描寫(xie) ,表達自己對社會(hui) 對人生的一些感悟。了解這一點,就可以對《西遊記》中宗教描寫(xie) 的矛盾之處有較為(wei) 合理的解釋,這無疑有助於(yu) 對《西遊記》的理解和欣賞。對其他幾部作品的概括也同樣有著啟發意義(yi) 。

  將作者對四部名著的概括放在一起觀照,可以看到四部名著,較為(wei) 完整地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世界、對社會(hui) 、對人生的認知,反映了他們(men) 的精神世界。

  《三國演義(yi) 》反映的是人們(men) 對政治軍(jun) 事的關(guan) 注,反映了他們(men) 的曆史觀念。《水滸傳(chuan) 》反映的是現實人生的另一麵,一個(ge) 在正常社會(hui) 之外的綠林世界。《西遊記》反映了中國人的宗教觀以及他們(men) 對未知世界的幻想。《紅樓夢》則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寫(xie) 出了一個(ge) 家族的悲歡離合、世態炎涼。將四部小說合在一起,就能關(guan) 照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它們(men) 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彼此之間有著內(nei) 在的呼應和關(guan) 聯。

  圍繞著四大名著這些鮮明的特點,作者闡述了自己多年研讀的心得體(ti) 會(hui) 。從(cong) 專(zhuan) 業(ye) 的角度來看,書(shu) 中提出的不少觀點也是富有新意和深度的,這是全書(shu) 的精彩之處。

  比如對《紅樓夢》中“玉”“石”文化的分析。作者認為(wei) ,要認識賈寶玉這個(ge) 藝術形象的文化意義(yi) ,不妨從(cong) “石頭”這個(ge) 形象入手。《紅樓夢》中的“石頭”,有好幾重身份,彼此相關(guan) 聯,而關(guan) 聯處卻又不無矛盾。首先,它是整個(ge) 故事的講述者。一部《紅樓夢》,是“刻在”石頭上,又被空空道人從(cong) “石兄”處抄錄,交給曹雪芹整理出來的。其次,它又是整個(ge) 故事的在場者。賈寶玉佩戴著它走來走去,就像一台全息攝像機。石頭還參與(yu) 故事的演進。它幻化成玉,成了賈寶玉的標誌,引申出了“金玉良緣”與(yu) “木石前盟”的衝(chong) 突;當賈寶玉不滿於(yu) “假”寶玉的身份,不滿於(yu) “金玉良緣”的安排時,就會(hui) 摔它、砸它;當賈寶玉中了魔法時,它又有祛邪鎮宅的功能,等等。最奇怪的是,賈寶玉耽溺於(yu) 紅塵之時,它的靈性就迷失了;經痕頭和尚“摩弄”一番後,它的靈性又恢複了,賈寶玉的靈性也隨之恢複。也就是說,它既是賈寶玉的護身符,又與(yu) 賈寶玉“通靈”。石頭作為(wei) 物理存在,既有堅硬不易變化的性質,又是冥頑不靈的物體(ti) 。在文化構建中,這兩(liang) 麵被賦予了比喻的意義(yi) ,便有了“堅如磐石”“海枯石爛”“玉石俱焚”之類的詞語。

  總的來看,作為(wei) 一部學術普及讀物,該書(shu) 在知識性和學術性之間找到了平衡,為(wei) 讀者提供了一種打開四大名著的方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6日 1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