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承載生活之美
作者:任曉煒(中國美術學院講師)
遠古的神話故事告訴我們(men) ,女媧用黃土塑造生命,生命與(yu) 土地緊密相連。對故土的眷戀始終根植在人們(men) 的情感深處,故土之情形成鄉(xiang) 音、鄉(xiang) 親(qin) 、鄉(xiang) 裏。人們(men) 用“土物”溝通著情感,用心生成手工藝的溫度,也串聯起對傳(chuan) 統手工造物的共同記憶。
正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展出的“民藝地生活——中國民藝研究方法展”,從(cong) 生活的角度研究民藝的跨學科性,強調民藝是“生活的藝術”,旨在通過梳理民藝的研究方法,讓民藝回歸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1、探尋,生活日用之“藝”
傳(chuan) 統工藝以得心應手的“工”,創造著日用之道的“藝”。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教授在著作《原鄉(xiang) ·設計》的“‘移風易俗’後的中國民藝之路”一文中寫(xie) 道:“今天的許多人對民藝的喜歡,是鑒於(yu) 當代社會(hui) 複雜狀態對於(yu) 樸素和單純的一種懷念和肯定。”用心生成手工藝需要繼承和發揚,以“活”的生活姿態落地生根,並轉換成當下的生活需要。也因時代變遷,民藝之情代代相傳(chuan) 並不斷與(yu) 當下融合,從(cong) 而成為(wei) 我們(men) 血脈的一部分。
傳(chuan) 統工藝與(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一批中國學者從(cong) 史學、美學、哲學、考古學、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等不同角度挖掘、解析與(yu) 整理傳(chuan) 統工藝和民族藝術,把“工藝美術”“傳(chuan) 統工藝”“裝飾”“圖案與(yu) 實用”“民藝”等概念與(yu) 生活相結合,對中國民藝進行了係統研究,綜合呈現出中國民藝的研究方法。
如中國民藝學科開拓者之一的張道一教授,提倡民間手工藝學科的建構性思考,並建立了對於(yu) “漢畫”“民間美術字”“女紅”等民眾(zhong) 日用的研究。還有一批用心記錄日用之“藝”的學者,從(cong) 《美哉漢字》《中國年畫史》《手藝的思想》等民藝學理論著作出發,積極探索實用藝術與(yu) 日用之美。
於(yu) 1971年創刊的《漢聲雜誌》,囊括了衣食住行、年節習(xi) 俗、生產(chan) 勞動、聚落建築、戲劇舞蹈、裝飾擺件等眾(zhong) 多與(yu) 民眾(zhong) 生活相關(guan) 的手工藝,如《惠山泥人》《手打中國結》《陝北年俗》《郎莊麵花》等。其中,《女紅》展現了女性軋棉、紡線、織布、刺繡等穿針引線的日用之“藝”,在生活日常當中,傳(chuan) 遞著慈母“臨(lin) 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關(guan) 愛和暖意。民間美術情感之美與(yu) 令人神往的意象世界營構出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真善美”的生活本義(yi) 。
2、再造,發現民藝之美
民藝是民族之魂,它不僅(jin) 是鄉(xiang) 土與(yu) 文化研究之事,而且關(guan) 乎我們(men) 未來的生活。人們(men) 寄情於(yu) 物,在蒙學讀物《幼學瓊林》中道出“物”的意義(yi) :“然奇技似無益於(yu) 人,而百藝則有濟於(yu) 用”。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傳(chuan) 統工藝如何回歸當代生活?如何發掘中國傳(chuan) 統智慧,活化民族手工藝術?溯源傳(chuan) 統工藝的土壤,會(hui) 發現鄉(xiang) 土文化是傳(chuan) 統工藝的發端。
做木工的、畫青白瓷的、打鐵的、燒陶的、做雨傘(san) 的、畫風箏的……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成為(wei) 傳(chuan) 統工藝的繼承者們(men) 重新認識和發掘造物的源泉。設計師團隊對傳(chuan) 統工藝的新解讀,已成為(wei) 當下“民藝再造”的一股新興(xing) 力量。他們(men) 以手工藝設計的形式,將中國傳(chuan) 統工藝思想融於(yu) 現代造物之中,一股傳(chuan) 統手工藝回歸當下生活的熱潮逐漸顯現。
在杭州,傳(chuan) 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chan) 品,包括“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鋼鐵合用,剛柔並濟。鐵藝手工藝人千錘百煉的鍛打成型,使鐵器化作刀口鋒利,開閉自如的藝術品,剪刀鐵藝涅槃重生。在湖北聚集的一批手工藝人,打製出符合現代人審美及使用習(xi) 慣的鼎罐和鐵鍋,鍋底厚實,受熱均勻,散熱慢,經久耐用,人稱“中華好鐵鍋”。
曾經的江浙,有著“家家都有製傘(san) 匠,戶戶都會(hui) 編傘(san) 線”的佳話,文人雅士亦會(hui) 在傘(san) 篷上油前於(yu) 傘(san) 麵上題詩作畫,以遣風雅情懷。傳(chuan) 統工藝油紙傘(san) 包含有紙傘(san) 、油傘(san) 、蝙式傘(san) 等,後形成今天的大眾(zhong) 用傘(san) 。在瀘州、宣城等地,傳(chuan) 統工藝油紙傘(san) 不再沉寂無聲,而是就地取材,寄情於(yu) 家鄉(xiang) 的詩情畫意。
濰坊又稱鳶都,濰坊風箏興(xing) 於(yu) 明初,盛於(yu) 清代乾隆年間,伴隨著年畫的發展而壯大。受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影響,人們(men) 利用每年春天印製年畫的空餘(yu) 時間,用印年畫的紙張、顏料繪製出各種圖案,紮製成風箏。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傳(chuan) 統工藝在民眾(zhong) 生活中得到保護,在為(wei) 民眾(zhong) 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實現著文化的傳(chuan) 承。
3、新民藝,民生“真善美”
無論是民藝理論性的研究,還是傳(chuan) 統工藝的再造,都不可避免地產(chan) 生生活與(yu) 自然、生活與(yu) 曆史、生活與(yu) 藝術的融合。寒來暑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們(men) 依據自然節律、依循“二十四節氣”生產(chan) 生活,也企盼著一年四季歲歲平安。
民眾(zhong) 手工造物常常以精妙的巧思,構想出淳樸祥和的多彩生活。對中國人來說,春節是最為(wei) 隆重的傳(chuan) 統節日,大年三十要張貼年畫,除舊布新,祈福四季平安,貼上剪紙窗花寓意著生活的紅火美好。門神原為(wei) “護門之神”,春聯和門箋則抒發著人們(men) 迎接春天到來的喜悅心情。
祈福納祥的心願,是民藝造物的情感基礎,無論選取何種物材,民藝造物都善於(yu) 格物盡性。為(wei) 孩子們(men) 做虎頭鞋、虎頭帽,張貼“神虎鎮宅”年畫,是為(wei) 了祈求全家的平安和吉利。鎮宅禳災、納吉求福,掛泥塑虎頭既示慶賀,亦寓神護之意。虎將、虎士、虎虎生氣、虎頭虎腦……人們(men) 崇虎、尊虎、愛虎,常以“虎”來表達讚美,鼓舞人心。
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傳(chuan) 統的文化生態正經曆著不斷地重塑與(yu) 建構。民藝一方麵不斷地適應新的時代訴求,圍繞民眾(zhong) 的生活、物用、情感、觀念進行自我改進;另一方麵,在現代生活追求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對於(yu) 傳(chuan) 統工藝文化的價(jia) 值認同,形成了民藝的新的文化生態。在實踐層麵,“新民藝”概念的構建,正在以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當下生活的嶄新視角,創造民生日用與(yu) 生活的真諦。正如杭間教授在《設計的善意》一書(shu) 的“手工藝的‘新美學’釋義(yi) ”中分析手工藝與(yu) 生活日常的關(guan) 係時所言:“手工藝的新美學,不是傳(chuan) 統美學的發展,也不是一種新的風格,更不是一種新的樣式,而是回故鄉(xiang) 的路上。”當代民生生活中的思鄉(xiang) 情懷,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中潛藏的古老智慧。民生中的“真善美”,也成為(wei) 新民藝表達的智慧源泉。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30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