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眾旅遊新階段 旅遊業如何向上生長

發布時間:2022-01-30 10: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發布——

  大眾(zhong) 旅遊新階段 旅遊業(ye) 如何向上生長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十三五”期間,我國年人均出遊超過4次,年出入境旅遊總人數突破3億(yi) 人次

  “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旅遊強國建設,努力實現旅遊業(ye) 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

  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任務,為(wei) 新時期旅遊業(ye) 繪製了清晰的發展藍圖。創新驅動、豐(feng) 富產(chan) 品供給、優(you) 化空間布局、拓展消費體(ti) 係……這些關(guan) 鍵詞不僅(jin) 明確了未來的方向,也提振了人們(men) 的信心。今天,旅遊業(ye) 經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衝(chong) 擊,克服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困難,蓬勃發展的勢頭仍難以阻擋,人們(men) 出遊的熱情仍生生不息。《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麵進入大眾(zhong) 旅遊時代。麵對迎麵而來的機遇和挑戰,旅遊業(ye) 應如何發力,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從(cong) 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共同構建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

  打開“數字故宮”小程序,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麵而來。在這裏不僅(jin) 可以購票約展、查詢地圖,還可以在線欣賞名畫和文物,了解文化故事;AR導覽功能將線下實景和線上導覽結合起來,讓遊客沉浸式參觀。

  近年來,技術快速發展為(wei) 旅遊業(ye) 賦能,改變著旅遊業(ye) 的整體(ti) 生態。5G、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技術應用在流量監測監控、科學引導分流、建設大數據平台等方麵,提升了服務水平;VR、AR、智能旅遊裝備等新技術應用在文物和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創意產(chan) 品開發等方麵,增強了旅遊產(chan) 品的體(ti) 驗性和互動性。

  《規劃》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放在七項重點任務之首,提出要充分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科技創新成果,升級傳(chuan) 統旅遊業(ye) 態,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方式,推動旅遊業(ye) 從(cong) 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越往後的創新越強調係統性,越要啃以往沒有解決(jue) 的‘硬骨頭’。‘十四五’時期旅遊業(ye) 必須牢牢把準創新方向、抓住創新重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指出,要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新的文化形態,用好材料科技、生物科技等方麵的成果;也要重視旅遊業(ye) 發展的模式創新、理念創新和製度創新,在疫情過後產(chan) 業(ye) 生態“重建”過程中探索新模式、闖出新道路。

  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jun) 指出,未來要加快旅遊業(ye) 增長從(cong) 資本、土地、景區等初級生產(chan) 要素驅動向高技術、高素質人力資本為(wei) 代表的高級生產(chan) 要素驅動轉變,提升旅遊業(ye) 高質量增長的空間、速度和關(guan) 聯性,既要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智慧旅遊,又要深化“互聯網+旅遊”,用新技術改造景區、旅行社、酒店等傳(chuan) 統旅遊業(ye) 態,加快傳(chuan) 統旅遊業(ye) 態轉型升級。

  《規劃》還創造性提出“創新鏈”概念,不再局限於(yu) 點上的創新,而是沿著產(chan) 業(ye) 鏈拓展,包括加強旅遊大數據基礎理論研究,建立旅遊部門與(yu) 其他部門數據共享機製,推動政府、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ti) 間資源整合聯動,共同構建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

  從(cong) 規模增長到品質提升:把提供優(you) 質產(chan) 品放在首要位置

  坐船遊覽荷花大觀園、文化苑、歡樂(le) 島,在木船裏深入白洋澱生態保護區最深處的原生態蘆葦蕩,沿途欣賞白洋澱水鄉(xiang) 婚俗、響板驚魚表演、魚鷹捕魚表演,河北白洋澱景區通過整改提升,將紅色文化、水鄉(xiang) 文化和生態文化結合起來,景區內(nei) 容和形式更加豐(feng) 富。

  進入新發展階段,旅遊業(ye) 麵臨(lin) 高質量發展新要求。與(yu) 以往強調旅遊規模增長的目標不同,《規劃》將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主線,以“質”的提升替代“量”的增長。

  在業(ye) 界專(zhuan) 家看來,我國旅遊業(ye) 在供給側(ce) 一直存在製約發展的因素,如優(you) 質產(chan) 品供給不足、精品缺乏、產(chan) 品同質化、季節依賴性強等。

  《規劃》明確“旅遊有效供給、優(you) 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wei) 豐(feng) 富”的目標,提出“堅持精益求精,把提供優(you) 質產(chan) 品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供給能力水平,著力打造更多體(ti) 現文化內(nei) 涵、人文精神的旅遊精品,提升中國旅遊品牌形象”,這為(wei) 旅遊業(ye) 從(cong) 供給側(ce) 發力指明了方向。

  創造更多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離不開市場主體(ti) 的創造力。《規劃》在“增強市場主體(ti) 活力”方麵作出詳細部署,指出既要做強做優(you) 做大骨幹旅遊企業(ye) ,培育一批大型旅遊集團和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企業(ye) ,也要大力支持中小微旅遊企業(ye) 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和專(zhuan) 業(ye) 發展。

  促進旅遊和其他領域融合發展,也將創造更多可能性。《規劃》要求,推進旅遊與(yu) 科技、教育、交通、體(ti) 育、工業(ye) 、農(nong) 業(ye) 、林草、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領域相加相融、協同發展,延伸產(chan) 業(ye) 鏈、創造新價(jia) 值、催生新業(ye) 態,形成多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新局麵。

  疫情衝(chong) 擊過後,如何激發旅遊市場主體(ti) 活力、恢複和重建旅遊產(chan) 業(ye) 生態,是保障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持續供給能力的關(guan) 鍵。厲新建認為(wei) ,要構建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供給的戰略框架,明確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供給的不同目標,區分不同的市場客群,形成差異化供給能力。

  韓元軍(jun) 指出,要建設一批世界旅遊景區、度假區為(wei) 代表的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閑城市和街區,提升冰雪旅遊、紅色旅遊、鄉(xiang) 村旅遊等新業(ye) 態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提升旅遊市場主體(ti) 國際化、科技化、產(chan) 業(ye) 化能力。

  從(cong) “以文促旅”到“以文塑旅”:讓旅遊發展承擔傳(chuan) 播文化的使命

  冬日,江西吉安吉州區興(xing) 橋鎮釣源古村,並排而立的帳篷裏展示著樂(le) 器、特色小吃、助農(nong) 產(chan) 品等,眾(zhong) 多草根手藝者齊聚一堂,現場製作美食、手工藝品,節奏明快的架子鼓和悠揚動聽的吉他彈唱此起彼伏,一旁的大舞台上還有豐(feng) 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我們(men) 舉(ju) 辦了許多場活動,持續豐(feng) 富文旅產(chan) 品供給,發掘旅遊潛力。”江西吉安吉州區文廣新旅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歐陽小芳說,實踐證明,文旅深度融合將為(wei) 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規劃》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原則,以及“把文化內(nei) 涵融入旅遊業(ye) 發展全過程”的高要求。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閑城市和街區、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都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抓手。

  紅色旅遊、旅遊演藝、文化遺產(chan) 旅遊……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將傳(chuan) 統文化、曆史文化、革命文化等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容通過旅遊載體(ti) 傳(chuan) 達給社會(hui) 大眾(zhong) ,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對於(yu) 如何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人文資源的問題,《規劃》提出“深入挖掘和闡釋其中的文化內(nei) 涵,把曆史文化與(yu) 現代文明融入旅遊業(ye) 發展,提升旅遊品位,在依法保護管理、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將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納入旅遊線路、融入旅遊景區景點”。

  可以看到,《規劃》不重點強調經濟效益,而更強調旅遊發展中的價(jia) 值導向,強調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推動旅遊業(ye) 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旅遊和文化深度融合既表現為(wei) 文化全麵賦能旅遊發展,更要求旅遊發展必須擔負傳(chuan) 播文化的使命。‘十四五’時期,各地要更加自覺推動文化賦能旅遊,實現旅遊和文化的全方位、全領域融合。”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dang) 組成員、總規劃師唐昌華指出。

  從(cong) 點狀發展到全域協同:優(you) 化旅遊業(ye) 整體(ti) 空間布局

  在福建泉州,多條微旅遊線路深受遊客喜愛——從(cong) 最出名的開元寺、西街出發,打卡周邊的古街、創意園區,夜間來一碗小吃、欣賞一場演出,悠閑漫步在古城中;周邊的特色鄉(xiang) 村、石獅十裏黃金海岸、溫泉酒店,讓喜愛康養(yang) 度假遊的人們(men) 流連忘返。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周邊遊、本地遊逆勢上漲,人們(men) 的出遊熱情通過“微度假”“微旅遊”得到釋放。

  此次《規劃》在優(you) 化旅遊空間布局方麵有很多新亮點、新思路,提出“推動更多城市將旅遊休閑作為(wei) 城市基本功能”“科學設計布局旅遊休閑街區,合理規劃建設環城市休閑度假帶”“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微度假’‘微旅遊’創造條件”。

  全國層麵,要求東(dong) 部地區推進旅遊現代化建設,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中部地區完善旅遊業(ye) 體(ti) 係,加速資源整合;西部地區發揮自然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優(you) 勢;東(dong) 北地區轉型升級,突出冰雪、生態旅遊特色。“這是第一次站在全國層麵,從(cong) 空間角度對中國的旅遊業(ye) 進行整體(ti) 布局。”文旅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徐海軍(jun) 說。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表示,對“十四五”時期國內(nei) 的旅遊空間布局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麵回應了多樣化的細分消費需求,另一方麵充分考慮了城鄉(xiang) 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消費需求,將旅遊空間規劃與(yu) 城市群的發展規劃緊密協同。

  中國旅遊研究院規劃與(yu) 休閑研究所所長吳豐(feng) 林指出,未來要按照“點—線—麵”進行空間布局,點上突出產(chan) 業(ye) 的空間承接功能,線上突出有形的旅遊功能建設和無形的區域間目的地整合,麵上突出全域旅遊理念落地和目的地綜合供給能力提升。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30日 0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