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浪漫與風骨
作者:於(yu) 國鵬
春節假期,有很多事件很多話題與(yu) 往年大不相同,比如北京冬奧會(hui) 的開幕式,比如春晚的舞蹈節目《隻此青綠》,美不勝收,占盡風流,它們(men) 對中華文化的闡釋與(yu) 表達,值得回味,引人遐想。
冬奧會(hui) 開幕式贏得一致稱讚,不少人感慨“欠張導一張電影票”。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狙擊手》春節期間上映,與(yu) 同期上映的幾部影片比較,票房一般。很多網友覺得,《狙擊手》拍得很不錯,但票房之所以不理想,主要還是因為(wei) 張導忙著冬奧會(hui) 開幕式,沒時間給影片宣傳(chuan) ,沒形成足夠的熱度和關(guan) 注度,所以,既然張導給大家創作出一場這麽(me) 好的開幕式,又沒有其他辦法表達一下感謝,怎能不去影院表達一下對張導的支持!
冬奧會(hui) 開幕式構思之巧,令人驚歎,尤其是高科技加持,營造出夢幻般的場景。立春的一叢(cong) 新綠,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浪漫,無不給人刻骨銘心的記憶。張藝謀說,整個(ge) 開幕式就講了一句話,“全世界不同的雪花匯聚在北京,成為(wei) 一朵人類共同的雪花。”這個(ge) 雪花,既是故事的載體(ti) ,也是故事的靈魂。在整個(ge) 開幕式過程中,雪花一直在場內(nei) 飄舞,故事就在這樣的場景中,從(cong) 不同角度徐徐展開。
當然,這個(ge) 故事也與(yu) 以往大不一樣,立意更高,境界更遠,渲染出大氣象,彰顯著大格局。儀(yi) 式前的表演《一起向未來》,屬於(yu) 開門見山的點題之作。這個(ge) 節目的標題看似少一個(ge) 主語,其實指代清清楚楚,是誰一起向未來呢?自然是我們(men) ,是大家。這個(ge) 開幕式正是告訴大家,“我們(men) 一起向未來”。對此,張藝謀有清晰的闡釋。他說,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不再像過去那樣談五千年我們(men) 還有強烈的願望,說我們(men) 有很多家底,向世界介紹自己。但這次我們(men) 大聲地說出“我們(men) ”,就是全世界人類。開幕式不再隻為(wei) 我去表演,而是為(wei) 了你去表演,為(wei) 了大家去表演,文化自信就表現在這方麵。
開幕式還有一個(ge) 節目《雪花》,幾百個(ge) 孩子舉(ju) 著“和平鴿”,與(yu) 雪花一起自由飛翔。張藝謀用極唯美的語言描述這個(ge) 節目,“孩子們(men) 像雪花一樣璀璨,像星空一樣自由,在全場跳來跳去,像打雪仗一樣玩耍。看著萬(wan) 千雪花、萬(wan) 千星空綻放,你會(hui) 覺得很浪漫。”張藝謀說:這樣的表現都是沒有過的。過去我們(men) 不來幾百個(ge) 人排個(ge) 隊,整齊劃一,好像都會(hui) 說“演得不好”。現在,我們(men) 敢這樣想,敢這樣表現,不怕別人說,不在乎別人怎麽(me) 評價(jia) ,我們(men) 認為(wei) 會(hui) 感動人。這確實是我的心路曆程,坦率地說,在我身上就體(ti) 現了文化自信。
如果說,張藝謀對開幕式整體(ti) 創意的闡釋與(yu) 點評,是一種特別持重、特別理性的表達,那麽(me) 在談《雪花》時,對自己心跡的坦露,則是一種非常親(qin) 切、非常感性的呈現。無論是感情還是理性,都透露著真誠與(yu) 真實。對藝術家來說,這種真誠與(yu) 真實能夠讓他們(men) 卸下自己戴在身上的“枷鎖”,丟(diu) 掉“為(wei) 文而造情”的矯情,進入“為(wei) 情而造文”的理想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創作,才能讓作品如“煙靄天成,不勞於(yu) 妝點,榮華格定,無待於(yu) 裁熔”,有一種天生麗(li) 質之美。
與(yu) 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今年春晚的舞蹈節目《隻此青綠》,好多人直言被“美哭了”。在微博上,多個(ge) 相關(guan) 話題迅速衝(chong) 上熱搜。接著,又是一撥全網挑戰“青綠腰”的熱潮。這個(ge) 節目何以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當然首先還是構思之巧與(yu) 驚豔之美。同時,主創人員在充分自由與(yu) 高度自信的狀態下,以舞繪形,以舞凝神,以舞寫(xie) 意,讓作品呈現出豐(feng) 厚的文化意蘊與(yu) 高遠的藝術意境。
舞蹈《隻此青綠》並非專(zhuan) 門為(wei) 春晚創作的一個(ge) 作品,隻是擇取了大型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的小小一部分。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由故宮博物院、東(dong) 方演藝集團等聯合打造,創作靈感來源於(yu)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名作《千裏江山圖》,主創團隊經過近兩(liang) 年的努力,終於(yu) 把這部作品呈現在舞台上。去年底,《隻此青綠》曾經在濟南的山東(dong) 省會(hui) 大劇院、青島的青島大劇院分別演出兩(liang) 場,觀眾(zhong) 反響熱烈。雖然看過的都說好,遺憾的是,看過的人總體(ti) 不算多,《隻此青綠》還顯得有些“小眾(zhong) ”。直到這屆春晚,短短幾分鍾的亮相,猶如驚鴻一瞥,終於(yu) 爆紅。
山水畫《千裏江山圖》,本身就有很強的傳(chuan) 奇色彩。這是王希孟的唯一一件作品,創作這幅畫時王希孟才18歲,之後不久就去世了。關(guan) 於(yu) 王希孟以及這幅畫的信息不多,而且隻是來源於(yu) 蔡京在畫上的簡單題跋。按蔡京題跋中的說法,王希孟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qin) 自指點,“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qin) 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這些內(nei) 容還是相當可信的。其一,宋徽宗在書(shu) 畫方麵造詣頗深,親(qin) 自主持畫院,經常對畫家進行指點,而且見解都極精到。據史載,他曾召集一眾(zhong) 畫家畫荔枝孔雀圖,眾(zhong) 人所畫孔雀登藤墩時皆先舉(ju) 右腳,他看後以為(wei) “未也”。眾(zhong) 畫家都非常驚訝,但實在弄不清楚到底哪裏不對。宋徽宗這才告訴大家:“孔雀升高,必先舉(ju) 左。”從(cong) 這個(ge) 故事可推知,宋徽宗曾經親(qin) 自指點過王希孟,是非常可信的。其二,宋徽宗論畫強調法度,要點之一就是要求形似。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在藝術特征上也非常符合這一點。整幅畫的構圖經營,無論江河山川還是亭台人物,造型與(yu) 比例都非常嚴(yan) 謹,這大概也與(yu) 遵從(cong) 宋徽宗的要求大有關(guan) 係。
從(cong) 傳(chuan) 播角度來說,這些傳(chuan) 奇元素無疑是很大的賣點。但是,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的創作,顯然並沒過度渲染這種傳(chuan) 奇色彩,而是把重點放在藝術品性上。一幅畫,一台舞劇,雖然是兩(liang) 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men) 的藝術語言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但藝術意境是相通的。在畫與(yu) 舞之間,藝術家遷想妙得,以形寫(xie) 神,最終達到形神一體(ti) ,情景交融。《隻此青綠》搬上舞台後,更打動人最感染人的地方,確實也並非其傳(chuan) 奇色彩,而正是畫與(yu) 舞中體(ti) 現出來的那種意境之清正與(yu) 雅致之美。
在文化意義(yi) 上的深度思考與(yu) 挖掘,又使作品的品質獲得超越性提升。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來濟南演出時,導演韓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這部作品以美的方式傳(chuan) 遞東(dong) 方氣質、中華美學的概念,作品的形式也是內(nei) 容的一部分,欣賞這部作品時,如果是一位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或者非常喜歡古詩詞的話,可能會(hui) 在看到某些畫麵的時候,腦海中不斷跳出一些熱愛的詩詞片段,也就是說,“觀劇的同時,你的內(nei) 心深處會(hui) 生發很多內(nei) 容,我覺得這會(hui) 與(yu) 你以往關(guan) 於(yu) 其他傳(chuan) 統文化的愛好一下子契合、連貫起來,可能也是這個(ge) 戲最大的力量。”張藝謀在談到冬奧會(hui) 開幕式時也說,“一朵雪花”“和平鴿”的故事,其實源自關(guan) 於(yu) 文化自信等內(nei) 容很深的思考。思考不再去“秀肌肉”,不再去炫技,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好不好看,而要去想什麽(me) 東(dong) 西最能打動人,什麽(me) 東(dong) 西最能真實地反映中國人的情懷,反映我們(men) 所有的一切,也包括我們(men) 的美學理念。
無論是冬奧會(hui) 開幕式,還是《隻此青綠》,包括《千裏江山圖》在內(nei) ,這些作品讓人回味的,還是其中的文化底蘊。正是這種底蘊的滋潤,讓作品情感豐(feng) 盈,風清骨峻,既展現出動人的美,又具有感人的溫度。(於(yu) 國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