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科技創新體係 實現農業減排增匯
作者:翁伯琦、韓海東(dong) (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
農(nong) 業(ye) 是溫室氣體(ti) 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在我國溫室氣體(ti) 淨排放總量中,農(nong) 業(ye) 約占17%-18%;在甲烷和氧化亞(ya) 氮等氣體(ti) 排放中,農(nong) 業(ye) 占比高達48%。就碳中和潛力而言,通過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及土壤對有機碳的富集和保存等有效途徑,農(nong) 業(ye) 又具有巨大的碳匯能力。顯然,依靠科技創新開展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協同攻關(guan) ,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提出,全國各地都將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擺上重要議程。在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強化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推進農(nong) 藥化肥減量增效、秸稈綜合利用,加快農(nong) 膜和農(nong) 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深入推進規模養(yang) 殖場汙染治理,整縣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踐表明,要實現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需要采取多方麵措施綜合發力,加強科技協同攻關(guan) ,構建科技創新體(ti) 係,力求更為(wei) 高效地為(wei) 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提供有力科技支撐。需要從(cong) 養(yang) 殖業(ye) 與(yu) 種植業(ye) 兩(liang) 個(ge) 方麵入手,研發先進便捷技術,替代傳(chuan) 統落後技術,從(cong) 根本上實現農(nong) 業(ye) 的減排增匯。
就畜禽養(yang) 殖業(ye) 而言,畜禽養(yang) 殖要實現減排,亟待實施優(you) 化飼料配比、使用新型飼料、高效處理糞便等技術創新。有數據顯示,動物排放是甲烷的一個(ge) 主要來源,甲烷增溫潛勢是同量二氧化碳的34倍。有試驗結果表明,將秸稈氨化處理後再投喂,可以減少黃牛16%-30%的甲烷排放;采用人工幹清糞技術與(yu) 水衝(chong) 清糞或水泡糞相比,能夠減少甲烷排放50%以上。
就種植業(ye) 而言,要著力把握3個(ge) 重要環節。一是強化優(you) 良品種選育。重點選育高產(chan) 、優(you) 質、多抗、高光效的優(you) 良品種,以更少的投入取得更多的收獲,有助於(yu) 實現低碳農(nong) 業(ye) 的目標。二是強化高效技術研究。土壤是最大的碳庫,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生產(chan) 實踐已經證實,對農(nong) 田采取免耕、少耕、地表微型改造,結合秸稈覆蓋、合理輪作等綜合措施進行保護性耕作,不僅(jin) 能收到良好的土壤固碳成效,還有助於(yu) 土壤蓄水保墒和土壤肥力培育。三是強化低碳模式創新。稻田是生產(chan) 糧食的重要產(chan) 地,同時也是甲烷的一個(ge) 重要來源地,其淹水時間越長、投入的新鮮有機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則越多。有研究表明,將間歇淹水等節水灌溉措施與(yu) 優(you) 化施肥技術相結合,可以減少稻田溫室氣體(ti) 總排放,同時提高水分和養(yang) 分利用效率。氧化亞(ya) 氮增溫潛勢是同量二氧化碳的298倍。旱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亞(ya) 氮釋放源,通過優(you) 化施肥模式以及新型緩釋肥料、高效抑製劑等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減少旱地農(nong) 田氧化亞(ya) 氮排放50%。
依靠科技提高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的途徑是多方麵的,發展低碳農(nong) 業(ye) 潛力巨大。除了強化相關(guan) 技術協同攻關(guan) 之外,還應當加強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碳排放監測統計,為(wei) 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技術研究提供翔實的第一手資料。與(yu) 此同時,要加強科技成果集成推廣應用,通過政策激勵、科普宣傳(chuan) 等措施,激發龍頭企業(ye) 和家庭農(nong) 場等生產(chan) 主體(ti) 積極應用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技術,不斷提高技術應用的廣普性和有效性。
發展綠色農(nong) 業(ye) 的重要標誌是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實現農(nong) 業(ye) 減排增匯與(yu) 促進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要著力構建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采取有力措施,發展低碳農(nong) 業(ye) ,促進農(nong) 民增收,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國家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