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心刺繡34年 非遺“武氏繡法”傳承人為古老技藝融入時代元素
中新網太原2月16日電 題:癡心刺繡34年 非遺“武氏繡法”傳(chuan) 承人為(wei) 古老技藝融入時代元素
作者 楊靜
“在傳(chuan) 承晉繡武氏繡法的基礎上,不斷嚐試各種刺繡手段,使古老的晉繡煥發出迷人的魅力。”談及傳(chuan) 統技藝刺繡的傳(chuan) 承,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晉繡“武氏繡法”第四代繡藝傳(chuan) 承人武俊敏表示,將刺繡與(yu) 繪畫、染印、剪紙等工藝相結合,既保留了傳(chuan) 統刺繡風格,又融合了時代元素,使古老晉繡藝術走進千家萬(wan) 戶。
已有34年繡齡的武俊敏一直將刺繡作為(wei) 自己畢生堅持的事業(ye) 。受奶奶、母親(qin) 影響,武俊敏自幼喜歡繪畫和民間刺繡工藝,1988年招工到太原市戲裝刺繡廠,其間學習(xi) 掌握了各種戲裝刺繡要領與(yu) 出口抽紗繡片等製作工藝;1991年調到山西紡織印染廠服裝廠刺繡車間工作時,又被派遣至深圳日本田島製版中心學習(xi) 電腦PC繡花製版軟件技術。
“爺爺在恰克圖做生意時經常帶回來一些綴著小銀器、小鈴鐺、小流蘇等充滿異域風貌的刺繡物件,奶奶將這些材料織進一件件繡品中,至今家裏還保存著這些老繡片。”武俊敏說,武家刺繡一開始就蘊含著不同的風情。“而我現在將家族技藝與(yu) 別家的技巧融合,形成了具有武氏特色的別致繡法。”
武俊敏介紹,“武氏繡法”的獨特之處在於(yu) 原創,將祖傳(chuan) 與(yu) 師傳(chuan) 技藝融為(wei) 一體(ti) ,創造出“以針代筆”“以線潤色”“以立體(ti) 為(wei) 造型”“以堆為(wei) 骨”等技法,在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作品保留原有的筆墨神韻,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物象立體(ti) 感,同時還將‘畫繡合一’‘染繡合一’等核心技術手段加以應用,實現新的超越。”
“首先畫出圖稿,再通過描圖畫樣、針刺穿孔、漏印留痕、上繃架等工藝流程進行創作,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加以塑形及立體(ti) 製作,將武氏繡法的‘堆骨繡’‘貼布繡’‘納紗繡’等民間技法表現出來。如‘剪繡合一’,就是將剪紙藏在針法裏,創作出的作品造型獨特、立體(ti) 感強。”武俊敏說。
為(wei) 了使這項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下去,武俊敏不斷創新,嚐試各種刺繡手段,“我去各地麵料市場、裝飾市場尋找適合與(yu) 刺繡融合的材料,如將刺繡與(yu) 丙烯繪畫材料與(yu) 紡織品等結合,讓刺繡產(chan) 品走向更大市場。”
雖然刺繡等傳(chuan) 統技藝現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guan) 注,但談到其傳(chuan) 承現狀,武俊敏認為(wei) 還是有一定困難,“首先是招工難,其次年輕人堅持不下去。”她希望政府可以進行一些扶持,也希望年輕人能夠潛心學習(xi) 。
目前,為(wei) 了配合非遺進校園活動,武俊敏將丙烯繪畫與(yu) 刺繡結合進行創新創作課件,希望學生們(men) 在互動體(ti) 驗中了解和喜歡傳(chuan) 統刺繡技藝。
作為(wei) 一名山西人,武俊敏也通過繡品來體(ti) 驗山西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2010年4月,她設計製作的以三晉文化為(wei) 依托,以山西八大文化品牌為(wei) 創作內(nei) 容的《五台山》《平遙古城》《簪花仕女圖》《布老虎抱枕》等作品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展出。
下一步,武俊敏希望在作品中突出三晉文化元素,創作具有觀賞和實用相結合的晉繡藝術品,“希望山西不同風格特色的晉繡互相學習(xi) 、取長補短,形成產(chan) 業(ye) ,推動其走出山西、走向世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