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長津湖》到《水門橋》:戰爭片的高門檻終於躍過

發布時間:2022-02-18 17:45: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市場表現有目共睹,為(wei) 傳(chuan) 播主流文化和主流價(jia) 值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而在主旋律電影中,軍(jun) 事題材尤其是戰爭(zheng) 片又格外亮眼,產(chan) 生了《戰狼2》《紅海行動》《金剛川》《長津湖》等一係列優(you) 秀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以下簡稱《水門橋》)正是對這一電影題材、類型的延續和“接力”,並為(wei) 相關(guan) 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貢獻了新的元素和維度。

  毫無疑問,戰爭(zheng) 片的創作有著很高的行業(ye) 門檻。一方麵,這一題材、類型的影片往往需要兼顧多個(ge) 敘事角度,如敵我雙方、大小人物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敘事上都較為(wei) 繁複。另一方麵,相關(guan) 戰爭(zheng) 場麵的拍攝在技術上顯然有著相當的難度。因此,無論是敘事還是影像,主旋律戰爭(zheng) 片的創作,即便是對於(yu) 電影產(chan) 業(ye) 發達國家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水門橋》無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比較滿意的答卷。2021年,《長津湖》已經登上了中國影史票房第一,成為(wei) 該年度的“現象級”大片。作為(wei) 續集,《水門橋》不僅(jin) 延續了《長津湖》的內(nei) 在品質,並且踵事增華,還完成了敘事和影像上的進一步突破,鮮明地體(ti) 現了當代主旋律戰爭(zheng) 片的探索和“接力”。

  這種探索和新變首先體(ti) 現在敘事上。《水門橋》以第七穿插連炸毀水門橋的任務為(wei) 敘事中心,在起承轉合中真切體(ti) 現了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的偉(wei) 大愛國主義(yi) 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在《長津湖》中,由於(yu) 涉及敘事的鋪陳和多個(ge) 導演的承接,采用了多重敘事線索並進的敘事結構。到了《水門橋》,核心事件、場景的聚焦使得敘事更為(wei) 緊湊,有著密不透風的戲劇效果,這也使敘事結構十分“硬核”。

  值得注意的是,《水門橋》雖然以吳京扮演的伍千裏和易烊千璽扮演的伍萬(wan) 裏兩(liang) 兄弟作為(wei) 主要線索人物,但是在全片的人物塑造上卻是“群像式”的謳歌。在戰鬥不同階段的敘事展開過程中,分別以“單元”式的結構塑造了七連戰士梅生、平河、餘(yu) 從(cong) 戎、伍千裏等人的英雄形象,他們(men) 在“決(jue) 斷時刻”毫不猶豫的犧牲,給觀眾(zhong) 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事實上,由於(yu) 戰爭(zheng) 片的特殊性,在該題材、類型影片中塑造鮮活生動、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實非常困難,在敘事上有著很大的技術難度。在《水門橋》中,七連的每個(ge) 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形象,並不是一般好萊塢戰爭(zheng) 片中為(wei) 了配合“主角光環”的“零部件”一樣的配角,而是被還原成一個(ge) 個(ge) 有血有肉的人。伍萬(wan) 裏最終的人物定型、精神成長也並不是簡單來自其兄長伍千裏,而是源自所有七連的英雄們(men) ,由無數誌願軍(jun) 戰士用鮮血凝聚的偉(wei) 大的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也在這種傳(chuan) 承和“接力”中不斷升華。

  正是基於(yu) “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水門橋》中戰鬥間歇的“抒情時刻”顯得尤為(wei) 可貴。例如影片中,七連戰士朝著祖國的方向集體(ti) 敬禮,因為(wei) 那是“家的方向、祖國的方向”,而這個(ge) 片段則與(yu) 《長津湖》中火車行過長城,七連戰士朝著祖國的壯麗(li) 山河凝望的畫麵形成了呼應。恰恰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戰鬥間歇的“抒情時刻”,使得影片的主題得以進一步提純,凸顯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wei) 大犧牲精神和國際主義(yi) 精神。

  毋庸置疑,拍攝戰爭(zheng) 片的最大難度是要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戰爭(zheng) 場景,使觀眾(zhong) 產(chan) 生沉浸式的觀影體(ti) 驗,而若想拍出合格乃至優(you) 秀的戰爭(zheng) 片,都必然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和高概念的影視技術加持。在《水門橋》中,誌願軍(jun) 戰士犧牲場景的升格慢速鏡頭、子彈穿行的軌跡等動畫和特效鏡頭的使用,遠景和特寫(xie) 鏡頭兩(liang) 極之間的無縫銜接等,都是高概念影視技術的具體(ti) 應用。視覺特效和後期製作在影片最終完成的實際過程中,也發揮了關(guan) 鍵性的整體(ti) 統合的作用。從(cong) 《長津湖》到《水門橋》,我國電影中的特效鏡頭已經逐漸由早期的大場麵“炫目”,完成了向服務於(yu) 敘事節奏、結構的具有行業(ye) 節點意義(yi) 的轉變,這無不標誌著中國當代電影美學的日臻成熟。而且,從(cong) 《長津湖》到《水門橋》的“接力”,係列IP戰爭(zheng) 片的具有穩定連續性的特效呈現,也顯示出當前我國電影產(chan) 業(ye) 已經具備了可以初步比肩好萊塢的“硬核”視聽特效技術實力。

  總之,在《長津湖》的基礎之上完成IP“接力”,《水門橋》敘事和影像的雙重“硬核”突破,無疑為(wei) 當下主旋律電影的新一輪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打開了新的局麵。初步具備了可以比肩好萊塢的現代視聽特效技術實力的我國電影產(chan) 業(ye) ,近年來在主題創作的一再“破圈”,既為(wei) 我國的主流文化、主流價(jia) 值觀傳(chuan) 播提供了新的藝術樣式,也為(wei) 其他藝術門類做出了具有直接參考、借鑒意義(yi) 的良性示範。

  (作者汪榮係海南大學人文傳(chuan) 播學院戲劇影視文學係副教授,孫佳山係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