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漢字之美豈容“醜書”“怪書”褻瀆

發布時間:2022-02-21 14:15:00來源: 河北日報

  為(wei) 進一步規範出版、影視及相關(guan) 新媒體(ti) 等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媒介漢字使用,中國出版協會(hui) 、中國報業(ye) 協會(hui) 、中國期刊協會(hui) 、中國版權協會(hui) 等共11家協會(hui) 、學會(hui) 日前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規範使用漢字的倡議》。其中提出,鼓勵研發和使用優(you) 秀字庫字體(ti) 產(chan) 品,自覺抵製忽視漢字書(shu) 寫(xie) 規範、書(shu) 寫(xie) 技法和文化內(nei) 涵、審美特征,故意將漢字筆畫和結構進行粗俗、草率誇張變形的“醜(chou) 書(shu) ”“怪書(shu) ”類信息化字體(ti) 產(chan) 品。這一點,切中了時弊。

  漢字是曆史的載體(ti) ,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有著濃鬱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深厚的民族情結。作為(wei)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漢字在偏旁部首的奇妙組合中,潛藏著豐(feng) 富的審美和詩意。換言之,漢字之美,美在形體(ti) ,美在風骨,美在神韻。漢字長在,國魂不朽,全球炎黃子孫都為(wei) 之長久驕傲。

  然而,不知從(cong) 何時起,漢字書(shu) 法領域出現一些“醜(chou) 書(shu) ”“怪書(shu) ”。一些人尤其是部分書(shu) 法愛好者,為(wei) 吸引眼球,或為(wei) 經濟利益,在公開場合,忽視漢字書(shu) 寫(xie) 規範、書(shu) 寫(xie) 技法和文化內(nei) 涵、審美特征,故意將漢字筆畫和結構進行粗俗、草率的誇張變形,有的隻是糊塗亂(luan) 抹,更過分的用注射器等工具玩射墨書(shu) 寫(xie) ,或用身體(ti) 某個(ge) 部位書(shu) 寫(xie) ,相當於(yu) 惡搞書(shu) 法,其中不乏一些所謂的“名家”,讓人匪夷所思。

  每當有人質疑“醜(chou) 書(shu) ”“怪書(shu) ”時,那些“炫技”者還大言不慚地認為(wei) 別人不懂書(shu) 法。這實在是美醜(chou) 顛倒、是非不分、誤導大眾(zhong) ,這恐怕是沒有把漢字當作一種傳(chuan) 統文化,沒有把書(shu) 法當作一門傳(chuan) 統藝術來敬畏,漢字文化、書(shu) 法藝術反而成了某些裝神弄鬼者的工具。走“醜(chou) 書(shu) ”“怪書(shu) ”路子的人,如果頻登大雅之堂而名利雙收,勢必會(hui) “劣幣驅逐良幣”——讓講究漢字書(shu) 寫(xie) 法度、堅守傳(chuan) 統文化和傳(chuan) 統藝術者失去市場,這無疑是漢字的悲哀。

  尤為(wei) 嚴(yan) 重的是,“醜(chou) 書(shu) ”“怪書(shu) ”之風已侵襲到信息化字庫字體(ti) 產(chan) 品領域。在刷屏時代,信息化字庫字體(ti) 越來越豐(feng) 富,日常運用非常廣泛,大到廣告招牌、電子顯示屏、電視電影等,小到個(ge) 人電腦、手機輸入,信息化字體(ti) 的影響無處不在。字庫字體(ti) 的研發者為(wei) 求新求奇,打破漢字的原有間架結構,把漢字的某部分壓縮或擴張,甚至增減筆畫,各種被人稱為(wei) “江湖體(ti) ”的字體(ti) 紛紛出現,且走上文化衫、街頭廣告牌、商品外包裝、遊戲網頁、圖書(shu) 封麵、影視片頭……令人眼花繚亂(luan) ,嚴(yan) 重幹擾青少年的審美情趣。

  這幾年,一些有識之士不斷呼籲,不提倡奇、醜(chou) 、怪字體(ti) 進入電腦字庫,他們(men) 認為(wei) ,“江湖字體(ti) ”納入字庫是審美的退步,電腦字庫裏的字體(ti) 具有重要的社會(hui) 作用,就是方便大眾(zhong) 識讀和普及,通識性和應用性是其根本屬性,既實用又賞心悅目的字體(ti) ,才是字庫字體(ti) 的上佳選擇。

  正如上述,漢字是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ti) ,是中華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標識。規範使用漢字、表現漢字之美,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自覺擔負起相應的社會(hui) 責任和文化使命。我們(men) 既要在書(shu) 法領域抵製“醜(chou) 書(shu) ”“怪書(shu) ”,也要在網絡上消滅形形色色的“江湖字體(ti) ”。出版、影視及相關(guan) 新媒體(ti) 等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媒介要起到帶頭作用。漢字之美,不能因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而凋謝。何勇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