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節目再出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文藝創新源泉
【熱點觀察】
作者:蘆人靜 孔德(分別為(wei)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看春晚早已成為(wei) 中國人過年的新年俗之一,每年的春晚都備受期待,每年的春晚也會(hui) 給廣大觀眾(zhong) 帶來諸多驚喜。精彩國風節目遍地開花,這無疑是2022年央視春晚及各地方春晚帶來的最大驚喜之一。國風節目的再度出圈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看到了舞蹈藝術之美,觀眾(zhong) 的審美水平也在視聽享受中得到了提高。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這個(ge) 美好期待正在成為(wei) 現實。
《隻此青綠》帶觀眾(zhong) “沉浸式”賞畫
“遠黛秀娥,隻此青綠”“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仿佛攤開的活畫本,畫中人在舞,人在畫中舞,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大國氣象”“舞出了書(shu) 法的美感,我還想再看億(yi) 遍”……2022年春節期間,如果沒看過或聽過《隻此青綠》,或許會(hui) 為(wei) 之疑惑,什麽(me) 樣的作品能讓廣大網友如此不吝溢美之詞,而且評論語言竟也這般詩意?什麽(me) 樣的作品能讓習(xi) 慣了“YYDS”的網友一改畫風,用詩句或詩一般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觀賞體(ti) 驗?
這得從(cong)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央視春晚舞台上的驚豔亮相說起。“900年前,北宋畫家王希孟在18歲那年完成了曠世名作《千裏江山圖》。每一筆青綠都繪滿了山河的壯美,每一抹波紋都飽含著少年的熱忱。”“900年時光流轉,唯有青綠依舊。接下來邀您共賞《隻此青綠》。”在兩(liang) 位主持人簡短介紹之後,鏡頭切到舞台,全景呈現身著青綠服飾的舞者,定格以不同舞姿、形態,似山巒起伏,伴著水麵波光,好一個(ge) 一眼入畫,怎不叫人沉醉其中。2017年在故宮甫一展出就引發轟動的《千裏江山圖》,曾通過《國家寶藏》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如今又在春晚舞台上由靜而動,激活成為(wei) 群舞的時空,舞在畫中,畫在舞中,帶領觀眾(zhong) 與(yu) 古人一道行走在山川形勝、草廬華堂間,帶來別樣的“沉浸式”賞畫體(ti) 驗。節目接近尾聲時,舞者們(men) 與(yu) 畫上的青綠山巒融為(wei) 一體(ti) ,畫麵由近而遠,現場掌聲雷動。節目剛結束,熱搜、熱議、朋友圈轉發,《隻此青綠》很快爆火出圈。第二天大年初一,《隻此青綠》杭州站巡演開票僅(jin) 七分鍾全部售罄,延續著自2021年8月首次“展卷”以來,演出場場爆滿的佳績。
《隻此青綠》好在哪?一言以蔽之,審美在線。該作品的編導韓真和周莉亞(ya) 曾經排著長隊看了一次《千裏江山圖》,“隻此一眼,念念不忘”。而他們(men) 創作的《隻此青綠》顯然也達到了讓人看一眼便念念不忘的效果。舞蹈詩劇把每個(ge) 舞者變成畫中的一抹色彩,用舞蹈的律動呈現長卷中鋪排的富有節奏感的青綠,真正讓傳(chuan) 世名作活了起來。作品勝在編導的創意、舞者的表達、AR等虛擬視覺技術和服化道的完美輔助,更勝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及眾(zhong) 多國寶級文化遺存。
“新春奇妙遊”延續經典IP
2021年春節期間《唐宮夜宴》爆火之後,河南衛視充分利用“中國節日”IP優(you) 勢,相繼推出了“奇妙遊”係列精品節目。從(cong) 《唐宮夜宴》到“博物館元宵奇妙夜”,再到“端午奇妙遊”,有人稱其“火了初一火十五,火了十五火端午”,實不為(wei) 過。正因為(wei) 頻出爆款,2022年河南衛視春晚“新春奇妙遊”相關(guan) 節目未播先火,拉滿了期待值。
1月30日晚,河南衛視春晚如期播出,隨著節目的推進,“河南春晚文化內(nei) 卷王”迅速登頂熱搜榜,隨後,“河南春晚絕美牡丹仙子”“河南春晚神仙舞蹈國色天香”“又被河南春晚拿捏了”等話題引發網友熱議,“奇妙遊”係列節目又一次出圈了。
“新春奇妙遊”妙在哪裏?歌舞《神州門神》融合中國古典舞、中華武術與(yu) 當下流行的街舞元素,推開兩(liang) 扇大門帶觀眾(zhong) 走進巨型門神的世界;少兒(er) 舞蹈《黃河泥娃》以國家級非遺泥塑技藝開篇,通過小泥人的視角,結合少兒(er) 舞蹈,呈現記憶中的童年舊事,講述黃河文化根脈傳(chuan) 承,節目溫暖而充滿童趣,活起來的泥塑激活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令人動容;舞蹈《國色天香》會(hui) 集國內(nei) 十一位優(you) 秀舞者,生動演繹白居易、狄仁傑、上官婉兒(er) 、張旭、宇文愷等傳(chuan) 奇人物,與(yu) “牡丹仙子”共赴“牡丹之約”,盡顯盛世景象的同時,齊聚“大唐名流”陪觀眾(zhong) 過大年,讓人直呼過癮。此外,舞蹈《迎豐(feng) 年》《巾幗令》、歌舞《天下安康》、創意太極《下一秒》等節目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不同角度切入,傳(chuan) 統與(yu) 創意碰撞出精彩火花,不斷帶來視聽衝(chong) 擊,延續著經典IP的奇妙感。而2021年“奇妙遊”係列節目孵化出的“唐小妹”“洛神”等文化形象悉數亮相,並且擔負起串聯節目的主持人角色,更是滿足了廣大觀眾(zhong) 的期待。
這些節目緣何直擊人心,而且令人回味無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創人員做到了守正創新。對於(yu) 河南來說,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liang) 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們(men) 不僅(jin) 充分利用了文化資源優(you) 勢,更在內(nei) 容上、形式上做到了時代化,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有機融合,把文化變成舞台故事,把故事講到觀眾(zhong) 心裏。
春晚舞台再燃國風熱潮
2022年春節期間,從(cong) 央視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圍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出的亮點節目並不少,大有爭(zheng) 奇鬥豔之勢。
除了《隻此青綠》,央視春晚還推出了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戲曲薈萃節目《生生不息梨園情》、景觀太極《行雲(yun) 流水》、武術短劇《乳虎嘯春》、舞蹈《金麵》等,從(cong) 戲曲到武術,從(cong) 名畫到國寶,精彩紛呈。地方衛視方麵,河南延續IP優(you) 勢繼續推出精品,陝西立足文化沃土以百人百鼓展現《蘭(lan) 陵王入陣曲》恢宏氣勢,山西用歌舞形式演繹傳(chuan) 世名詩《登鸛雀樓》背後故事,江蘇通過舞蹈讓人直觀感受世界非遺南京雲(yun) 錦之美……
國風熱,一方麵反映出我們(men) 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另一方麵也反映出文化複興(xing) 帶動了大眾(zhong) 審美的提升。我們(men) 深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時,注重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相繼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藏著寶貴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以及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美學精神。隻有把傳(chuan) 統之美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chuan) 之久遠,中華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春晚國風作品頻頻出圈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一些節目的質量之高,但是縱觀此類節目,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個(ge) 別節目的同質化,“抄作業(ye) ”抄不好反而有東(dong) 施效顰之弊。還有一些節目過分依賴科技而忽視了內(nei) 容,除了炫酷,看完缺乏記憶點。我們(men) 必須明白一個(ge) 道理,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wei) 內(nei) 容服務的。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feng) 盈始終有賴於(yu) 生活。正如《隻此青綠》《憶江南》,以及去年的《唐宮夜宴》,它們(men) 的出圈在於(yu) 舞者生動形象地詮釋了名畫或舞俑的寫(xie) 意之處、唯美之處,技術的助力並未脫離作品內(nei) 容。
總之,我們(men) 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nei) 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期待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國風爆款,期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持續散發出時代魅力。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3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