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生態農業 助力“兩山”轉化
作者:翁伯琦、林怡(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
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要著力尋求“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實踐表明,發展區域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不僅(jin) 是實現“兩(liang) 山”轉化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也有利於(yu) 以技術集成的模式實現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轉型升級。發展區域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需要依靠科技的創新與(yu) 集成應用,其中以數字經濟賦能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是有效的舉(ju) 措,有助於(yu) 實現現代農(nong) 業(ye) 的經濟、社會(hui) 和生態價(jia) 值。
以數字經濟賦能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就要盡快發展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就基礎設施建設而言,要因勢利導加快補齊農(nong) 村數字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短板,不斷完善農(nong) 村通信、冷鏈物流等相關(guan) 基礎設施,完善鄉(xiang) 村的生產(chan) 性服務體(ti) 係,打造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雲(yun) 平台”,利用數字化手段助力鄉(xiang) 村生態經濟振興(xing) 。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把握三大環節。
一是科學製定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的專(zhuan) 項規劃。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涉及遙感、全球定位係統、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控製等高新技術,並與(yu) 地理學、農(nong) 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等基礎學科有機結合。做好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項規劃,需要科學設計生態係統,合理規劃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構築科學合理的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有效推動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不斷優(you) 化,著力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發展。大力做好新農(nong) 村建設和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生產(chan) 、生活、生態高質量協同發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提升農(nong) 業(ye) 發展質量、改造村居環境、打造生態農(nong) 業(ye) 新型產(chan) 業(ye) 鏈,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綠色發展。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並實現數據動態管理。發展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要對生態農(nong) 業(ye) 開展沉浸式數字化建設。從(cong) 前期規劃到生產(chan) 過程再到銷售流通,從(cong) 宏觀調控到中觀規劃再到微觀實時監測,實現全生產(chan) 鏈數字化。形成農(nong) 業(ye) 海量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分析,並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為(wei) 生產(chan) 計劃安排、生產(chan) 過程管理、銷售渠道管理提供依據,達到合理利用農(nong) 業(ye) 資源、降低生產(chan) 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出數量和產(chan) 品質量的目的。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在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做好專(zhuan) 業(ye) 人才引育工作。目前農(nong) 村生產(chan) 較為(wei) 分散,高密度引入專(zhuan) 家及技術人員到農(nong) 村就業(ye) 難度大。向廣大農(nong) 村引入人才,一方麵要著力推動柔性化“引智”,另一方麵要加強本土化“育智”。尤其要加強鄉(xiang) 鎮基層幹部及農(nong) 技人員的培養(yang) ,為(wei) 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三是因地製宜創新構建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標準體(ti) 係。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與(yu) 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標誌是要統籌兼顧經濟、社會(hui) 、生態效益。產(chan) 品質量優(you) 質與(yu) 否是決(jue) 定農(nong) 產(chan) 品銷路的一個(ge) 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鄉(xiang) 村分散式的生產(chan) 經營狀況導致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難以保證,而家庭式的生產(chan) 使農(nong) 產(chan) 品無法溯源,產(chan) 品的品質、價(jia) 格存在很大的差異。發展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應大力推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聯盟、行業(ye) 協會(hui) 和聯合社模式,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標準製定及標準化管理,采用技術手段開展農(nong) 產(chan) 品溯源,提高消費者對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的信任感。大力開展農(nong) 業(ye) 信息服務,通過各種數據平台獲取市場需求數據。在遵循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自然規律條件下,結合市場需求,優(you) 化生態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計劃,並結合時節特點不斷推出新的產(chan) 品,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相契合。搭建統一銷售平台,並組織農(nong) 民開展各種新業(ye) 態的技能培訓,幫助農(nong) 民迅速掌握各種新銷售渠道,有效保障生態農(nong) 業(ye) 數字化,推動數字生態農(nong) 業(ye) 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