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閱讀時代”,上海厚植“人民城市”的詩意棲息地
在“大閱讀時代”,上海厚植“人民城市”的詩意棲息地
本報訊(記者李婷)彎曲的線條構成了一本隨風翻頁的書(shu) ,看上去又形似破浪前行的風帆,而頂端懸停著一隻振翅而出的鳥,因為(wei) 充滿了智慧而顯得從(cong) 容自在、信心滿滿——昨天,上海圖書(shu) 館在新建成的東(dong) 館發布新版機構標識(LOGO)。新LOGO以“風好正揚帆、飛鳥過山海”的視覺意象,寓意上海圖書(shu) 館將以智慧複合型圖書(shu) 館的嶄新定位,在“大閱讀時代”厚植屬於(yu) 上海這座“人民城市”的詩意棲息地。
“我們(men) 想用新LOGO刷新那些關(guan) 於(yu) 圖書(shu) 館的刻板印象,比如,書(shu) 山有路勤為(wei) 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shu) 需要‘勤’和‘苦’,這話當然是對的,但圖書(shu) 館早已不隻是埋頭苦讀的藏書(shu) 樓了。”上海圖書(shu) 館館長陳超說,現在的圖書(shu) 館,讀者身處其中,更多感受到的是詩意和創意。“就像LOGO裏用波浪紋勾勒的海麵所寓意的,上海圖書(shu) 館將致力於(yu) 像大海那樣,連接所有人、空間、媒介、內(nei) 容與(yu) 知識,百川入海,最終都匯入一個(ge) 紙本閱讀與(yu) 數字閱讀相融合、實體(ti) 空間體(ti) 驗與(yu) 雲(yun) 端在線互動相連接、館員創意與(yu) 智能工具相配合的大數據時代。”
據透露,上海圖書(shu) 館早在1996年開館時便設計推出了第一代LOGO。新LOGO由秉持“東(dong) 情西韻”理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師陳幼堅捉刀,整套視覺識別係統由熟悉上海文化發展的本土頂尖設計師沈浩鵬完成,蘊含的多重意象既是對大閱讀時代的解讀,也是對上海圖書(shu) 館施行的“智慧、包容、互聯”3i轉型戰略的闡釋。LOGO左右對稱,呈兩(liang) 種深淺不同的藍色,寓意上海圖書(shu) 館將傾(qing) 力推動本館與(yu) 東(dong) 館協同發展,兼顧公共閱讀推廣與(yu) 專(zhuan) 業(ye) 圖情服務,為(wei) 全年齡段、多樣化知識需求人群創設包容性環境。
當天同時公布了“東(dong) 館特邀藝術家名單”,10位來自海內(nei) 外的藝術家將根據場域特質為(wei) 上海圖書(shu) 館東(dong) 館定製10組藝術品,將藝術之美融入閱讀空間。目前,三組藝術裝置已完成,並揭開神秘麵紗,它們(men) 分別是:穀文達的《高山仰止》、申凡的《往來春秋》和鄭重賓的《飛石》。
其中,《往來春秋》與(yu) 中庭大廳的地麵融為(wei) 一體(ti) ,靈感源於(yu) 報紙上的一行行文字。藝術家用黑白二色規則地塗抹掉文字內(nei) 容,僅(jin) 留下標點符號,直觀地表達了書(shu) 刊中段落結構的形式之美。正如圖書(shu) 館人黃顯功所解讀的那樣:“形而下可見之物越少,形而上可思之物越多。”簡單的線條、符號、色彩蘊藏著無窮的內(nei) 涵,每一個(ge) 來到東(dong) 館的讀者都是解讀者和書(shu) 寫(xie) 者,可以在智慧殿堂譜寫(xie) 屬於(yu) 自己人生的知識版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