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糾結時,先問自己幾個“然後呢”

發布時間:2022-02-23 16:18:00來源: 揚子晚報

  讀者柳色給心理周刊的郵箱發來一封郵件,分享了自己麵對生活難題的辦法:追問自己幾個(ge) “然後呢”——去體(ti) 檢發現自己有幾個(ge) 指標不太正常,然後呢?然後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ti) 了,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職場遇到晉升天花板,然後呢?總結後發現,同事間競爭(zheng) 也挺大的,自己工作能力也不是特別強……柳色表示,多問問自己幾個(ge) “然後呢”很多問題就解決(jue) 了,心胸也更開闊。心理谘詢師表示,在不停追問“然後呢”的背後,柳色發現了問題所在,這是很關(guan) 鍵的一步,但更要督促自己的,是接下來“怎麽(me) 做”,不然容易陷入“躺平”的困境而不自知。

  我學會(hui) 了問自己幾個(ge) “然後呢”

  前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自信,就跟好友抱怨說看樣子最近幾年我是很難晉升了。她就追問然後呢?我說沒有然後了,這就是一個(ge) 結果。她不同意我的說法,讓我繼續說下去。我隻好順著這個(ge) 話題往下說,其實是想到哪就說到哪,我告訴她同事間競爭(zheng) 也挺大的,最近看見比我後入職的年輕同事都特別有幹勁,我就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如人家了。我不是工作能力特別強的人,要我付出更多努力吧,我還不想,覺得累。好友聽到這,又追問然後呢?

  於(yu) 是話題又回到了原點:“然後我就不能晉升了唄,因為(wei) 那樣付出太多了,而我得考慮我的付出和收獲能不能成比例,我感覺不成比例,所以現在這樣就挺好……”

  結果好友還繼續追問然後呢?沒完沒了的,我覺得我已經表達完了。就隻能強調一下:“我覺得現在這樣挺好,我挺知足,因為(wei) 這是我自己選擇的。”

  好友終於(yu) 結束了這個(ge) 話題:“這是你自己選擇的,所以就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吧。”

  好吧,我理解她的意思了,明明我已經做了選擇,但是偶爾還會(hui) 去看看別人碗裏的機會(hui) ,就屬於(yu) 貪心了,我想要輕鬆,還想要成績,哪有這等好事?好友的連續幾個(ge) 追問,讓我認清了自己的內(nei) 在矛盾。

  後來,當我再糾結什麽(me) 的時候,我就追問自己幾個(ge) “然後呢”。

  孩子剛送了幼兒(er) 園,他不適應,早上吵鬧著不愛去,我也焦慮得不行,一天什麽(me) 也幹不進去。然後呢?然後還得送,因為(wei) 這是我們(men) 必然麵對的階段。

  去體(ti) 檢發現自己有幾個(ge) 指標不太正常。然後呢?然後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ti) 了,愛惜自己的身體(ti)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跟同事聊天時無意說錯了話得罪了人。然後呢?然後我就盡量跟對方解釋清楚。然後呢?然後如果她還介意,我也沒什麽(me) 辦法。然後呢?然後就順其自然吧,總想著這件事也沒用。

  跟愛人吵了一架,生了悶氣。然後呢?然後就自己開導自己,兩(liang) 個(ge) 人想得不一樣還想讓對方聽自己的,可不就得吵架嘛!然後呢?然後就好好溝通,讓他也明白這個(ge) 道理,還有生氣也解決(jue) 不了問題。

  凡事多問問自己:“然後呢?”很多問題能夠得到解決(jue) 。

  柳 色

  問問自己,我還可以怎樣做?

  來信者在好友的追問中,認清了自己的感受來源於(yu) 哪裏。在她抱怨自己的工作前景時,好友追問了幾個(ge) “然後呢”,來信者發現自己的感受來源於(yu) 一種矛盾心理——既羨慕那些年輕同事對工作的幹勁,同時自己又不想付出太多。進而懂得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己要為(wei) 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之後,來信者用這樣的方式解決(jue) 了一些生活中讓她焦慮的問題。這樣的追問是自我認識的一種方式,自我認識可以作為(wei) 每個(ge) 人持續一生的任務,因為(wei) 認識自己是一個(ge) 困難的過程。

  人為(wei) 什麽(me) 需要自我認識呢?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喬(qiao) 納森·布朗說:自我認識有三個(ge) 動機——自我提高的需要、準確性的需要、自我一致性的需要。

  我們(men) 來看看來信者的自我認識有自我提高的需要嗎?我認為(wei) 是有的。“最近看見比我後入職的年輕同事都特別有幹勁,我就覺得哪哪都不如人家了”,從(cong) 這點上可以看出,她是有自我提高的需要,看到別人的出色地方,感覺到自己“工作能力不是特別強”,當一個(ge) 人察覺到自己不足的時候,會(hui) 產(chan) 生焦慮。而降低焦慮的一種方式是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她的最壞打算是“最近幾年我是很難晉升了”。

  而另外兩(liang) 個(ge) 動機也是存在的,準確性和自我一致性是想要認識自我的人都需要的。自我一致性是指個(ge) 體(ti) 外在的言語行為(wei) 是其動機、目的和價(jia) 值觀的真實表現。也就是我們(men) 平時說的言行一致、表裏如一。

  來信者的語言表現和內(nei) 心想法是否一致呢?來信者說:“因為(wei) 那樣付出太多了,而我得考慮我的付出和收獲能不能成比例,我感覺不成比例,所以現在這樣就挺好……明明我已經做了選擇,但是偶爾還會(hui) 去看看別人碗裏的機會(hui) ,就屬於(yu) 貪心了,我想要輕鬆,還想要成績,哪有這等好事?”這段話字裏行間多少還是對自己的選擇流露出一種不甘心的感覺。來信者還說:“我覺得現在這樣挺好,我挺知足,因為(wei) 這是我自己選擇的。”這句話強調了“因為(wei) 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為(wei) 什麽(me) 在這要特意強調自己的選擇呢?這是在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告訴自己一切都好,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獲得掌控感也是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

  來信者心裏真正怎麽(me) 想的,也許隻有她自己清楚,或者,她自己也並不完全清楚。她最後說凡事多問問自己:“然後呢?”很多問題能夠得到解決(jue) 。但這並不能解決(jue) 所有問題,就像很多道理並不適用所有問題一樣。

  除了問自己“然後呢?”其實來信者還可以再加一個(ge) 追問:“我還可以怎麽(me) 做?”

  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是由我們(men) 選擇如何麵對環境所決(jue) 定的。要有勇氣改變你所能改變的,平靜地接受你改變不了的。

  想要做出改變的選擇並不容易,人不願意進行改變,是出於(yu) 對未知的恐懼,不確定改變後是不是可以變得更好。但人的改變也往往會(hui) 因為(wei) 一個(ge) 契機,或許就是一個(ge) 小挫折,就像來信者所提到的意識到工作上的缺乏自信。要認清自己該往哪個(ge) 方向努力會(hui) 讓自己更幸福更充實更自信,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自己。

  (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 薑冰)

  (欄目主持人:記者 王睿)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