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在不斷“超越”中與世界共情
作者:鍾新(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
2022北京冬奧會(hui) 在續寫(xie) “中國式浪漫”的閉幕式中完美收官,實現了“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承諾。在國際奧委會(hui) 第139次全會(hui) 上,國際奧委會(hui) 主席托馬斯·巴赫將奧林匹克杯授予全體(ti) 中國人民。“我們(men) 能清晰地感受到各行各業(ye) 、各個(ge) 年齡段的中國人民給我們(men) 的溫暖、能量、好客與(yu) 支持。”巴赫說,“從(cong) 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到學校裏的兒(er) 童,及至誌願者們(men) ,全部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全民參與(yu) 、全民關(guan) 注的北京冬奧會(hui) 使奧林匹克精神在14億(yi) 人口的東(dong) 道國獲得最大程度的普及,也讓新時代中國風範在世界聚光燈下獲得充分彰顯,這使北京冬奧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遠遠超越了金牌榜的意義(yi) 。
超越金牌,以“自我超越”詮釋奧林匹克精神。獲得獎牌甚至金牌是運動員個(ge) 人的夢想,但運動員以最佳的身心狀態和技戰術水平實現“自我超越”才是“更快、更高、更強”的本質。賽前中國運動員紛紛表達了“要做最好的自己”“不留遺憾”的參賽目標。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金博洋在男單自由滑項目中排名第九,沒有獲得獎牌,但創造了個(ge) 人本賽季最高分,“金博洋戰勝了金博洋”為(wei) “自我超越”做了最好的表達。冬奧會(hui) 最後一棒火炬手、維族運動員迪妮格爾·衣拉木江在越野滑雪女子雙追逐比賽中獲得第43名。賽後她說,做最好的自己,不留遺憾。花樣滑冰運動員朱易因在比賽中出現嚴(yan) 重失誤而難掩沮喪(sang) ,也麵臨(lin) 一些網民的質疑、批評,但她頂住壓力在元宵節重登賽場,雖然未能晉級自由滑,但在媒體(ti) 眼中“戰勝了自己的朱易顯然更加享受這場比賽”。這是運動員和現場觀眾(zhong) 身上所閃耀的奧林匹克之光。很多外國運動員的冬奧故事也感動、感染著億(yi) 萬(wan) 中國人。50歲的“滑冰奶奶”克勞迪婭·佩希施泰因八次征戰冬奧的故事書(shu) 寫(xie) 了德國速度滑冰傳(chuan) 奇,作為(wei) 世界上第一位參加八屆冬奧會(hui) 的女選手,她身上散發著的超越年齡極限的奧林匹克精神贏得了中國媒體(ti) 和網民的廣泛關(guan) 注和點讚。很多網友的留言評論都表達了對她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le) 、追求自我超越的價(jia) 值認同,這樣的價(jia) 值認同超越了觀眾(zhong) 對輸贏本身的關(guan) 注,她身上展現出的拚搏與(yu) 堅持的“正能量”將在賽場內(nei) 外激勵更多的人堅持不懈,頑強拚搏。
超越國家利益,追求“更團結”的人類共同利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語境下,奧林匹克新格言“更團結”不僅(jin) 恰逢其時,而且彌足珍貴。從(cong) 國際奧委會(hui) 官員、東(dong) 道國領導人到運動員、直播解說員、媒體(ti) 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共同的心聲——呼籲世界更團結。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以驚豔的創意表達了“更團結”“一起向未來”的奧運精神,運動員們(men) 也在冬奧賽場上用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動態的比賽成績,永恒的冬奧朋友”。習(xi) 近平主席在北京冬奧會(hui) 歡迎宴會(hui) 上的致辭中強調,自古以來,奧林匹克運動承載著人類對和平、團結、進步的美好追求。冬奧賽場上,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的製作者們(men) 不僅(jin) 將運動員們(men) 超越自我的精彩瞬間展示給了觀眾(zhong) ,也將賽場上的競爭(zheng) 對手與(yu) 生活中的友好夥(huo) 伴在賽後激情相擁的溫暖瞬間定格在鏡頭中。而在以運動員為(wei) 中心的閉幕式上,運動員們(men) 熱情擁抱的無數瞬間的集錦是對“更團結”的北京冬奧會(hui) 的最美總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運動員在麵對爭(zheng) 議時展現出的開放、開朗、包容、自信對詮釋“更團結”意義(yi) 重大,對彰顯中國風範意義(yi) 重大,對廣大國民有很強的示範意義(yi) 。蘇翊鳴在單板滑雪男子坡麵障礙技巧比賽中獲得銀牌後,對於(yu) 裁判打分和比賽結果的爭(zheng) 議,大方作出回應:不管怎麽(me) 樣,我們(men) 大家玩得都非常開心,馬克斯他是真真正正地完成了一套很好的動作,其實在這個(ge) 決(jue) 賽裏,大家都是第一名。這位中國小將對競爭(zheng) 對手由衷的欣賞、對裁判的充分理解、對比賽結果的欣然接受體(ti) 現了中國運動員的開放、包容、自信。穀愛淩獲得金牌後,也有美國網民批評她“代表中國參賽”。麵對爭(zheng) 議,穀愛淩的回應是:體(ti) 育一定是用來團結人們(men) 的,而不是分裂我們(men) 的。運動員們(men) 在賽場之外展現出的開放包容的心態和風範通過社交媒體(ti) 大範圍傳(chuan) 播,在國內(nei) 國際都產(chan) 生了積極的影響。
超越冬日寒冷,傳(chuan) 遞溫暖和團圓的意義(yi) 。溫暖不僅(jin) 指體(ti) 感層麵的溫暖,也指心理層麵的溫暖。冬奧賽場上的低氣溫挑戰著運動員和現場工作人員們(men) 的耐寒能力,因此熱飲熱食成為(wei) 他們(men) 的冬奧體(ti) 驗願景之一。北京冬奧組委早在2021年11月就發布了冬奧會(hui) 運動員菜單——完全按照國際奧委會(hui) 餐標設計的678道菜,以不同的特色餐台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宗教信仰運動員的需求,意在讓運動員們(men) 充分感受中國的熱情好客之道。開賽以來,很多外國運動員在社交平台上曬“美食”視頻和圖片。馬耳他代表團唯一的運動員珍妮斯·斯皮泰裏在比賽間隙從(cong) 口袋裏掏出豆包吃,一時間成為(wei) 熱點人物;穀愛淩在完成比賽等待成績公布的時候,掏出韭菜盒子吃的畫麵也十分溫馨,中國美食與(yu) 各國運動員同框傳(chuan) 遞出了滿滿的暖意。同時,各國運動員紛紛表示在冬奧期間結交了很多誌願者,並感謝誌願者們(men) 的幫助、支持。誌願者是與(yu) 運動員們(men) 距離最近的群體(ti) ,他們(men) 真誠的微笑和得力的服務最直接、最頻繁地被運動員們(men) 感受到。北京冬奧遇見瑞雪,外國運動員說:“一大早就在酷寒中努力鏟雪的冬奧村誌願者們(men) ,非常感謝你們(men) !”閉幕式上誌願者工作場景的集錦短片記錄著中國誌願者在冰雪中傳(chuan) 遞的溫暖,致敬誌願者環節更是對誌願者傳(chuan) 遞溫暖的最具儀(yi) 式感的嘉獎。受傷(shang) 運動員對來自中國醫護團隊的溫暖善意和專(zhuan) 業(ye) 能力體(ti) 驗最深。美國高山滑雪運動員尼娜·奧布萊恩在女子大回轉比賽臨(lin) 近終點時意外摔落,被診斷為(wei) 小腿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在延慶醫院及時接受了急診手術治療。術後第二天,她就發文感謝中國醫護人員,表示“感受到了許多的愛”。奧布萊恩在即將出院時,在推文中發布了自己和中國醫護人員的合影,說“離開前,我必須要再說一次感謝。這些天來我受到了太多的支持與(yu) 幫助”。
“團圓”是最能代表中國春節文化的詞匯。兩(liang) 年來的疫情阻隔使國際間交往受到嚴(yan) 重影響,北京冬奧會(hui) 為(wei) 奧林匹克大家庭創造了珍貴的“團圓”機會(hui) ,這可能是疫情後中國與(yu) 世界最大規模的麵對麵互動場景,產(chan) 生了很多溫暖的“團圓”故事,社交媒體(ti) 為(wei) 這樣的“暖新聞”提供了分享平台。美國單板滑雪運動員特莎·莫德用Vlog記錄下了自己跟隨美國隊從(cong) 崇禮太子城站乘坐高鐵前往國家體(ti) 育場,入場參加冬奧會(hui) 開幕式的過程。視頻顯示,特莎·莫德入場時用中文對場邊誌願者大喊“你好”,一名誌願者也熱情招手,並用英文回應“Welcome to China!(歡迎來到中國)”。她在社交媒體(ti) 上發這段視頻並配文“這是我生命中最瘋狂的夜晚”,並在隨後回應網友評論時說“昨晚回來後,我躺在床上哭了,因為(wei) 我一遍遍看了那段視頻”。與(yu) 特莎·莫德互動的誌願者是來自清華大學能源與(yu) 動力工程係本科三年級的孫澤宇,他說看到自己的難忘瞬間被美國運動員記錄下來很興(xing) 奮,並給特莎·莫德寫(xie) 了回信。他表示,人與(yu) 人之間這種自然的善意真的是最最美好的東(dong) 西。中國誌願者與(yu) 外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團圓中相遇並互相傳(chuan) 遞最溫暖的善意構成了北京冬奧會(hui) 最亮麗(li) 的一道風景。
奧運會(hui) 承載著創造一個(ge) 更美好世界的使命,各方合力共同奉獻的北京冬奧會(hui) 成功演繹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為(wei) 仍陷疫情的人類帶來了希望和曙光,實現了東(dong) 道國與(yu) 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發展的共情。洋溢著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風範的北京冬奧會(hui) 作為(wei) 人類2022年開年的浪漫記憶,也將對未來的奧運會(hui) 舉(ju) 辦產(chan) 生深遠影響。相信即將開啟大幕的北京冬殘奧會(hui) 將續寫(xie) 輝煌,向世界展示殘疾人運動員身殘誌堅、頑強拚搏、追求卓越、相互溫暖的一幕幕,而中國多元主體(ti) 參與(yu) 的冬奧實踐與(yu) 冬奧傳(chuan) 播將繼續普及奧林匹克精神、彰顯中國風範。
(本文為(wei) 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國際中文教育2020年度重點項目“共情傳(chuan) 播視野下節日文化傳(chuan) 播與(yu) 國際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