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西北民謠頻“出圈”,流量密碼裏有“根”“魂”“韻”

發布時間:2022-03-02 16: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lan) 州3月2日電 (記者 徐雪)天氣漸暖,在蘭(lan) 州的黃河畔,人也漸多了,沿岸還留有一些演出的舞台,到了旅遊旺季,時有不同的歌聲傳(chuan) 來,唱著黃河,唱著家鄉(xiang) 。

  蘭(lan) 州,這座因民謠屢被提及的西北內(nei) 陸城市裏,走出了許多優(you) 秀的民謠人,比如野孩子樂(le) 隊、低苦艾樂(le) 隊等。黃河、牛肉麵、羊皮筏子、黃土地……勾勒出的鄉(xiang) 情,成為(wei) 遊子們(men) 爭(zheng) 相吟唱的靈感來源,這裏是他們(men) 創作的福地。

  黃河流過蘭(lan) 州後,還穿過了名叫靖遠的縣城,在這裏唱著《黃河尕謠》的民謠歌手張尕慫火了,帶著甘肅方言的唱調裏,人們(men) 感受到了濃濃的西北風情。

  相比其他民謠歌手,張尕慫無論從(cong) 唱腔、穿著、曲風,都帶著明顯的西北特征,這也與(yu) 他從(cong) 小的生活經曆有關(guan) 。張尕慫的父親(qin) 善唱秦腔,叔叔是當地樂(le) 師,自小便被西北民間音樂(le) 熏陶。

  長大後的張尕慫還經常去西北五省區采風,先後拜訪了100位民間藝人,借鑒吸收諸如河州賢孝、通渭小曲、社火小調、花兒(er) 、秦腔等西北民歌的精髓,融入現代元素進行創編。他曾不止一次公開提及,他的作品離不開西北這片黃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和事,不能“離開得太久”。

  網友“BOICUS”通過社交平台評論說,張尕慫的歌,真是土地裏生長出來的。就和村後的山泉一樣,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覺得這個(ge) 時代,還有年輕的音樂(le) 人,給他們(men) 講這些故事,真是幸運。

  從(cong) “西部歌王”王洛賓到張佺、劉堃、張瑋瑋、趙牧陽,以及“新生代”的張尕慫等,西北在他們(men) 的作品裏,是鮮活的一個(ge) 人、一條路、一座城,也是藏在內(nei) 心裏不曾遠離的故土,以音樂(le) 的方式娓娓道來。

  這些民謠除了引發在外遊子關(guan) 於(yu) 鄉(xiang) 愁的共鳴外,事實上,民謠對提升宣傳(chuan) 當地城市IP形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低苦艾樂(le) 隊的《蘭(lan) 州蘭(lan) 州》,趙雷的《成都》,郝雲(yun) 的《去大理》等。

  近年來,蘭(lan) 州也在挖掘本土的民謠“氣質”,並且舉(ju) 辦過各式各樣的音樂(le) 節。此舉(ju) 也為(wei) 本土許多懷有音樂(le) 夢想的青年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機會(hui) 。

  2010年成立於(yu) 蘭(lan) 州的原生態樂(le) 隊“朝格組合”至今還活躍在當地,主創巴依勒格介紹說,團隊來自各行各業(ye) ,都是利用業(ye) 餘(yu) 時間排練演出。

  巴依勒格也是西北民族大學音樂(le) 學院馬頭琴專(zhuan) 業(ye) 青年教師,身為(wei) 蒙古族的他,將家鄉(xiang) 的民歌,結合現代審美融合進創作中。他談及原生態音樂(le) 時說,這個(ge) 時代需要更多像張尕慫的音樂(le) 人,這樣才會(hui) 有更多人關(guan) 注西北的民謠、花兒(er) ,從(cong) 而也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原生態音樂(le) 的出現,當地的保護力度也會(hui) 隨之增加。

  在朝格組合中擔任鼓手的甘肅平涼青年閔鉦堯說,如今,蘭(lan) 州的音樂(le) 氛圍越來越好,平台也越來越多,這裏有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他會(hui) 繼續堅持下去。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院長盛鴻斌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說,地處西北的甘肅無論是黃河、大漠、黃土地,或是水車、牛肉麵……無不透露著粗獷、豪放、堅韌的氣質,而這些繼承發揚了這些“氣質”的西北民謠,與(yu) 其他地區相比則是一種少見的“特色”。

  盛鴻斌說,當下,西北民謠的興(xing) 起和流行,是因為(wei) 它沒有脫離本土民間音樂(le) ,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傳(chuan) 承創新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這種民謠形式是一條很好的路徑,是新時期自發的一種傳(chuan) 承方式。

  盛鴻斌還說,甘肅民間音樂(le) 本來就非常豐(feng) 富,戲曲、民歌、說唱等異彩紛呈,這是所有甘肅音樂(le) 走出去的“根”,無論民謠或是其他音樂(le) 類型,都需在“根”上發芽、成長。

  “音樂(le) 是一種聽覺藝術,不同時代都留有當時的審美印記,流行音樂(le) 尤其鮮明,誰能把握當下時代流行元素,與(yu) 時代共舞,與(yu) 時尚共情,被大眾(zhong) 接受的可能性也將大大增加。”盛鴻斌說道。

  “此外,‘特色的歌手+時尚的編曲+現代的推廣’,三位一體(ti) ,缺一不可。”盛鴻斌表示,“特色的歌手”,不僅(jin) 演唱有特色,其氣質、表演都要有特色;時尚的編曲,不是完全追趕歐美潮流,而是要在本土氣質下“洋”起來;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這些音樂(le) 人正是利用網絡平台走了出來,但如果要打出品牌,走向更大的舞台,還需要專(zhuan) 業(ye) 的推廣團隊,以及政府、社會(hui) 的支持。

  “從(cong) 長遠發展看,還是要堅守立足民間音樂(le) 、高度契合人文環境、良好融入當下審美三方麵內(nei) 容,不丟(diu) 民間音樂(le) 的‘根’,不棄西北氣質的‘魂’,找到時代脈搏的‘韻’。當然,民謠隻是音樂(le) 其中一種類型,我們(men) 期望更多的音樂(le) 體(ti) 裁形式,也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創新發展。”盛鴻斌稱。(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