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桂劇改編白先勇作品 以戲為“橋”溝通兩岸

發布時間:2022-03-02 16: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兩(liang) 會(hui) 人物)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桂劇改編白先勇作品 以戲為(wei) “橋”溝通兩(liang) 岸

  中新社南寧3月1日電 題: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桂劇改編白先勇作品 以戲為(wei) “橋”溝通兩(liang) 岸

  作者 黃令妍

  “我從(cong) 北京廣西大廈帶了桂林米粉去見白先勇先生。他吃了米粉,說這就是自己最喜歡的家鄉(xiang) 味道。我告訴他有意將《花橋榮記》以桂劇的形式搬上舞台。米粉勾起他的鄉(xiang) 情,最終他決(jue) 定無償(chang) 將這部作品的版權給我們(men)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近日在南寧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回憶在北京與(yu) 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見麵的情形,龍倩仍記憶猶新。10年前,時任廣西桂劇團團長的龍倩與(yu) 白先勇在北京簽訂協議,祖籍廣西桂林的白先勇同意將他收錄於(yu) 《台北人》中的短篇小說《花橋榮記》,改編為(wei) 其家鄉(xiang) 戲桂劇。

  桂劇《花橋榮記》講述桂林百年米粉老店“花橋榮記”在台北開張,一碗桂林米粉凝聚著在台北的廣西人濃鬱的鄉(xiang) 愁。劇中人前半生的故事遺留在大陸,後半生期盼團圓的念想留在台灣,展現曆史變遷中背井離鄉(xiang) 的平凡人物之悲歡離合。

  龍倩介紹,桂劇《花橋榮記》的編排獲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啟發,利用現代劇場概念,采用沉浸式表現形式,被打造為(wei) 廣西第一部小劇場戲曲,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經過多年準備,該劇2019年底在廣西南寧成功首演,之後連續演出多場,深受戲迷喜愛。

  最動人的鄉(xiang) 情總與(yu) 食物相關(guan) 。龍倩說,桂劇版《花橋榮記》中對的桂林米粉的描述,還原了白先勇先生對重返故土的期待和寄托。

  龍倩表示,桂劇版《花橋榮記》演出後,白先勇先生還沒有到現場看過這部戲。“我們(men) 希望與(yu) 先生進一步溝通,對劇目作出修改精進。待疫情結束後,我們(men) 希望攜這部戲前往台灣交流演出,以戲為(wei) ‘橋’,加深兩(liang) 岸民眾(zhong) 相互了解。”

  她稱,今年演出單位已積極與(yu) 國台辦等部門聯係,爭(zheng) 取將《花橋榮記》作為(wei) 赴台交流的專(zhuan) 門劇目,展現和傳(chuan) 承地方傳(chuan) 統戲劇文化,傳(chuan) 遞兩(liang) 岸情誼。

  “地方劇局限性大。”作為(wei) 一名戲劇人,龍倩這些年來見證了地方戲劇的興(xing) 衰榮辱。相比京劇得到保護和發展,中國很多地方戲種的傳(chuan) 承麵臨(lin) 著凋敝局麵。廣西有29個(ge) 劇種,千餘(yu) 個(ge) 劇團,但大量劇種留守基層,在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中聲音漸弱。

  在談到為(wei) 何以地方戲劇改編白先勇的作品時,龍倩表示,隻有賦予傳(chuan) 統戲劇新的時代氣息、新的活力,才能贏得觀眾(zhong) 。同時,“走出去”交流融合是破局之道。這也是她希望攜桂劇版《花橋榮記》赴台交流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除推動《花橋榮記》“走出去”外,龍倩表示,廣西還長期以“劉三姐”為(wei) 品牌推動地方劇走進港澳台地區及東(dong) 南亞(ya) 國家。“彩調劇《劉三姐》蜚聲海內(nei) 外,在於(yu) 它根植廣西的民族文化和山山水水,契合了人們(men) 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她表示,中國地方戲劇裏的絕技絕活,亦很受海外歡迎。其所在的廣西戲劇院,創作不少以肢體(ti) 語言為(wei) 主的劇目開展海外交流。“2017年在西班牙舉(ju) 行的第35屆國際劇協世界代表大會(hui) ,桂劇經典《打棍出箱》‘箱內(nei) 換衣’‘後空翻入箱’等絕活震撼在場所有人,讓我感受到中國傳(chuan) 統戲劇文化的世界力量。”(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