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景漂”逐夢瓷都:世界陶藝家通過瓷器了解中國
“洋景漂”逐夢千年瓷都(深觀察)
1000多年前,裝載著精美瓷器的船隻從(cong) 景德鎮出發,經由海上絲(si) 綢之路走向世界;1000多年後,世界各地陶瓷藝術家來到景德鎮,再現“匠從(cong) 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盛景。
這些“洋景漂”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膚色,出於(yu) 對中國陶瓷文化的向往,在景德鎮工作、學習(xi) 、生活。他們(men) 汲取著千年瓷都的養(yang) 分,也通過自己的雙手推動了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和陶瓷文化的廣泛傳(chuan) 播。
匯聚世界各地陶藝家
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的一個(ge) 陶藝工作室裏,茶壺、擺件、裝飾品等琳琅滿目,大小各異的陶藝品填滿了不大的房間。它們(men) 造型獨特,色彩明麗(li) ,充滿了濃鬱的海洋氣息,都出自“90後”小夥(huo) 兒(er) Allan Denis Naymark之手。小夥(huo) 兒(er) 是一名來自美國紐約的“洋景漂”,中文名叫“泥的明”。
“小時候在博物館就看到好多中國古代陶瓷,我非常喜歡。”泥的明用流利的中文說。他父親(qin) 是考古學家,在大學任教。泥的明從(cong) 小耳濡目染,對中國古代陶瓷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8歲便開始學習(xi) 陶藝。他在美國獲得了4個(ge) 學士學位,其中就包括中國文化和陶瓷雕塑。
2013年,泥的明第一次來景德鎮,便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2015年夏天開始在這裏定居。大學畢業(ye) 後,泥的明前往景德鎮陶瓷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並於(yu) 2019年畢業(ye) 。“世界各地陶瓷藝術工作者都匯聚在這裏。”泥的明說,景德鎮有悠久的製瓷曆史,較好保存了中國古代的製瓷技藝,在這裏可以找到中國古代瓷器的感覺。在他看來,景德鎮有著非常完備的製瓷產(chan) 業(ye) 鏈,可以很方便地買(mai) 到各種陶瓷原料,用於(yu) 實現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像泥的明這樣的“洋景漂”,目前有5000多人,其中不乏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哈佛大學的博士以及國際陶藝界的“泰鬥”級人物。景德鎮珠山區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洋景漂”在元明清時期就零散出現,改革開放後已頗具規模,尤其是進入21世紀,來景德鎮的外國人就更多了。“如今,景德鎮的陶溪川國際工作室、三寶國際陶藝村、樂(le) 天陶社、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等,已成為(wei) ‘洋景漂’的主要聚集地,他們(men) 在這裏享受著創造的樂(le) 趣”。景德鎮珠山區委書(shu) 記高翔說。
“景德鎮厚重的文化傳(chuan) 承和精湛的製瓷工藝,對熱愛陶瓷藝術的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洋景漂’們(men) 在感受千年瓷都文化的同時,還能在這裏完成幾乎所有與(yu) 陶藝相關(guan) 的創作。”景德鎮陶瓷人才服務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洋景漂”在獲得陶藝技能和更深感悟後,有的到世界各地傳(chuan) 播陶瓷文化;也有人長期駐留景德鎮,開設工作室,全身心融入當地進行藝術創作。
通過瓷器了解中國
“在這裏很幸福,真的很幸福。”來自意大利的李曼發自肺腑地對記者說。今年27歲的她,是一名特殊的“洋景漂”,目前在景德鎮陶瓷大學攻讀研究生。李曼的研究方向是藝術學。對她而言,所謂的幸福是指在景德鎮可以觀摩各個(ge) 曆史時期風格迥異的陶瓷藝術品。“在意大利的博物館,陶瓷製品是無法觸摸的;但在景德鎮陶瓷大學,我們(men) 在做研究時可以‘上手’。”李曼興(xing) 奮地說。
高中時,李曼在曆史課上第一次接觸到中國哲學,從(cong) 那時便開始對中國產(chan) 生興(xing) 趣。18歲那年,李曼來到中國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旅行,對中國有了更為(wei) 直觀的認識。李曼的本科專(zhuan) 業(ye) 還是中國文化。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與(yu) 中國“有緣分”。
“在西方,幾乎所有青花瓷都來自景德鎮,克拉克瓷也是景德鎮生產(chan) 的。”李曼告訴記者,3年讀研時間裏,李曼一有空就往各個(ge) 工作室跑,跟著各國陶藝家學習(xi) 陶瓷製作,了解各種藝術觀念,後來自己也開始上手“玩泥巴”。“因為(wei) 我發現要研究陶瓷,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自己不去體(ti) 驗,一些小細節是無法從(cong) 純粹的理論中了解的。”李曼說。
在李曼看來,陶瓷製品不是單純的生活用品,還代表著藝術家的生活觀念,蘊含著一個(ge) 民族對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思考,體(ti) 現了一個(ge) 時代的審美和科技發展。“對於(yu) 一個(ge) 外國人來說,我可以透過中國陶瓷來了解中國各時期的文化特點。”李曼自己非常喜歡宋代瓷器,她認為(wei) 宋瓷代表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優(you) 雅與(yu) 有序。
據悉,景德鎮依托國內(nei) 獨有的陶瓷高校平台,與(yu) 美、英、法、日、韓等國家和地區30多所高校和國際陶藝家協會(hui) 建立了友好合作關(guan) 係。每年約有100名留學生來到景德鎮陶瓷大學,他們(men) 在這裏學習(xi) 陶藝知識、製瓷技藝,進而認識中國文化、認識中國。這些留學生畢業(ye) 後,或繼續在本校攻讀,或留在景德鎮創業(ye) ,還有人回到自己的國家,進行陶藝教學和文化傳(chuan) 播。
文化藝術交融更加頻密
泥的明喜歡從(cong) 海洋、森林中尋找靈感,也喜歡用一些廢棄物品再創作,他還會(hui) 把自己對古代中國、古埃及、古希臘瓷器的理解,融入到創作中。“我們(men) 使用的材料可能相似,但每個(ge) 人的想法完全不同。全世界的藝術創意都在這裏碰撞。”泥的明說。
“‘洋景漂’們(men) 被景德鎮陶瓷文化所吸引,同時又為(wei) 景德鎮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藝術手法、新的製作工藝、新的產(chan) 品。”景德鎮陶瓷人才服務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說,互動創新下,景德鎮瓷藝的新品種、新材質、新工藝、新畫風層出不窮,形成了國畫、油畫與(yu) 瓷畫的對話,本土與(yu) “洋景漂”的對話,傳(chuan) 統技藝與(yu) 現代工藝的對話。
在千年曆史長河中,開放包容已熔鑄為(wei) 景德鎮鮮明的城市特質。景德鎮人與(yu) 世界各地陶藝家互通有無、求同存異,融匯成源遠流長的景德鎮陶瓷文化。今天,這樣的文化藝術交融變得更加頻密,讓景德鎮的未來充滿更多可能和無限遐想。
目前,泥的明正在著手更換一個(ge) 更大的工作室,大概半年後就可以運營。未來,他想創作更多大型陶藝品。“我還會(hui) 繼續留在景德鎮。”泥的明非常肯定地說。
而今年即將畢業(ye) 的李曼,則把畢業(ye) 論文題定為(wei)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cong) 藝術哲學理論談中國陶瓷的發展”。“我的研究始終與(yu) 中國文化、中國陶瓷相關(guan) ,畢業(ye) 後我想繼續留在中國。”李曼說。她希望以後有機會(hui) 在意大利辦講座,把中國陶瓷文化傳(chuan) 播到更多地方。
賴 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