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盡東風第一鷂——南通板鷂的文化溯源
作者:吳玲玲(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風箏,是中國傳(chuan) 統的民間玩具。一根長線連接手心與(yu) 遙遠的天空,借由風箏,“天人合一”的想象似乎變得有跡可循。
“風箏”一詞較早出現在明代陳沂的《詢芻錄》裏:“五代李鄴於(yu) 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yu) 鳶首,以竹為(wei) 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可見鳴唱的“紙鳶”才叫“風箏”。
這種設計思路一直延續到宋代。宋人將安裝在風箏上的笛子或琴弦改造成了發音可控、傳(chuan) 音悠長的哨子。這樣的哨子被稱為(wei) “宋哨”,並且很快流行開來。這種風箏在北宋時傳(chuan) 入南通,南通人將其發揚光大。
在兩(liang) 千多年的曆史中,風箏有不同的稱呼,南方稱鷂,北方稱鳶,故有“南鷂北鳶”之說。風箏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四大產(chan) 地的風箏最具有代表性。南通的板鷂風箏以其碩大簡樸的造型和獨特的哨口設計而著稱。南通板鷂的基本形態結構是矩形,通過兩(liang) 個(ge) 矩形的不同組合形成六角星和八角星這兩(liang) 種基本造型單元,再將基本單元進行穿插組合,形成七聯星、九聯星、十九聯星等多種造型。這樣的風箏因大而直挺,形似門板而被稱作板鷂。
在曹雪芹所著《南鷂北鳶考工誌》中提到的“南鷂”一派,如今隻有南通板鷂為(wei) 其代表。“曹氏風箏”的工藝包括“紮糊繪放”,南通板鷂風箏的核心技藝是“紮繪糊雕搓放”,比前者多了“雕刻哨口”和“搓鷂尾”兩(liang) 項古老工藝。
南鷂北鳶雖同根而生,但因地域風土不同,其工藝特征差異很大。南通板鷂的板式造型、高低音交匯的葫蘆配置和色彩濃鬱的工筆彩繪風格與(yu) 北派風箏風格迥異。近代以來,人們(men) 熟悉的“南鷂北鳶”中的南鷂,往往就是指南通的板鷂風箏。其獨特之處在於(yu) 箏麵上布滿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飛時風力鼓蕩百哨齊鳴,聲線似古箏奏響天籟。南通板鷂具有輕風能上天、強風不掉地,一飛衝(chong) 天的動態美,獨特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結構美,介於(yu) 年畫、工筆畫、壁畫、唐卡之間的繪畫美,得風而鳴隨風揚抑的音律美四大藝術特色。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中即有南通板鷂風箏製作技藝。這種由動態美、結構美、繪畫美、音律美匯聚而成的藝術審美,形成了它在風箏類別中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特征。
南通臨(lin) 江靠海,南通的風具有江和海的性格,浩蕩而有力,常常會(hui) 形成“天風”。所謂“天風”,就是地麵上沒有風,而在幾十米以上的高空,出現速度穩定的強氣流。在放鷂子的人眼中,東(dong) 南風向的高空氣流是放飛風箏的“上品”之風。鷂子一旦進入天風層,哨口響聲大作,經久不息,而鷂子也像掛在天上一樣,絲(si) 毫不動,趁這樣的天風放鷂子,被視為(wei) 是放飛風箏的最高境界。一旦有了這種天風,南通的夜空往往會(hui) 同時出現千百隻風箏,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哨聲,被譽為(wei) “空中交響樂(le) ”。聲浪席卷銀河,流星墜落人間,這是南通特有的星空美景。可以說,每一個(ge) 南通人都有夜出聽哨觀天,或枕著哨聲入眠的經曆。
在勞動人民的生活生產(chan) 中,留下了許多與(yu) 板鷂有關(guan) 的故事與(yu) 記憶。南通臨(lin) 黃海,漁業(ye) 資源豐(feng) 富,在漁業(ye) 生產(chan) 過程中,天氣預測是頭等大事,關(guan) 乎漁民的生命安全。每逢出海前夕,漁民將風箏放上高空,可以據鷂尾的擺動測定高空氣流的緩急和氣流方位的變化,以此作為(wei) 獲取氣候變化情況的一個(ge) 參考依據。漁民們(men) 還放一種六角形風箏,在風箏上綁上小旗,風箏放上天空後,可以從(cong) 小旗的飄動情況來判斷風向和風力,這種風箏稱作“順風旗”,有順遂平安之意。還有一種風箏,點上蠟燭後放上天,又叫“天燈”,浮於(yu) 空中,可以指引漁民深夜歸航。
鄉(xiang) 野村落,普通人家幾乎都有風箏,而擁有板鷂風箏,則是宅戶富足的象征。風箏承載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yu) 希冀,它寓意著穀物豐(feng) 收、人丁興(xing) 旺、風調雨順。“鷂子滿天飛,家家有得收”,南通本地有這樣的諺語。傳(chuan) 統節日農(nong) 閑時節,尤其是春節、清明節,或者田禾收割後,鄉(xiang) 裏有板鷂風箏的主家就會(hui) 請鄰人來放風箏,俗稱“背鷂子”。放鷂子在鄉(xiang) 村是非常隆重的大事,給鄉(xiang) 人的生活帶來諸多的儀(yi) 式感和樂(le) 趣。放飛之前,先將紮製完成的板鷂供奉在堂屋內(nei) ,以香燭紙馬敬請神明加持,祈求放飛圓滿順利。風箏一飛上天,哨聲如笛似簫,響徹長空。村人一起慶賀歡呼,預示五穀豐(feng) 登,萬(wan) 事如意。一般這樣的鷂子會(hui) 整夜放在天上,夜深人靜時,家家戶戶都枕著哨聲入眠。
板鷂風箏由幾何圖形構成,帶有抽象的美學意蘊和獨特的視覺美感。其六角、八角和正方形的設計,據說與(yu) 象數和五行學說一脈相通,象征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天地人和合共生。幾何圖形構成的外形結構,穩定且富有美感,角角相接,麵麵相對,箏麵上的彩繪題材豐(feng) 富、色彩瑰麗(li) ,表達了人們(men) 祈福的美好心理。南通板鷂源自人們(men) 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men) 內(nei) 心情感物化的體(ti) 現。心靈手巧的手工藝人用自己的樸素感知和技能去凝結和表現天地之美,在南通板鷂的造型、色彩、音律等元素方麵承載了傳(chuan) 統民間文化的觀念。在小小的風箏中,凝結的是人們(men) 的精神祈盼、審美習(xi) 慣和藝術品位。風箏高高飛上天,承載的是濃鬱的鄉(xiang) 土情懷,難忘的童年記憶,還有人們(men) 在千百年間傳(chuan) 承的生生不息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2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