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北鬥精神”的文學闡釋——讀報告文學《中國北鬥》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文學】
作者:丁臨(lin) 一(原武警總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
龔盛輝原本是軍(jun) 事文學創作隊伍中一名成就斐然的小說家。後來他轉向國防科技領域的報告文學創作,在我看來是他擁抱偉(wei) 大時代的一種自發自主選擇,是作家責任感、使命感的一種自覺體(ti) 現。跟蹤、書(shu) 寫(xie) 科技領域的建設成就需要一定的知識準備和采訪積累,國防科技領域更有特殊的要求。而龔盛輝在軍(jun) 校工作,生活在一個(ge) 為(wei) 強軍(jun) 興(xing) 國而戰的軍(jun) 人知識分子團體(ti) 之中,耳濡目染朝夕相處的師長、戰友們(men) 在當代前沿科學技術方麵攻堅克難、奮發忘我、創造輝煌的精神風貌,促使他能夠挺身而出,承擔起真實記錄、描寫(xie) 反映這樣光輝曆史的重任,這堪稱偉(wei) 大時代的召喚與(yu) 擁抱偉(wei) 大時代的個(ge) 人的天然契合。他的報告文學《中國北鬥》(山東(dong) 文藝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將中國衛星導航這一國之重器的建設發展過程與(yu) 輝煌成就呈現在我們(men) 麵前。
在《中國北鬥》中我們(men) 看到,從(cong) 衛星導航技術問世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人承諾將GPS民用部分向世界免費開放,同時又堅稱將運用GPS手段保衛美國利益。當時處於(yu)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麵臨(lin) 諸多困難,但是黨(dang) 和政府、我們(men) 的科學家們(men) 對此的回應是堅定不移的:不認可美國對於(yu) 世界前沿科學技術的壟斷,不允許中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攥在別人手裏。於(yu) 是,盡管爭(zheng) 議很多,盡管項目經費捉襟見肘,但是航天工程建設的主管部門還是為(wei) 衛星導航十七項關(guan) 鍵技術的預研擠出了必要的經費,陳芳允院士提出的“雙星方案”提前實驗預研並在1989年獲得成功。“北鬥一號”衛星導航係統在1994年正式立項,《中國北鬥》簡要清晰地記錄立項前的這一頁曆史,這是我們(men) 永遠不應忘記的,因為(wei) 它是中國意誌在改革開放偉(wei) 大時代的真實投影。
全書(shu) 分為(wei) “凝眸神州”“放眼亞(ya) 太”“極目寰球”上中下三篇,條理清晰地記述了中國衛星導航工程建設覆蓋國土、亞(ya) 太、全球的27年堅實道路。從(cong) “北鬥一號”起步,在解決(jue) 北鬥工程的核心技術問題即信號的“快捕精跟”問題時,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團隊就提出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這一嶄新方案,並在嚴(yan) 格論證後獲得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全力支持。其後,完善理論、攻克核心技術、樣機研製、外場實驗、定型生產(chan) ,年輕的科學家們(men) 睡鐵皮房、啃方便麵,夜以繼日,群策群力,最終創造出設備性能接近突破理論極限的圓滿奇跡,使得係統整體(ti) 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開始覆蓋亞(ya) 太的“北鬥二號”建設中,中國科學家團隊創造性地將地球靜止軌道、傾(qing) 斜地球同步軌道運用於(yu) 衛星導航,設計出對亞(ya) 太地區覆蓋率高、投入產(chan) 出性價(jia) 比高、建設速度快、技術風險小且易於(yu) 使用管理的“混合星座”方案,工程圓滿完成後被譽為(wei) “為(wei) 人類衛星導航事業(ye) 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在開始覆蓋全球的“北鬥三號”建設中,中國科學家團隊又一次創造性地提出“星間鏈路”方案,繞開美國GPS全球架設地麵站的傳(chuan) 統方案,在天上架設起“高速公路”,開放全球服務後以其信息通暢、安全可靠迅速贏得了世界性信譽。《中國北鬥》講述了一個(ge) 個(ge) 真實生動的北鬥工程開發建設者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是“自主創新”四個(ge) 大字,那是中國科學家以自己的心血、汗水和聰明智慧開創出了中國人自己的北鬥之路。這條北鬥之路上光明璀璨、群星閃耀,折射出偉(wei) 大時代的異樣光彩。正是不斷開拓創新的北鬥人,創造了“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wan) 眾(zhong) 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
《中國北鬥》中最為(wei) 動人的故事,當是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的愛國情懷、責任擔當、精神傳(chuan) 承和犧牲奉獻精神。讀完《中國北鬥》,我們(men) 將會(hui) 永遠記得,北鬥工程立項時掛帥出征,為(wei) 中國衛星導航事業(ye) 嘔心瀝血,直至85歲高齡才退出“總設計師”崗位的老一輩科學家孫家棟;52歲改行幹北鬥、擔任北鬥地麵運控係統總負責人,堅持“中國特色”設計理念,帶領自己的團隊創造性地繪製出“北鬥一號”工程總體(ti) 藍圖的測控專(zhuan) 家譚述森;敢想敢幹、勇於(yu) 創新,成功地以高新技術應用於(yu) 地麵工程建設,為(wei) 國家減少征地麵積數十萬(wan) 平方米、節省數億(yi) 元經費開支的“軸姑娘”,“北鬥二號”地麵運控係統總師周建華;率領青年科學家團隊創造性地給導航衛星設計了“在軌賦能”即“有錯能改”“有病自治”“功能刷新”等看家本領的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jun) ……《中國北鬥》也以“王教授”“楊教授”“郭工程師”等刻意模糊的稱呼,記述了許多暫時不宜公開的北鬥人的事跡與(yu) 貢獻。
作品為(wei) 這些普通而偉(wei) 大的中國科學家立傳(chuan) ,並通過這些中國科學家的中國故事向社會(hui) 傳(chuan) 遞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中國精神。孫家棟在麵對記者采訪時拒絕了“中國衛星之父”的稱呼,強調了錢學森先生對於(yu) 他們(men) 那一代中國科學家的教育、培養(yang) 和影響;繼任孫家棟的“北鬥三號”總設計師楊長風也閉口不談自己的貢獻,強調錢學森先生的係統工程思想和方法對於(yu) 中國北鬥的重要作用,強調了所有北鬥人的團結奮鬥和犧牲奉獻精神。在這樣的細節裏,我們(men) 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中國精神在中國科學家團隊中的代代傳(chuan) 承。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正是中國精神的集中代表,正是新時代中國人民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砥礪前行的有力象征。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2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