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誠情懷書寫共和國工業史——評長篇小說《錦繡》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文學】
作者:賀紹俊(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編者按
2月21日,中宣部出版局啟動“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活動,向社會(hui) 推薦重點主題圖書(shu) ,並通過線上線下書(shu) 店進行展示展銷,激勵人們(men) 意氣風發地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氛圍。推薦的書(shu) 目中包括重要文學作品。本報從(cong) 今日起開辟“‘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文學”欄目,對部分作品的內(nei) 容、特色和價(jia) 值進行評析與(yu) 闡釋。
李鐵生活在東(dong) 北鋼鐵重鎮,曾經在國有企業(ye) 工作過,他對國有企業(ye) 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工廠的工友們(men) 仿佛都是他的兄弟姐妹,難怪他能在小說中把工人們(men) 寫(xie) 得那麽(me) 生動。他的長篇小說《錦繡》(春風文藝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寫(xie) 了一家大型鋼鐵企業(ye) 錦繡冶煉廠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的發展變遷,形象準確地為(wei) 國有企業(ye) 勾勒出一幅共和國曆史的軌跡圖。七十多年來,錦繡廠曾為(wei) 新生的共和國擔當起工業(ye) 建設的重任,也曾在市場經濟衝(chong) 擊下瀕臨(lin) 破產(chan) 重組的衰落,更有克服重重困難迎來鳳凰涅槃的輝煌。李鐵仿佛就是一位親(qin) 曆者,敘述時他始終在場,文字裏飽含情感,他有一種真誠的國有企業(ye) 情懷,以小說的方式向國有企業(ye) 致敬,為(wei) 國有企業(ye) 寫(xie) 史,為(wei) 國有企業(ye) 最堅實的力量——工人群體(ti) 謳歌。
李鐵是通過人物來展現國有企業(ye) 曆史的。他著重塑造了一個(ge) 工人家庭的兩(liang) 代人。父親(qin) 張大河在新中國之初就是錦繡廠有名的技術高手,他的三個(ge) 兒(er) 子後來相繼成為(wei) 錦繡廠的工人,父子兩(liang) 代就像是在中國工業(ye) 建設的曆史跑道上進行接力賽跑的運動員,中國工人在國有企業(ye) 中磨煉出的家國情懷便在他們(men) 的接力中不斷地延伸下去。
張大河是一個(ge) 嶄新的工人形象。李鐵突破工業(ye) 題材創作上的思維定式,以工匠精神賦予張大河精神品格上最具代表性的時代特征。張大河很看重技術,認為(wei) 工人就是要有技術。在建設新中國的熱潮中,人們(men) 普遍懂得技術的重要性。上級派來的領導牛洪波雖然是一名軍(jun) 人,但他麵對生疏的廠房,很快明白必須把有技術的工人團結起來,發揮他們(men) 的積極性。他因為(wei) 不認識錳礦被張大河訓斥,但他不僅(jin) 不惱火,還專(zhuan) 門叫來張大河,要他擔負起為(wei) 新中國煉好第一爐錳的光榮任務。有了領導的支持,張大河的底氣更足了,他在日記裏寫(xie) 道,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ge) 技術大拿,還要把技術傳(chuan) 授給大家,“我要讓大家都跟我學,成不了大拿也要成個(ge) 內(nei) 行”。這就是工匠精神在當時的具體(ti) 化。李鐵緊緊圍繞這一點展開情節,不僅(jin) 將張大河塑造成一個(ge) 具有獨特光彩的新中國工人形象,而且也準確地表現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代特征。蘇聯專(zhuan) 家給錦繡廠帶來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但張大河很看不慣他們(men) 指手畫腳。在一次因為(wei) 不熟悉蘇聯的機器設備而發生故障後,蘇聯專(zhuan) 家彼得羅夫斷言張大河的“煉錳高手”是徒有其名。張大河很不服氣,當麵向他提出要一比高低。小說生動地描寫(xie) 了兩(liang) 人比試煉錳手藝的場景。比試的結果是張大河略勝一籌。因為(wei) 對技術的癡迷,他們(men) 成為(wei) 朋友,在翻譯人員的幫助下交流起煉錳的心得。在李鐵筆下,張大河的理想與(yu) 技術大拿有關(guan) ,他因為(wei) 在技術上精益求精而獲得進步,不僅(jin) 承擔起生產(chan) 的重擔,而且還被評上全國勞模。小說真實再現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工業(ye) 戰線看重技術、提倡技術的整體(ti) 氛圍,張大河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發揮。
小說的上部分通過張大河書(shu) 寫(xie) 了國有企業(ye) 在新中國初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下部分則主要通過寫(xie) 張大河的兒(er) 子們(men) 如何伴隨國有企業(ye) 的困頓、低穀及鳳凰涅槃的重生,為(wei) 自己的命運塗上亮麗(li) 的色彩。李鐵通過三個(ge) 兒(er) 子的書(shu) 寫(xie) ,成功塑造了“工二代”的整體(ti) 形象。他們(men) 在精神層麵上顯得更為(wei) 豐(feng) 富,人生選擇也更加多樣。大兒(er) 子張懷智選擇辭職下海,組建起自己的公司,事業(ye) 幹得風生水起,一度還成為(wei) 錦繡廠的有力競爭(zheng) 對手。二兒(er) 子張懷勇在錦繡廠最危難的時刻出任廠領導,以堅忍的毅力帶領工人們(men) 闖過難關(guan) ,使錦繡廠迎來新的騰飛。三兒(er) 子張懷雙則熱愛技術活,樂(le) 於(yu) 堅守在生產(chan) 第一線,享受著生產(chan) 的喜悅。盡管張大河在故事情節中已退到了幕後,但三個(ge) 兒(er) 子身上分明都有他的影子。這顯然是作者李鐵的有意為(wei) 之,他要通過“工二代”寫(xie) 出新中國鑄就的工匠精神是如何傳(chuan) 承的。張大河的兒(er) 子們(men) 同樣具有國有企業(ye) 情懷,並且更加舒展,將國有企業(ye) 情懷與(yu) 國家意識、家國情懷和個(ge) 人事業(ye) 更好地銜接起來,因此他們(men) 並不拘泥於(yu) 某一個(ge) 具體(ti) 的工廠,而是能夠站在國家和社會(hui) 的大格局中去認識和處理問題。工匠精神則突出體(ti) 現在張懷雙的身上。李鐵也是刻意要塑造這樣一個(ge) 熱愛技術的“工二代”,以此表達他對工匠精神的呼籲。在李鐵的心目中,新中國之初培育起來的張大河不應該隨著曆史的翻篇而被遺忘,即使現在的工業(ye) 體(ti) 係越來越趨於(yu) 科技化和現代化,但仍然需要張大河式的工人,仍然需要發揚他身上所具備的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李鐵是一名忠實的現實主義(yi) 作家,盡管他對工廠和工人兄弟姐妹們(men) 充滿感情,盡管他承認國有企業(ye) 具有舉(ju) 足輕重的位置,也歎服國有企業(ye) 和全體(ti) 工人們(men) 所作出的貢獻,因此他將小說中的工廠取名為(wei) “錦繡”,但即使如此,他也不以美化和誇飾的方式去書(shu) 寫(xie) 曆史和人物。特別是在小說的下半部分,他聚焦於(yu) 錦繡廠的現實場景,既有陽光,也有風雨,寫(xie) 出了國有企業(ye) 的改革陣痛和雨後彩虹。他正視國有企業(ye) 曾經遭遇的困難,也心疼工人為(wei) 此所付出的代價(jia) 。他用了不少筆墨去寫(xie) 下崗工人,既寫(xie) 他們(men) 的艱難,也寫(xie) 他們(men) 的堅忍。張懷勇是從(cong) 車間工人幹起的,當他成為(wei) 廠領導時,卻要實施工人下崗的方案。他很痛苦,但為(wei) 了工廠的生存,必須這樣做。即使這樣,他的心裏始終裝著下崗工人,每當工廠有了起色,他就要設法將下崗工人招回來。小說結尾下崗工人的情節就別有深意。張懷勇當選為(wei) 優(you) 秀企業(ye) 家,乘車去北京領獎。途中在加油站遇到了一位錦繡廠的下崗工人,聽了他介紹自己這麽(me) 多年來自謀職業(ye) 的艱辛後,張懷勇心情沉重起來,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寫(xie) 到這裏,李鐵筆鋒一轉:“朝前望,正是九十點鍾的光景,陽光灑了滿地,道路、樹木和田野上泛起綢緞般的光澤。”這是李鐵對國有企業(ye) 未來前景的美好想象。這樣的未來前景,不僅(jin) 關(guan) 乎國家的強盛,也關(guan) 乎人民的幸福。這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一種現實的人道主義(yi) 精神。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2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