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中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熱點觀察】
作者:於(yu) 小植(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教授)
一位城市學家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發展史上,不同時代累積下來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遺產(chan) 構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態。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活著的傳(chuan) 統,更是代表城市獨特性的曆史文脈。以首都北京為(wei) 例,全市現有7項世界文化遺產(chan) 、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43片曆史文化街區、500餘(yu) 處曆史建築(群)、200餘(yu) 項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些都是北京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正是由於(yu) 它們(men) 的存在,北京才有了自己獨特的古都氣質。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好文化遺產(chan) ,有利於(yu) 激活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增加城市魅力。
從(cong) 局部到整體(ti) :激活城市生命體(ti)
城市是一個(ge) 活態的生命體(ti) ,需要不斷更新。可城市更新又麵臨(lin) 著諸多悖論,比如大拆大建和不當的整治更新會(hui) 導致老城風貌消失;若將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文化街區封存固化,又會(hui) 使其失去活力和使用價(jia) 值。對於(yu) 北京這樣的古都,保護文化遺產(chan) 既不能對城市進行大規模改造,也不能將文化遺產(chan) 封存固化,而應采取一種漸進的、由點及麵的城市更新方式。具體(ti) 而言,應遵循最小幹預原則和最大隱蔽原則,在保護城市整體(ti) 曆史風貌的前提下,對老城進行必要的小尺度提升性改造,針對基礎設施進行活態化改造,按照“點(文化遺產(chan) 建築)、線(曆史文化街區)、麵(活態城市空間)”的順序進行老城更新。
近年來,文化遺產(chan) 相對集中的北京老城已經停止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與(yu) 建設活動,城市更新開始從(cong) 粗放型增量發展轉向精細型存量發展。從(cong) 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角度看,老城區更新整治需要進一步由“局部”轉向“整體(ti) ”,即從(cong) 狹義(yi) 的文物保護轉變為(wei) 宏觀景觀保護,實現“見此(單一文物)又見彼(整體(ti) 景觀)”。
筆者建議,有關(guan) 部門可以針對北京不同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街區的具體(ti) 情況製定有機更新的實施細則,將保護要求、更新的規範納入詳細的規劃體(ti) 係中,出台一套全麵可行並適用於(yu) 日常管理控製的老城更新方案。具體(ti) 而言,首先將文化遺產(chan) 所在區域的建築進行細化分類,明確劃分出法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明顯特色值得保留的曆史建築、允許拆除重建的建築以及應當拆除的危房、違章建築等;其次,在精細規劃的基礎上,建立全市空間信息平台,統籌房管、街道、市容、市政、綠化、文旅、商業(ye) 投資等不同要素,促進全要素空間模型的迭代;最後,利用數字技術建構信息抓取與(yu) 決(jue) 策支撐的技術體(ti) 係,結合雲(yun) 端數據分析進行日常管理與(yu) 局部改造,綜合推進“一軸一城、兩(liang) 園三帶、一區一中心”重點工作的開展。
從(cong) 靜態到活態:實現文化遺產(chan) 與(yu) 群眾(zhong) 生活的融合
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變化有三種傾(qing) 向:一是將曆史街區的老建築推倒,重建數量可觀的高樓大廈,其後果是城市原有風貌被改變,古都文化氛圍喪(sang) 失;二是曆史街區居民私建私搭,造成房屋極度密集、商業(ye) 氛圍過於(yu) 濃厚、人口密度過大、綠地和休憩空間被擠壓;三是對曆史文化城區的重塑並未充分考慮器物、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價(jia) 值,采取了“靜態保護”的方法將其簡單地封存起來,造成文化遺產(chan) 與(yu) 市民生活割裂。筆者認為(wei) ,對文化遺產(chan) 及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應重點考慮四個(ge) 基本維度:提升區域功能的經濟維度、關(guan) 注百姓生活的社會(hui) 維度、保存曆史文脈的文化維度、注重城市特色的形態維度。
文化是文化遺產(chan) 及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yu) 利用中尤其要注意的因素。城市更新改造時,“被保留”的文化不應僅(jin) 僅(jin) 作為(wei) 一種靜態化修辭的“建築”而存在。以北京南鑼鼓巷的商業(ye) 化改造為(wei) 例,南鑼鼓巷的老房屋沒拆,以建築符號為(wei) 載體(ti) 的文化得以保留,但房屋的使用者由居民變為(wei) 商家,原有的社區文化被切斷,居民與(yu) 遊客、居民與(yu) 商家間的社會(hui) 融合問題凸顯出來,文化被異化為(wei) 空心的符號,成為(wei) 炫耀性消費過程中的裝飾品。
要想讓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活的文化,不能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博物館式的保護,而必須依托人進行活態傳(chuan) 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進行自然傳(chuan) 承。比如,可以在保護區(文化核心區域)內(nei) 搭建實驗性的舞台化互動與(yu) 活動空間,以“政府引導、企業(ye) 運營”的方式,激發社區居民的文化自覺;也可以對特定的文化空間進行微改造,如增設社區美術館、藝術畫廊、創意書(shu) 店、生態綠地等,以實現文化遺產(chan) 、曆史文化街區與(yu) 百姓生活的活態融合。
從(cong) 物到人:關(guan) 注曆史街區中百姓的生活
城市更新的目的,說到底是為(wei) 了保持城市活力,延續城市生命力,而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除了硬件,更在於(yu) 文化和曆史。保護城市的文化遺產(chan) ,就是為(wei) 了留住城市的記憶,留存城市的曆史和文化。
作家馮(feng) 驥才在描述對曆史名城巴黎的觀感時曾說,巴黎的盧浮宮、凱旋門和聖母院等,隻是“曆史的幾個(ge) 耀眼的頂級的象征”,而巴黎真正的曆史感則表現在城中一片片的老街和老屋中,因為(wei) 這些昔日的空間中有活生生的曆史,有血有肉,生動而真實。
曆史建築和曆史街區是靜態的文化,而居住其中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流動,他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代代相傳(chuan) ,形成了鮮活而有溫度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化非常值得發掘、銘記與(yu) 保存。所以說,最好的城市記憶不僅(jin) 存在於(yu) 城市的標誌性建築中,更存在於(yu) 城市居民的生活細節與(yu) 民生故事中。城市曆史文化街區內(nei) 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鮮活的民生故事,如同街區無形的毛細血管,聯通著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時還是城市曆史某個(ge) 斷麵和城市文化某個(ge) 側(ce) 麵最好的寫(xie) 照。
因此,在探索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過程中,不僅(jin) 要從(cong) 保護文物的角度、追尋曆史的角度、藝術審美的角度去操作,還要從(cong) 關(guan) 愛人、體(ti) 諒人的角度出發,關(guan) 心當下居住在曆史街區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盡可能地延續曆史街區原有的社會(hui) 結構和文化生態,建立諸如“老北京文化活態博物館”等以居住為(wei) 主要形態的社區,使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文化街區不再是死氣沉沉的硬件展示。
從(cong) 存量到流量:推進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
活化利用文化遺產(chan) 就要通過文化遺產(chan) 增加社會(hui) 互動、突破傳(chuan) 播的時空限製、建構新的傳(chuan) 播模式。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數據化與(yu) 物聯網化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手段。
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脫離不了其原本的社會(hui) 體(ti) 係,在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傳(chuan) 播中,不僅(jin) 要關(guan) 注媒介對文化遺產(chan) 器物層麵的信息呈現與(yu) 符號表達,更應利用新媒介的傳(chuan) 播優(you) 勢闡釋文化遺產(chan) 的符號所指和意涵。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是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增值的過程。因此,不能將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一個(ge) 存量看待,例如將文化遺產(chan) 看成文物、遺物、不動物、過時物等,而應將其看成動態的流量——隨著多媒體(ti) 、互聯網、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文化遺產(chan) 的感染力、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將得到空前增強。
此外,還應推動文化遺產(chan) 的數據化和物聯網化,即建立文化遺產(chan) 虛擬與(yu) 現實交互的數據係統以及文化遺產(chan) 參觀者數據庫,基於(yu) 數據對比分析進行文化遺產(chan) 參觀推薦,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精準推廣或品牌化統一推廣。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數據化與(yu) 物聯網化,一方麵可以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物質文化遺產(chan) 聯動展示搭建平台,另一方麵有利於(yu) 文化遺產(chan) 在網絡空間的品牌建設。
總的來看,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活化利用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能帶來經濟效益,也能產(chan) 生社會(hui) 效益,還具有凸顯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
(本文係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基金決(jue) 策谘詢項目北京物質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對策研究〔21JCB016〕成果)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2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