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笑凱歌還
【書(shu) 香一品】
作者:劉密
朱向前的《歌未竟,東(dong) 方白——毛澤東(dong) 詩詞25首精賞》,因為(wei) 是精賞,故隻是選讀不足百首的毛澤東(dong) 詩詞中的25首。曆代詩詞選家,多有其獨特眼光。《唐詩三百首》《唐宋名家詞選》《宋詩一百首》等,皆是從(cong) 數以萬(wan) 計的詩詞中,拔擢其最優(you) 者。雖未盡善,也大多能令人信服。而精賞卻不易做到,尤其是毛澤東(dong) 詩詞這個(ge) 特殊對象,不由令我等興(xing) 趣大增。
我也是一位古典詩詞潛入者,矚目傳(chuan) 統詩論,覺得味之無窮。竊以為(wei) 要做到精賞,必須把握三條:觀勢、入微、潛深。
所謂觀勢,是說僅(jin) 僅(jin) 一瞥,就能看到詩的整體(ti) 氣象。其風貌是恢宏雄曠,還是纖密有致,是愁憤深廣,還是鬱淺悵微,皆能一眼瞄準,大致允當。除此之外,又能反複揣摩,品出詩中深意,看出底細端倪來。以此看向前的著述,他對毛澤東(dong) 詩詞的主體(ti) 走勢,其判斷無疑都是正確的。25首詩詞,展現了亙(gen) 古氣勢與(yu) 曠代意境。其憫世報國、孤拔雄視的精神氣質,與(yu) 生動真切的典型情境結合,走勢清晰,風發無遺。你看《菩薩蠻·黃鶴樓》的意境,有茫茫九派之雄渾、煙雨蒼茫之迷離,更有黃鶴何去之隱含、把酒酹江之豪邁,向前將此均歸之為(wei) “沉鬱頓挫”。“九派”“一線”“煙雨”“龜蛇”等宏大的具象,都變成了毛澤東(dong) 特定心緒的象征,凝結成獨具一格的風骨氣象。以“沉鬱頓挫”概括之,確是精當。
觀勢是取其大,入微卻是取其小。觀勢猶如觀人,高矮胖瘦容貌神情一目了然。入微重在小,字詞之簡,對仗平仄之精,都須詳勘細究。而絲(si) 縷情愫、隱喻暗示,更須洞見無遺。誠如向前所言,毛澤東(dong) 詩詞少見沉鬱頓挫,多為(wei) 豪邁奔逸,但大都通過細節表現卻是一樣的。大氣磅礴中,每見具象密織;神態逸飛時,又多有哲思穿涉。如或粗覽,勢必失察,不能得其妙處。入微的更進一步,是充分注意到毛澤東(dong) 作詩的動因、過程、過程中的修飾變動,準確抓住他在創作時的心態、技法和變化,如此,其卓越才情、嚴(yan) 謹態度才能披露無遺。如向前所指,毛澤東(dong) 在長征中吟就的《十六字令三首》,48個(ge) 字琢磨了一年。《賀新郎·別友》則改了半個(ge) 世紀之久。有一句“重感慨,淚如雨”,後改為(wei) “人有病,天知否?”顯然,前句直描感情,淺顯明白,後句則隱喻人性,發問高玄,更有咀嚼回味的空間。《沁園春·長沙》意境高遠開闊,景象活躍靈動,其精到分析歸為(wei) “驚天二問”,發人深思。但此其大者也。向前的目光還能鑽幽入深,看到毛澤東(dong) 的苦吟之微。比如“層林盡染”一句,原來是“層巒盡染”。“層巒”好還是“層林”好,不能以“見仁見智”論之。細體(ti) 之下,顯然“層林”為(wei) 妙。“層巒”乃日光下的一座座山頭而已,不若“層林”以“林”代“巒”。巒藏林下,紅日染林,亦即染巒,兩(liang) 個(ge) 層麵取代了一個(ge) 層麵,更為(wei) 豐(feng) 富壯麗(li) ,豈不更勝一籌!如此精心爬梳,方有細致入微,真正品到毛澤東(dong) 詩詞的藝術精華。
與(yu) 古代著名詩家一樣,毛澤東(dong) 詩詞充滿脫穎而出、獨持一端的氣勢。他的想象空間,銜接了中國現代曆史的宏大局麵,又宅藏著極為(wei) 豐(feng) 富深切的情感內(nei) 容。如不深潛其中,隻能識得皮毛,猶如天空大地,看到的隻是地平線和泛泛輪廓而已。毛澤東(dong) 詩詞的深度在哪裏?如果隻是注重史識、哲思、自信、意境之類,而輕視了詩詞藝術的審美難度,不承認詩情詞意的模糊性、混沌性、不確定性,那就會(hui) 墜入空洞,無以服眾(zhong) 。向前的深潛,讓我們(men) 對毛澤東(dong) 詩詞的理解,提高了審美認知的層次。比如說,毛澤東(dong) 喜歡曹操,多有讚辭,典型的是《浪淘沙·北戴河》,把大自然和大世間的蒼茫雄渾,與(yu) 功名事業(ye) 、人民命運混融一片,表現出一種豪邁雄視的曆史洞見和人生氣度。毛還喜歡李賀,《七律·人民解放軍(jun) 占領南京》直接取用這個(ge) 天才詩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此前,他還化用到《采桑子·重陽》中,“人生易老天難老”,以及《清平樂(le) ·會(hui) 昌》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個(ge) “老”字,寫(xie) 出毛澤東(dong) 進取的人生境界和惜時任事的革命情懷。
朱向前還專(zhuan) 門說到,李白與(yu) 毛澤東(dong) 皆寫(xie) 了《憶秦娥》這個(ge) 詞牌,兩(liang) 者各有其優(you) ,獨步不凡。以最後兩(liang) 句較之,李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乃冠絕千古之句,但仍不及毛澤東(dong) 的“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何故?因為(wei) 李白的觀照隻是曆史滄桑的悵然而已,而毛句則以政治巨人的洞感,撥開了時代勝景與(yu) 生命意境的門戶,一個(ge) 是下趨的惆悵若失,一個(ge) 是上行的慷慨雄渾。前者給人以悸動之感,後者則給人以震撼之力。這樣的分析深沉周密,自然沁入人心。或可問,此若不深,何者為(wei) 深?可以說,朱向前真正潛到了海底。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4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