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泥河灣考古發現史前人類顏料加工遺存
本報訊 (記者薛帥)3月3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通報河北泥河灣考古發現與(yu) 研究的最新進展。
蔚縣下馬碑遺址第6層堆積距今4.1萬(wan) 年至3.9萬(wan) 年,考古發現赤鐵礦石、火塘及其周邊散落的石器、骨器及動物化石碎片等。根據技術分析,確認一處富集赤鐵礦的染色區,部分赤鐵礦石表麵發現摩擦痕跡,推測為(wei) 顏料加工遺存。出土石器以砸擊而成的細長形小型石器為(wei) 主,部分細小石器表麵發現骨柄殘留和線性排布的植物纖維殘留,推測是古人類通過裝柄、鑲嵌製作的複合工具,被用來鑽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及動物軟組織等。此次發現是我國乃至東(dong) 亞(ya) 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類加工顏料、鑲嵌使用細小石器的考古遺存,對於(yu) 解讀東(dong) 亞(ya) 及世界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發展進程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價(jia) 值。
泥河灣考古迄今已走過近百年曆程,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奮鬥,取得豐(feng) 碩成果。考古發現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500餘(yu) 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馬圈溝遺址群確認距今176萬(wan) 至126萬(wan) 年之間17個(ge) 不同階段的古人類文化層,小長梁—東(dong) 穀坨區域發現距今136萬(wan) 至100萬(wan) 年的7個(ge) 文化層,馬梁—後溝遺址群保存了距今80多萬(wan) 年至35萬(wan) 年的9個(ge) 文化層。侯家窯遺址的最新發掘揭示了完整地層剖麵,確認許家窯人生存年代距今20萬(wan) 至16萬(wan) 年。板井子遺址出土距今10萬(wan) 至8.6萬(wan) 年經預製修理的石核剝片。西白馬營遺址發現距今4.5萬(wan) 年的用火遺跡和肢解、處理動物資源的場所,推測為(wei) 古人類的臨(lin) 時營地。油房等遺址發現距今2.9萬(wan) 至2.7萬(wan) 年的石葉技術遺存,為(wei) 探索華北地區石葉、細石葉技術的產(chan) 生與(yu) 擴散、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jia) 值。虎頭梁遺址群發現距今2萬(wan) 至1萬(wan) 年前後的火塘、細石葉技術石器、裝飾品以及陶片等,為(wei) 探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提供了科學可靠的地層和文化依據。
據悉,此次通報的泥河灣考古項目,是舊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更加生動地闡釋了我國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技術與(yu) 環境、審美與(yu) 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價(jia) 值。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中國境內(nei) 人類起源、現代人起源以及舊石器考古研究,推動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對話,以更加豐(feng) 富、翔實的資料實證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