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傳統守望者 非遺刺繡如何破圈“秀”出來?
(兩(liang) 會(hui) 觀察)不止於(yu) 傳(chuan) 統守望者,非遺刺繡如何破圈“秀”出來?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手工刺繡是中國古老的傳(chuan) 統技藝。如今,隨著中國不斷掀起一輪又一輪“國潮熱”,傳(chuan) 統手工刺繡發展麵臨(lin) 新的機遇與(yu) 挑戰。全國兩(liang) 會(hui) 前夕,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為(wei) 刺繡如何“破圈”發聲,強調刺繡傳(chuan) 承人不能止步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守望者,應通過產(chan) 業(ye) 化使古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如何傳(chuan) 承:技能與(yu) 文化並重
苗繡是中國苗族民間傳(chuan) 承的刺繡技藝。作為(wei)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具有上千年曆史的苗繡將族人的創世神話、遷徙曆史和細膩情感鐫刻在服飾之上。
“苗繡服飾元素很多,比如過河用什麽(me) 圖案、翻山用什麽(me) 圖案,都有規矩。”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非遺項目彭水苗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李紹玉告訴記者。對於(yu) 苗繡服飾,她有一個(ge) 形象的比喻——“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shu) ”。“苗繡背後代表的不僅(jin) 是一件衣服或一項技術,而是一個(ge) 民族的文化,一定要傳(chuan) 承好。”李紹玉說。
針對苗繡傳(chuan) 承中存在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鬆桃苗繡第七代傳(chuan) 承人石麗(li) 平對記者表示,現階段部分傳(chuan) 承人僅(jin) 流於(yu) 表麵,“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除了技能,還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現在我們(men) 不缺手藝,缺的是有文化的人才。”
石麗(li) 平強調,人才培養(yang) 是關(guan) 鍵環節,官方需要通過係統規劃完善傳(chuan) 承體(ti) 係,人才才能實現源源不斷供給。
如何定位:不止於(yu) 傳(chuan) 統的守望者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代表湘繡最高技藝的雙麵全異繡,更是被譽為(wei) “魔術般的藝術”。然而,傳(chuan) 統藝術如何“牽手”現代生活“出圈”,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湘繡生產(chan) 部主任成新湘一直思考的問題。
從(cong) 事湘繡行業(ye) 30餘(yu) 年,這位湘繡“代言人”每次赴北京參會(hui) ,都會(hui) 穿著最新湘繡服裝、佩戴湘繡文創飾品,以此介紹湘繡創新。“傳(chuan) 統湘繡已走進現代生活,通過產(chan) 業(ye) 發展繁榮傳(chuan) 統藝術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成新湘對記者說。
“不能止步於(yu) 做守望者,必須通過激發內(nei) 生動力形成品牌,最終以產(chan) 業(ye) 發展反哺非遺。”徒步3萬(wan) 多裏走村串寨記錄苗繡曆史的石麗(li) 平對此深有感觸。近年來,她不斷提倡“苗繡+”的發展模式——以“苗繡+服飾”為(wei) 例,以中藥材板藍根原料為(wei) 染線,除了苗繡本身,還可以拉動板藍根種植、織布、服飾銷售等產(chan) 業(ye) 鏈的縱深發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針一線何其精彩。”石麗(li) 平說,“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我們(men) 相信所傳(chuan) 承的既是文化又是產(chan) 業(ye) 。”
如何破圈:擁抱大眾(zhong) 化與(yu) 年輕化
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工藝,“精致高級”一直是手工刺繡在大眾(zhong) 眼中的印象。如今,告別“曲高和寡”,擁抱大眾(zhong) 化與(yu) 年輕化,正在成為(wei) 越來越多刺繡傳(chuan) 承人的共識。
“‘90後’‘00後’年輕人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越來越自信,愛國貨、用國貨,關(guan) 注國潮。”成新湘認為(wei) ,湘繡“出圈”,需通過“傳(chuan) 統文化現代化”方式創新,結合科技、藝術進行多元跨界走進現代生活。床上用品、婚慶禮服、書(shu) 簽、藍牙音響、車載香氛、背包……成新湘帶領團隊開發諸多和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湘繡文化衍生產(chan) 品,成為(wei) 年輕人“新寵”。
麵對刺繡產(chan) 品存在設計單調、製作簡陋等問題,李紹玉進一步指出,非遺要發展,必須要通過創新擁抱年輕人。相比於(yu) 服飾上“做文章”的傳(chuan) 統苗繡,李紹玉把當地旅遊景點或《清明上河圖》等中國畫繡在產(chan) 品上,並用真絲(si) 麵料、桑蠶絲(si) 線等創作,彭水苗繡越來越“年輕”。
李紹玉表示,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hui) 上,她將提出建議希望在秉承傳(chuan) 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要樹立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推動非遺更加全麵融入生活。(完)(記者黃鈺欽,中新社記者梁欽卿、瞿宏倫(lun) 、袁超、唐小晴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