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適齡特殊需要兒童就近入園、應隨盡隨
一個(ge) 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在普通學校上學,父母到校陪讀並堅持帶他做幹預治療。在他上小學四年級的一天,不再需要父母陪讀了。
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li) 華在北京東(dong) 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總結大會(hui) 上聽到的故事。她認為(wei) ,孩子孤獨症的狀態得到緩解和受到他人的接納、理解、包容分不開。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邰麗(li) 華聚焦特殊需要人群的教育和就業(ye) 問題,提交了四方麵建議:保障特殊需要兒(er) 童平等獲得學前融合教育機會(hui) 、健全送教上門製度、加強殘疾人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試點隱藏式字幕頻道。
我國的特殊需要兒(er) 童在3-6歲階段,接受學前教育的狀況不容樂(le) 觀。邰麗(li) 華建議,保障特殊需要兒(er) 童獲得平等的學前融合教育機會(hui) ,首先要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所有幼兒(er) 園應當承擔接收本社區內(nei) 特殊需要兒(er) 童入園的主體(ti) 責任,保障適齡的特殊需要兒(er) 童就近入園、應隨盡隨。同時,教育部、衛健委、殘聯等多部門應合作建立特殊需要兒(er) 童學前入園台賬登記管理係統,根據兒(er) 童實際狀況和專(zhuan) 業(ye) 的教育評估結果,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優(you) 先采取普通幼兒(er) 園實施的學前融合教育,適當發展學前特殊教育。
她建議,搭建有效的“醫教康”協同機製,多部門協同,做好家庭端、婦幼保健以及醫療體(ti) 係和學前教育體(ti) 係專(zhuan) 業(ye) 人士的科普教育及培訓,引導各方認識學前教育與(yu) 康複幹預的不同作用;加大經費保障力度;教育部門應主導建設能夠係統促進學前融合教育發展的專(zhuan) 業(ye) 支持體(ti) 係,培養(yang) 學前融合教育師資隊伍。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我國送教上門在校生分別為(wei) 11.64萬(wan) 人、17.08萬(wan) 人、20.26萬(wan) 人,分別占當年特殊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7.48%、21.5%、23.0%。送教上門本來隻是不得已的補充手段,卻成為(wei) 殘疾兒(er) 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之一,嚴(yan) 重違背這一製度設計初衷。此外,送教上門製度還存在實施標準缺失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jue) 。
邰麗(li) 華建議,要進一步明確送教上門的內(nei) 涵;明確教育安置相關(guan) 評估標準;大力壓縮送教上門人數和比例,著力加強隨班就讀、擴大特教學校安置能力,充分發揮資源教室和特教班作用。同時將教育功能納入殘疾兒(er) 童康複機構,讓重度殘疾兒(er) 童接受康複,也發展接受知識的能力,以便回歸學校;進一步提升送教上門質量,加強送教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家長作用。(見習(xi) 記者 李丹萍 記者 賀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