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文化產品

發布時間:2022-03-11 13:47:00來源: 河北日報

  “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擴大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內(nei) 容如陣陣春風,予人無限溫暖。

  出席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我省代表委員們(men) 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加強文化供給,創作生產(chan) 更豐(feng) 富、更優(you) 秀的文化產(chan) 品,不斷拓展文化惠民內(nei) 容、創新文化惠民渠道,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不斷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

  發力供給側(ce) ,豐(feng) 富公共文化產(chan) 品供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過去的一年,文化成果驚喜連連——

  舉(ju) 辦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第十八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河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調演;發揮紅色資源優(you) 勢,推進五大紅色文化線路和80條主題學習(xi) 路線;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5000餘(yu) 場,惠及群眾(zhong) 1000萬(wan) 人次……

  “不斷做大增強文化產(chan) 品這個(ge) 大蛋糕,是人民的需求、新時代的需求。”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府參事室主任、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徐英說,尤其在網絡化、快節奏的當下,人們(men) 更需要多樣化的文化滋潤。過去的一年,我省持續發力供給側(ce) ,不斷推動文化產(chan) 品總量供給,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受廣大百姓歡迎。

  然而從(cong) 長遠來看,文化供給總量仍有待提升。特別是在偏遠基層,文化活動較少、類型較單一,尚不能完全滿足群眾(zhong) 所盼。“雖然不斷開展‘送文化下鄉(xiang) ’活動,但在鄉(xiang) 村走訪期間,經常能碰到許多老百姓反映:文化活動能不能多些?能不能演一些新節目?”幾位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說。

  “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常年不斷檔”——要實現這樣的文化熱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在苦練內(nei) 功、輸血造血等機製上花心思。

  “目前,一些基層劇團發展不太景氣,演員匱乏,導演、舞美、音樂(le) 設計人才捉襟見肘,難以保證穩定的演出供給。”全國政協委員、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劉莉沙告訴記者,為(wei) 了繼承經典、打磨精品、培育人才,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還專(zhuan) 門邀請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裴豔玲傳(chuan) 授《響九霄》《鍾馗》等經典劇目,不久前還和石家莊市藝術學校聯合招錄了32名河北梆子學生,通過群策群力,推動戲曲發展。基層院團的發展,揭示了一個(ge) 共通的道理:唯有各領域各部門合力共進,形成各環節良性互促之生態,才能整體(ti) 上帶來文化產(chan) 品持續多樣的供給。

  “文化包羅萬(wan) 象,涵蓋文藝演出、文學創作、影視製作、展覽展示、攝影美術、藝術品創作等多方麵。不同的文化產(chan) 品,有不同的生產(chan) 方式、運行規律,尊重這些規律才能可持續發展。在資金扶持、技藝傳(chuan) 承等引導上,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全國人大代表、衡水一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汝財建議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優(you) 惠政策、運用市場機製,推動文化產(chan) 品創作茁壯發展。對於(yu) 已湧現出的文化品牌,要繼續管理、經營好,繼續做大做強。

  弘揚正能量,打造網絡時代文化精品

  人民需要精品,時代呼喚精品。“十三五”期間,我省文藝精品碩果累累——

  河北梆子《李保國》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最高榮譽——“文華大獎”,實現曆史性突破;話劇《塞罕長歌》、歌曲《天下鄉(xiang) 親(qin) 》《雪戀》等榮獲中宣部“五個(ge) 一工程”獎。評劇小戲《月缺月圓》、絲(si) 弦小戲《村官三把手》榮獲全國“群星獎”。話劇《成兆才》等六部作品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

  “吃飽不等於(yu) 吃好。文化建設是個(ge) ‘良心活兒(er) ’,人們(men) 期盼活動多、演出多,但並不是演啥都愛看、都受益。不追求質量,談不上滿足百姓需求。”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淑芬認為(wei) ,在網絡時代,更應緊跟時代脈搏、築牢精品意識,尤其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努力鍛造文藝精品,做好精品文化成果傳(chuan) 播,用高質量弘揚正能量。

  板凳坐得十年冷。“為(wei) 時代畫像、為(wei) 時代立傳(chuan) 、為(wei) 時代明德——這是藝術家的天職。精品能感動很多人,是因為(wei) 它紮根於(yu) 大地,是創作者在用心用情地創作。”全國人大代表、曲陽縣陳氏定瓷瓷業(ye) 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龐永輝建議,繼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精品創作專(zhuan) 家谘詢機製、題材規劃體(ti) 係、精品扶持獎勵機製等製度體(ti) 係,為(wei) 精品生產(chan) 提供長效保障。

  網絡時代,精品傳(chuan) 播要積極“觸網”。“‘酒香也怕巷子深’,藝術家和創作團隊要敢於(yu) 打破固有思維,積極地拓展傳(chuan) 播渠道。”劉莉沙委員說,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去年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下基層演出仍達180場,京津冀市場開辟也很成功。劇團還積極利用互聯網平台,推出“宅家看大戲”等活動,把精品“搬”到網上,為(wei) 更多戲曲愛好者呈現精彩的戲曲直播,每場直播都有成千上萬(wan) 的網友觀看。

  河北,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立足曆史文化資源優(you) 勢,圍繞重大國家戰略、國家大事和重要節點,堅持精品意識和精品戰略,積極推進藝術內(nei) 容和形式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民盟邢台市委會(hui) 副主委、邢台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陳鳳珍建議,進一步加大文藝創作,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傳(chuan) 播方式,豐(feng) 富文化供給渠道,打造一大批具有鮮明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河北特色、燕趙風骨的精品力作。

  精準惠民,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持續“上新”

  一切為(wei) 了人民,這是最根本的文化訴求——

  “十三五”期間,我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全麵提升,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圓滿完成中央部署的公共文化領域各項改革任務,全省60餘(yu) 個(ge) 縣市區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水平達到國家或省級示範標準……

  “從(cong) 少到多,從(cong) 點到線、到麵、到網格化,公共文化設施體(ti) 係逐漸成型,如何用好已成當務之急。”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教師尤立增說,目前基層文化設施利用率普遍不高、質量有待提升。下一步,應堅持補短板,推動基層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和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標提質。同時,因地製宜拓展設施利用空間,打造一批“鄉(xiang) 村書(shu) 吧”“文化驛站”,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群眾(zhong) 日常生活。

  主動延伸文化服務觸角。“以文化設施為(wei) 依托,充分‘動起來’,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走進更廣闊的‘人世間’。”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橋東(dong) 區東(dong) 望山鄉(xiang) 元子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郭建仁建議,各級文化部門和各類文化機構持續豐(feng) 富“流動”博物館、“戲曲進景區”、“送文學下基層”等活動,不斷延伸文化服務觸角,讓更多百姓共享文化成果。

  吸引更多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公共服務。“文化惠民卡就很好,政府財政投入由補貼院團改為(wei) 直接補貼群眾(zhong) ,讓老百姓有充分的選擇權,活躍了文化消費,還能引導院團等按需創作。”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我省代表委員建議,進一步擴大文化惠民卡服務內(nei) 容,吸引更多社會(hui) 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參與(yu) 公共文化項目打造、服務資源配送等。

  “指尖”提需求、“雲(yun) 端”獲服務、“掌上”反饋意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未來。”徐英委員建議,進一步推進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創新數字化管理和服務模式,健全群眾(zhong) 文化需求跟蹤反饋機製,變“送餐”為(wei) “點餐”,讓公共文化資源更有效地活起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