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銘利:工筆雕琢,致廣大而盡精微
中新網3月15日電 據《中國新聞》報報道,如何用工筆畫的纖美細膩表現駿馬奔馳的瀟灑肆意?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及畫馬藝術的領軍(jun) 人物之一、民進會(hui) 員彭銘利對此頗有心得。從(cong) 《新學年》裏送藏族小主人上學的溫馴馬兒(er) ,到《八駿圖》裏步履生風的駿馬,彭銘利總能精準地捕捉和呈現其神韻。他畫馬,也畫人,畫五彩斑斕的生活。他近日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采訪時說,工筆畫是精致的藝術,“致廣大而盡精微,工細心巧神韻來”,方寸之間可顯萬(wan) 千氣象。
畫不一樣的馬 送藏族小主人上學的馬背著滑板和電腦
在彭銘利位於(yu) 北京東(dong) 郊的畫室裏,一幅《新學年》懸掛於(yu) 醒目位置。畫中,一位藏族母親(qin) 牽著一匹白馬走向畫麵左側(ce) ,坐於(yu) 馬上的小男孩表情怡然,滑板車、筆記本電腦等學習(xi) 用品將馬背上的馱簍塞得滿滿當當。另兩(liang) 匹馬和一隻吐著舌頭歡快奔跑的小犬同場出現。往遠延伸,是無垠的秋天高原和巍峨的雪山。這幅曆時9個(ge) 月創作的工筆畫在2014年全國第二屆現代工筆畫大展一亮相,便斬獲金獎。
彭銘利稱,畫作勝在題材和創意。《新學年》避開傳(chuan) 統做法,把觸角伸入西藏地區民眾(zhong) 的現代生活,直接從(cong) 藏族母親(qin) 送女兒(er) 上學這個(ge) 題材入手,新穎性立馬顯現。在構圖上,大膽采用平常繪畫中少用的主體(ti) 畫麵橫向排列的方式,在細節上用馬尾、馱簍、母親(qin) 的立姿等豎向等方式給予畫麵一種相對的平衡感。“這幅畫較好地呈現了我鍾意的馬的題材和不想隨大流創作方式。”彭銘利說。
彭銘利愛畫馬,他尤其喜歡汗血寶馬。“它們(men) 健美活潑,四肢修長,高貴又優(you) 雅,生機勃勃,是人類的好朋友,更是和平的使者。”
彭銘利筆下的“群馬圖”《八駿圖》《新紀元》《雪地的舞蹈》等,駿馬奔騰,步履生風,寓意時代的繁榮;《羅馬之春》《天際之約》中安靜佇(zhu) 立的馬兒(er) 則清逸肅穆,蘊含著對生命的感悟。
為(wei) 了畫馬,他多次赴新疆、甘肅、西藏等地看馬兒(er) 在實地活動和奔跑的場景。
“動物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le) ,能看到養(yang) 育它的人在它身上投射的影子。通過畫它,能表達和人類相通的情感,尤其是眼睛。”
實際上,因為(wei) 風沙、日曬等原因,很多馬的眼睛常常被長長的睫毛蓋住。但彭銘利仍喜歡細膩精微地描繪眼睛,尤其要凸顯眼睛的“生動傳(chuan) 神”,原因很簡單,“要讓眼睛露出來,它是心靈的窗戶”。
為(wei) 國士而歌 抗疫期間繪鍾南山、李蘭(lan) 娟人物畫
“當然,我不僅(jin) 僅(jin) 畫馬,我也畫人,畫五彩斑斕的生活。”已過甲子之年的彭銘利有著豐(feng) 富的人生經曆,他做過鐵匠和油漆匠、當過兵、當過教師、現在是畫家……四十餘(yu) 年走南闖北,從(cong) 中國到西方,映照出他不願守舊、求新求變的心路曆程。
“藝術創作要有實實在在的生活積累。靈感可能就在一刹那間閃現。”2009年,彭銘利在西部采風時,特意去地震後的汶川等地走了一圈,感受了震後當地人積極生活的狀態和重振家園的景象。“畫出生命的靈動和希望,傳(chuan) 遞積極正向的能量很重要。那麽(me) 多人在努力活著,自己也會(hui) 受到感染,把生命的能量傳(chuan) 遞給更多的人。”
2020年抗疫期間,民進開明畫院組織創作,作為(wei) 民進會(hui) 員的彭銘利參與(yu) 創作,為(wei) 鍾南山、李蘭(lan) 娟等院士分別創作人物繪畫《民族之光》《巾幗英雄李蘭(lan) 娟院士》,為(wei) 國士而歌,向英雄致敬,以鼓勵民眾(zhong) 團結合作,積極抗疫。他認為(wei) ,這兩(liang) 位老人已到頤養(yang) 天年的年紀,卻在繼17年前勇戰“非典”後,再次為(wei) 了國人的健康衝(chong) 鋒在抗疫一線,他們(men) 的大愛之舉(ju) ,值得用筆墨丹青傾(qing) 力歌頌。
在作品中,彭銘利不斷傾(qing) 注對生命的熱愛,在生活中,則不斷采擷生命的靈動。采訪時,他講起自己有次在西部采風時的遭遇:一天晚上,他的住處外麵來了一群狼,管理人員叮囑他不要出門,於(yu) 是他趴在窗邊,津津有味地欣賞起每隻狼的神情、動作,揣摩它們(men) 的心理,“完全不用害怕,看它們(men) 多可愛,沒準是聞著我這個(ge) 外鄉(xiang) 人的獨特味道來看我的”。
畫以詠懷 筆下的屈原意氣風發
談起筆畫,彭銘利總是興(xing) 致勃勃。在他看來,工筆畫是精致的藝術,講究以線造型,工整、細膩、嚴(yan) 謹,色彩沉著,“致廣大而盡精微,工細心巧神韻來”,方寸之間可顯萬(wan) 千氣象。
當然,藝術表達不應局限於(yu) 技法上。彭銘利以近期大熱的《千裏江山圖》為(wei) 例,“它看起來非常單純,但卻用繪畫的語言展示出東(dong) 方人對山對水的認識,而非機械地還原現實之景,是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
“藝術就是藝術,不是技術。除了天賦,必須有人文底蘊的厚度。”彭銘利說。
2021年,彭銘利將曆時四年創作的《屈原》畫像捐贈給屈原的“歸宿地”汨羅。從(cong) 題材確定到內(nei) 容完成,三易其稿。“如果描寫(xie) 屈原走向終結的晚年場景未免太悲涼,所以我選擇了他大約四十多歲時,意氣風發為(wei) 蒼生奔走的時期作為(wei) 作品背景時段,希望塑造峨冠博帶、儒雅瀟灑的愛國主義(yi) 詩人光輝形象。”
畫作裏,屈原望向前方、目光炯炯,眉宇之間展現傲骨和氣節。人物的表情、容貌、頭發、發飾都有史料出處。湖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原所長、中國屈原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毛慶力讚《屈原》中的眼神最成功,不同於(yu) 以前有關(guan) 屈原的畫作突出憂愁或激憤,這幅畫作中的屈原目光遠大,符合“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
彭銘利認為(wei) ,現在中國正蓬勃開展美育活動,而提升藝術素養(yang) ,必須要進行紮紮實實的曆史、文化的長期浸潤和滋養(yang) ,才能形成創作者自己獨特的價(jia) 值觀和理念,才不會(hui) 輕易形成“跟隨式表達”。
他還認為(wei) ,藝術不能過度商業(ye) 化,否則隻能被稱之為(wei) 商品,作品創作者也會(hui) 被異化為(wei) “流水線上的商品加工者”。
2021年10月,彭銘利的畫集出版,依照年代將其從(cong) 1999年到2021年創作的作品一一刊出。畫集中的最後一幅是給知名畫家黃永玉的畫像。彭銘利說,黃永玉是他的偶像,“他畫、文造詣頗深,活得瀟灑而自在,而我說到底,就是想以畫筆下的具體(ti) 形象來表達所見所聞和心中理解”。
采訪當天,記者看到彭銘利畫室中一幅巨大的作品正在創作之中。“已經畫了半個(ge) 多月,還不知道什麽(me) 時候能畫完。這次作品中沒有馬,有貓。”彭銘利笑著“劇透”稱,這是一個(ge) 當代題材的作品,自己想通過它來體(ti) 現當代的生活。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心中的溝壑”便能凝聚成“筆下的江河”。
【人物簡介】
彭銘利,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國工筆畫學會(hui) 會(hui) 員,廣東(dong) 畫院畫家,北京大學李誌敏書(shu) 法藝術研究會(hui) 理事,中國水墨畫院專(zhuan) 職畫家,北京首博書(shu) 畫院副院長。自2000年始,作品二十多次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並十二次獲獎項,2014年作品《新學期》獲全國現代工筆畫大展金獎,2015年10月,他的作品參加“視覺中國·洲際行”中意文化交流展暨佛羅倫(lun) 薩國際藝術雙年展,2017年作品參加香港首屆全球水墨畫大展,2018年作品參加香港全球水墨畫精英邀請展,2020年作品《新紀元》獲全國第十一屆工筆畫大展傳(chuan) 承獎、收藏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