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雪間,中國青年傳遞溫暖
製圖:潘旭濤
2月21日,國際奧委會(hui) 舉(ju) 行答謝招待會(hui) 並頒授奧林匹克勳章。有2名誌願者,代表1.8萬(wan) 多名誌願者接受巴赫主席頒授的徽章。來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誌願者劉迪波,便是其中之一。
“當巴赫主席把徽章送到我們(men) 手上,笑著說‘我們(men) 切身感受到了你們(men) 的真誠,謝謝你們(men) !’的時候,我既感到榮幸也非常激動。”劉迪波說,“每一位為(wei) 這場冰雪盛會(hui) 奉獻自我的誌願者朋友,都是冬奧會(hui) 的重要支撐力量,並且在向全人類講述著一個(ge) 中國自信擁抱世界的故事。”
北京冬奧會(hui) ,為(wei) 中國青年展示自我、自信,提供了盛大的舞台。
來自清華大學的誌願者群體(ti) 熱情主動、英文水平高、隨機應變能力強、服務專(zhuan) 業(ye) 度高,成為(wei) 了其中的主力軍(jun) 之一——在開閉幕式上,47名禮賓誌願者服務5000餘(yu) 名中外貴賓;39名誌願者服務意大利、希臘等12個(ge) 國家體(ti) 育部長以及歐洲議會(hui) 和雲(yun) 頂集團的貴賓;104名誌願者擔任OFA(奧林匹克大家庭)誌願者,直接服務包括巴赫主席等在內(nei) 的68名奧委會(hui) 官員。
在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這群年輕的誌願者,提供了日程管理協助、車輛調度、場館陪同訪問、語言翻譯和信息溝通等各項服務。其中,開閉幕式禮賓誌願者、貴賓助理全都是清華大學的學生,而奧林匹克大家庭誌願者中,有大約1/4來自清華。此外,還有11名禮賓協調中心誌願者在冬奧組委總部進行服務,累計工作超過2400小時,得到了冬奧組委的好評。
“我要展現出中國青年最好的一麵!”
2月6日,大年初六,孫若水拿著一遝紙早早地上了車。數九寒天,車窗上掛著一層薄霜。
紙上密密麻麻排著的日程,孫若水早已爛熟於(yu) 心。“接來賓去開會(hui) ,陪同去清河站,坐車一道去太子城,中間說不定還能一塊拍一個(ge) ‘一起向未來’的短視頻。”孫若水腦海裏一遍遍過著這天的安排。確認參觀時間、優(you) 化日程安排、印製每天的時刻表……幾天下來,他已駕輕就熟。
這是孫若水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貴賓助理開展誌願服務的倒數第二天。不久後,他對接的外賓就將搭上回國的班機,結束冬奧之行。每天,他都為(wei) 服務對象列出具體(ti) 到分鍾的清單,再附上重要事項提醒和助理的聯係方式,日程理得清清楚楚,重要提醒一應俱全……
“車窗外就是天安門,趕緊拍照!”“我能否前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參觀?”外賓們(men) 對於(yu) 了解中國的渴望讓孫若水又驚又喜。
巧的是,整整14年前,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時,孫若水的母親(qin) 也曾是誌願者。兩(liang) 人互相一對,更巧了,身份都是貴賓助理項目。要知道,這個(ge) 類別的誌願者並不多。
“當年的小樹苗,如今也成長為(wei) 參天大樹啦。”孫若水的母親(qin) 感慨。當年,孫若水還在上小學四年級,隻能加入社區的語言誌願者服務站,成為(wei) 了站內(nei) 最小的誌願者。如今,卻要獨當一麵,一言一行代表著中國青年的形象。
這樣的故事,是北京冬奧會(hui) 對外聯絡誌願者精心服務的生動縮影。而清華學子提供的誌願服務,極盡精微。
“您好打擾,我對接的客人腿腳不大好,請問咱們(men) 場館需要步行的路有多長,台階有多少,是否有應急的輪椅可以借用?”一連串的問題,誌願者吳漪瀾脫口而出,她已經成了誌願者中的“找椅子能手”。
“通勤時間緊張,嘉賓臨(lin) 時決(jue) 定觀看比賽,聯係車輛卻已來不及。怎麽(me) 辦?”時間迫近,誌願者彭予興(xing) 臨(lin) 時找到一位外賓車輛將客人準時送至場館。
“謝謝你!太專(zhuan) 業(ye) 了!”“非常耐心,非常出色!”“感謝你!太棒了!”“能有你的服務和指引,真是北京之行的一件幸事!”“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助理!”……外賓們(men) 交口稱讚。
“我要展現出中國青年最好的一麵!”打開誌願者程浩生的工作日記,這位澳門小夥(huo) 筆下字字真情。“我想讓他們(men) 留下最好的中國印象,留下本次冬奧最美好的回憶。”
“你是一個(ge) 值得擁有美好未來的年輕人”
手工紙雕燈上,紫荊迎春掩映,冰雪五環高懸。霧靄雲(yun) 蒸之下,“冰墩墩”和“雪容融”在綿延山勢裏踩著滑板,嬉笑正酣。其後,長城、天壇,及“雪飛天”“雪如意”“冰絲(si) 帶”和“冰立方”等場館依次浮現。這份以山水長卷《千裏江山圖》為(wei) 靈感的特別禮物,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和新聞學院的同學們(men) 自主設計和製作。
“太漂亮了,非常感謝誌願者們(men) !”接過清華大學誌願者們(men) 贈送的手工紙雕燈,巴赫在冬奧會(hui) 誌願者之家不住讚歎。
1月29日、2月4日、2月17日,巴赫至少三次前去看望誌願者們(men) 並與(yu) 大家親(qin) 切交流。而每一次,誌願者們(men) 送給巴赫的小禮物,都用情又走心——以參與(yu) 各種冰雪運動的“冰墩墩”和“雪容融”繪製的特殊春聯,自製的代表冬奧誌願者、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清華大學的徽章禮盒,手繪的冰雪運動“小老虎”,清華明信片和愛心徽標……
巴赫對大家送出的禮物讚不絕口,他也給誌願者們(men) 準備了“心形五環徽章”,並親(qin) 自將禮物送到大家手中。麵對誌願者們(men) 的拍照需求,巴赫也欣然答應。
事實上,誌願者們(men) 和服務對象,也在短短的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結下了感人至深的友誼。
來自清華大學的誌願者劉迪波,在這次冬奧會(hui) 期間,專(zhuan) 門服務來自意大利的夏季奧林匹克項目國際單項體(ti) 育聯合會(hui) 總會(hui) (ASOIF)主席弗朗西斯科·裏奇·比蒂。臨(lin) 別之際,劉迪波想送他一份特別的禮物。他想起,自己隨身帶了一些清華藝術博物館3D打印的白模,其中有個(ge) 椅子模型正是意大利著名設計師門迪尼的作品。
最終,劉迪波花了一整個(ge) 下午,讓這個(ge) 椅子變得“冬奧味”十足——湛藍色椅背上,冬奧會(hui) 徽位列中央;紅綠二色扶手間,一抹金黃打在椅座上,如一束微光,又好似一道橋梁;背麵,寫(xie) 著“BEIJING 2022”字樣。他的設計本意,正是一位意大利人與(yu) 北京冬奧會(hui) 相識相遇的故事。
接過禮物的那一刻,裏奇·比蒂眼裏滿是驚喜和感動。“我的天呐,這份禮物太珍貴了,你真是連接中國和意大利文化的橋梁,我要把它放進我的手提包裏,親(qin) 手帶上飛機帶回去。”
臨(lin) 行前,劉迪波從(cong) 裏奇·比蒂手中接過了一本冬奧開幕式節目單,翻開時,他發現藏在其中的是一封長長的感謝信:
“我很高興(xing) 要回家了,但是我也由於(yu) 懷念你溫暖又有效率的幫助而感到難過。作為(wei) 一個(ge) 優(you) 秀的朋友,是你讓我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變得輕鬆愉悅。在你的個(ge) 人生活和職業(ye) 生涯中,你是一個(ge) 值得擁有美好未來的年輕人。我祝你一切順利,如果有什麽(me) 我可以幫你的地方,請一定不要猶豫地聯係我。請一定要保持安全、健康、快樂(le) ,希望在未來,我們(men) 的人生道路會(hui) 再次產(chan) 生交集。非常感謝你的友誼。”
這一次,驚喜與(yu) 感動悄然盈上了劉迪波的眼眶。兩(liang) 份至誠心意,搭起了連結東(dong) 西的奧運之橋。
誌願者們(men) 用他們(men) 的方式,展現著中國人熱情的待客之道。象征團結美滿的團扇、中國結狀的冬奧徽章、大熊貓屏風……一份份禮物送到外國賓客手上,傳(chuan) 遞著來自中國的溫情與(yu) 禮遇。
更多的時候,則是誌願者們(men) 向外賓講述這些年的中國故事。
從(cong) 中國的民風民俗到14年來中國的變化,從(cong) 開幕式的精彩瞬間到高鐵路網的四通八達,從(cong) 客戶的喜好到各國的風光……誌願服務的幾天裏,誌願者何立晗與(yu) 國際奧委會(hui) 委員、國際奧委會(hui) 審計委員會(hui) 主席、巴黎2024年奧運會(hui) 協調委員會(hui) 主席皮埃爾·奧利維爾·貝克斯·維耶讓相談甚歡。
“所有的愛因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而相聚”
河北崇禮,太子城,山丘連綿。山穀間,一道素色雪道盤旋飛馳。
“我記得這是你最喜歡的冬奧會(hui) 項目,不用擔心我們(men) ,好好享受比賽吧!”陪同馬來西亞(ya) 來賓林拱輝一家前往國家冬季兩(liang) 項中心觀看比賽時,對方的一段話,至今仍讓誌願者馬浩宇動容。
“那個(ge) 瞬間,我想起第一天見麵時,林拱輝先生曾經問起我最喜歡的冰雪運動,我回答是冬季兩(liang) 項。本以為(wei) 隻是隨口一問,誰知他竟真的會(hui) 用心記住一個(ge) 誌願者的喜好。”馬浩宇直言。
回想初見時,林拱輝一家人便對馬浩宇笑著說,“歡迎加入大家庭”。馬浩宇心中感動長存:“在他們(men) 身邊,總有一種回家過年走親(qin) 訪友時,那種大家庭的感覺。”
朔風中,五環旗幟獵獵飄揚。
“希望你們(men) 同我們(men) 一樣,把我們(men) 共度的這段時光看做一段難忘的經曆,你們(men) 可以為(wei) 自己為(wei) 冬奧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我們(men) 不會(hui) 忘記這一點,真誠地感謝你們(men) 每一個(ge) 人!”來自巴赫的認可,令陪同巴赫的奧林匹克大家庭誌願者沈天成由衷欣喜。
“奧林匹克讓我們(men) 在和平的命運交響裏共同進步、團結向前。”誌願者楊慶媛說。
真誠、熱情、樂(le) 觀和團結,結成一張中國青年自信、開放的燙金名片,詮釋著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真諦。
“當得知有機會(hui) 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誌願者時,我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疫情之下,負笈他鄉(xiang) 的清華大學學生誌願者、俄羅斯人尤麗(li) 婭對北京冬奧會(hui) “一起向未來”的口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冬奧會(hui) 為(wei) 契機,希望全世界能奔赴更加美好的未來。”尤麗(li) 婭說。
“能夠成為(wei) 這個(ge) 團體(ti) 的一部分,我感到十分驕傲。”誌願者許雯鈞在崗位上度過了自己的20歲生日。“幾乎每個(ge) 場館都有清華同學的身影,哪怕是在最寒冷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中國青年誌願者的奉獻,打動了遠道而來的各代表團運動員。
“我一次次回看那段視頻,每次都看哭了,因為(wei) 那一幕太可愛了。”18歲的美國女子單板滑雪運動員特莎·莫德用短視頻記錄了這一幕——開幕式入場式上,一位身穿粉色上衣的誌願者熱情地揮手對她說“Welcome to China(歡迎來中國)”。
她沒想到,很快這位誌願者便被找到了,是來自清華大學能源與(yu) 動力工程係大三的孫澤宇,一位隻比特莎·莫德大兩(liang) 歲的學生。看過視頻後,他寫(xie) 了封回信,預祝運動員取得好的成績,邀請她疫情結束後再來中國,“我會(hui) 摘下口罩,再次對你說出‘Welcome to China’”。
“所有的愛因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而相聚。”孫澤宇在國內(nei) 社交平台上告訴網友,“我想,這種善意也是奧運會(hui) 最應該傳(chuan) 達的,開放,包容,更團結。我真的很榮幸能在第一線代表大家向來自遠方的客人表示歡迎,這是我此生迄今為(wei) 止做的最酷的事情。”
冰天雪地裏,有情義(yi) 相連,有春的消息。
(清華大學金雨浩、陳炳旭對此文亦有貢獻)記者 劉少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