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是曆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
【黨(dang) 百年奮鬥曆史經驗係列談之五:堅持中國道路】
作者:易振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湖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道路問題是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前途的根本性問題。堅持中國道路,是黨(dang) 百年奮鬥得出的曆史結論。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總結了黨(dang) 百年奮鬥的十條寶貴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中國道路。中國道路的深刻內(nei) 涵、曆史發展、現實明證及光明前景,都昭示著中國道路是曆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
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根植於(yu) 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chuan) 承,來源於(yu) 近代以來18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曆程的深刻總結,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wei) 大實踐,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百年奮鬥形成的瑰寶,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中國道路蘊含著科學性。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ti) 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一個(ge) 國家走什麽(me) 道路,是由這個(ge) 國家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綜合決(jue) 定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既堅持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就其質的規定而言,是社會(hui) 主義(yi) ,不是別的什麽(me) 主義(yi) 。同時,我們(men) 堅持的社會(hui) 主義(yi) 深深紮根於(yu) 中國國情,中國人民、中國立場、中國情懷始終是我們(men) 奮鬥的堅實根基和價(jia) 值指向。中國發展的經驗和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了黨(dang)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正確性科學性,展現了黨(dang) 和人民將普遍性與(yu) 特殊性相統一的高超智慧。
中國道路貫穿著人民性。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以來,始終把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作為(wei) 初心使命。在百年奮鬥曆程中,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鬥,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以人民為(wei) 中心貫穿我們(men) 黨(dang) 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改革開放之初,黨(dang) 審時度勢,解放思想,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和特征,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極大地促進了生產(chan) 力發展,大幅度改善了人民生活,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麵發展各項社會(hui) 事業(ye) ,推動人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持續改善。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確立為(wei)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方略之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有了更堅實的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充分顯示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巨大優(you) 越性,更加堅定全國各族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信心和決(jue) 心。
中國道路彰顯了開創性。中國道路是一條獨立自主探索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之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開辟和發展,是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也是黨(dang) 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的生動實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繼承改革開放之前我們(men) 黨(dang) 對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探索的成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黨(dang) 的理論創新發展,展現了在實踐發展中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與(yu) 時俱進的可貴品質。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wei) 解決(jue) 人類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進程。
二
中國道路是經過曆史檢驗得出的正確結論。近代以來,麵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無數仁人誌士發動了農(nong) 民起義(yi) 、洋務自救、維新改良、資產(chan) 階級革命等不同形式的救亡圖存運動,但都沒能使中國人民脫離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境地。隻有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之後,中國革命的麵貌才煥然一新。回顧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運動史,既有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空想到科學、從(cong) 一國到多國的成績,也有蘇聯解體(ti) 、東(dong) 歐劇變之後社會(hui) 主義(yi) 運動遭受重大挫折的慘痛教訓。與(yu) 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之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使得社會(hui) 主義(yi) 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取得了巨大成功。
中國道路取得了偉(wei) 大成就。改革開放40多來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實力迅速增強,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ge) 目標的能力和信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台一係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係列重大舉(ju) 措,推進一係列重大工作,戰勝一係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jue) 了許多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這些現實成就,充分證明中國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康莊大道。
中國道路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中國道路不僅(jin) 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jin) 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道路的成功,增強了維護世界和平與(yu) 發展的力量,鼓勵越來越多的國家獨立探索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之路。中國始終高舉(ju)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將為(wei) 人類繁榮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三
中國道路得到人民衷心擁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采取的一係列治國理政舉(ju) 措,堅定了人民群眾(zhong)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信心,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誌氣、骨氣、底氣。中國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抗疫鬥爭(zheng) 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鑄就了偉(wei) 大抗疫精神。在當前世界局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擴大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中國道路讓中國人民切實體(ti) 會(hui) 到在黨(dang) 的領導下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明前景,全社會(hui) 呈現出愛黨(dang) 愛國、風清氣朗、積極向上、奮發有為(wei) 的良好局麵。
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需要廣大人民團結奮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歸根到底要靠黨(dang) 的堅強領導和廣大人民持續不懈的努力奮鬥來推動。在思想上,要澄清錯誤和模糊認識,反對曆史虛無主義(yi) 對中國道路選擇的各種唯心主義(yi) 曆史假設,在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在戰略上,要保持定力,把握曆史發展大勢,錨準航向,不為(wei) 任何風險所懼,不為(wei) 任何幹擾所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前進。在行動上,要牢記初心使命,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團結一心、艱苦奮鬥,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奮力苦幹實幹,創造不愧於(yu) 時代的輝煌業(ye) 績。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1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