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唐娃娃”說非遺故事
北京冬殘奧會(hui) 已落下帷幕,但貴州贈送給冬奧村的非遺手工藝品——“唐娃娃”,給運動員和觀眾(zhong) 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些“唐娃娃”,來自惠水縣明田街道幸福移民社區的唐人坊產(chan) 教融合基地。在其乖巧的外表下,是當地非遺的傳(chuan) 承與(yu) 產(chan) 業(ye) 的發展。
3月18日,基地車間內(nei) ,工人有的在給布偶梳頭發,有的在給布偶穿衣服,有的把布偶裝進包裝箱,忙碌而有序。成品整齊地擺放在平台上——萌萌的表情、鮮豔的服飾、精致的造型,就連工人都覺得“很可愛,很好玩”。
幸福移民社區是當地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有1410戶搬遷群眾(zhong) 。唐人坊產(chan) 教融合基地不僅(jin) 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培訓基地,也是婦女居家就業(ye) 技能培訓的地方,和當地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的小康車間。
“基地是貴州盛華職業(ye) 學院唐人坊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學院與(yu) 明田街道合作的項目,依托‘公司+工坊+移民戶’組織方式運作,在這裏上班的員工大多是社區搬遷婦女。”明田街道宣傳(chuan) 委員何家燕介紹,80餘(yu) 名務工群眾(zhong) 固定在車間工作,工資按件支付,每人每月工資為(wei) 3000多元。“除了在車間勞作,群眾(zhong) 也可以選擇將零部件帶回家加工。目前,在家務工人員有30多名,月工資為(wei) 1500元到1800元不等。”何家燕說。
“唐娃娃”技藝源自“北京絹人”,形象取材於(yu) 中國古典文學、戲曲和曆史人物等,加以專(zhuan) 業(ye) 化設計和多道工序製作而成。
此次在冬奧村亮相的孫悟空、楊貴妃、穆桂英、花木蘭(lan) 4款“唐娃娃”,帽子采用傳(chuan) 統掐絲(si) 工藝,人物妝容為(wei) 手工繪製,由基地工人和貴州盛華職業(ye) 學院唐人坊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學院學生共同製作。9寸大小的唐娃娃,所穿衣服為(wei) 京劇服裝原樣縮小版,從(cong) 設計到製作都十分精細。
作為(wei) 明田街道的合作單位,貴州盛華職業(ye) 學院唐人坊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學院每年都會(hui) 安排即將畢業(ye) 的學生前來實訓。
惠水姑娘羅琳花2012年進入貴州盛華職業(ye) 學院唐人坊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學院學習(xi) ,是學院的第一批學生,現在是基地的一名負責人。
作為(wei) 求學時被幫扶的貧困對象,她在學校享受“零成本學習(xi) ”扶持。“那一屆,我們(men) 這個(ge) 專(zhuan) 業(ye) 隻有30名學生。我從(cong) 美術零基礎開始,學習(xi) 了素描、工筆、蠟染、刺繡以及唐娃娃製作等技藝。從(cong) 那時起,我就非常喜歡民間工藝品手工製作。”羅琳花表示,現在學院還開設北京絹人、貴州楓香染等非遺項目的設計及製作等課程,吸引了眾(zhong) 多省內(nei) 外師生前來參觀學習(xi) ,反響很好。“貴州的非遺資源十分豐(feng) 富,為(wei) 學生學習(xi) 提供了源泉,為(wei) 學院提供了校企合作新空間,也為(wei) 開發旅遊新商品提供了素材。”羅琳花說,她非常看好非遺產(chan) 品的發展前景。
2012年辦學至今,唐人坊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學院共招收培養(yang) 了407名學生,畢業(ye) 生月平均工資約4000元,最高的上萬(wan) 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陸青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