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浙江縉雲傳統文化“蝶變”新生 點亮繼承發展之光

發布時間:2022-03-24 15:47: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麗(li) 水3月22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xi) 生唐小沛)文化作為(wei) 民眾(zhong) 的精神家園,體(ti) 現著一個(ge) 民族的價(jia) 值取向,道德規範,思想風貌及行為(wei) 特征。

  浙江作為(wei) 宋韻文化、良渚文化、江南文化的發祥地,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

  當下,文化的元素已流淌在浙江的每一個(ge) 角落,悄然無聲地滋潤著每一寸土地。在浙西南群山環抱中的麗(li) 水縉雲(yun) ,從(cong) 黃帝文化,到書(shu) 香文化,再到文化“新生”,正迎來一場花樣“蝶變”,讓傳(chuan) 統文化再現盎然活力。

  黃帝文化:一躬一拜凝聚中華血脈

  “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yun) 氏。”《史記·正義(yi) 》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也讓軒轅黃帝名號與(yu) 浙江的一個(ge) 縣域結下不解之緣——縉雲(yun) 是全國惟一以軒轅黃帝名號命名的縣。

  在縉雲(yun) 仙都,高達170.8米的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雲(yun) 天。相傳(chuan) 黃帝在峰巔置鼎煉丹,後馭龍升天。鼎湖峰一旁,“天下第一祠”黃帝祠宇坐東(dong) 南朝西北,與(yu) 陝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

  浙江省曆史學會(hui) 理事項一中介紹,據考證,縉雲(yun) 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始於(yu) 東(dong) 晉年間,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東(dong) 晉年間,縉雲(yun) 山鼎湖峰下已建有“縉雲(yun) 堂”,是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

  唐天寶七年,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縉雲(yun) 山”為(wei) “仙都山”,改“縉雲(yun) 堂”為(wei) “黃帝祠宇”,從(cong) 此,地方官員每年舉(ju) 行祭祀軒轅黃帝活動。宋時,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派大臣到縉雲(yun) 祭拜軒轅黃帝,並將祈求國運昌盛的“金龍玉簡”投放到金龍洞(1997年“金龍玉簡”出土),印證了曆史文獻的記載和縉雲(yun) 黃帝祭祀的鼎盛。

  清末,黃帝祠宇毀於(yu) 戰火,但到黃帝祠宇舊址拜祭的百姓仍絡繹不絕。直到1998年,縉雲(yun) 重建了盛唐風貌的黃帝祠宇並恢複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恢複祭典以來,每年清明、重陽分別舉(ju) 行民祭和公祭軒轅黃帝活動,23年從(cong) 未間斷。

  仙都祭祀軒轅黃帝活動在傳(chuan) 承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禮製和規格,2011年,“縉雲(yun) 軒轅祭典”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名錄。

  2021年7月,全國清理和規範慶典研討會(hui) 論壇活動工作領導小組同意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主辦單位變更為(wei) 浙江省人民政府,一年一屆。

  項一中表示,傳(chuan) 承千百年來,縉雲(yun) 已成為(wei) 史學界公認的“中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和“中國南方黃帝文化研究中心”。

  近年來,縉雲(yun) 持續深耕黃帝文化、祭祖文化,積極促進產(chan) 業(ye) 與(yu) 文化相互融合,實現文化有形化。截至目前,縉雲(yun) 以黃帝文化為(wei) 主題的文創產(chan) 品已有50多種,並推出“黃帝養(yang) 生遊”等康養(yang) 遊線路、“黃帝文化遊”等研學遊線路,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社會(hui) 效益的“雙贏”,為(wei) 縉雲(yun) 在邁進傳(chuan) 統文化繼承發展道路上的注入蓬勃生機。

  陽冰文化:一代一代營造書(shu) 香氣息

  如果說,黃帝文化猶如燈塔凝聚人心,那麽(me) 陽冰文化就像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地滋養(yang) 著這片土地。

  “秀句滿江園,筆法妙天下。”作為(wei) 縉雲(yun) 曆史上記載在冊(ce) 的第一任縣令,李陽冰在縉雲(yun) 本地的傳(chuan) 統文化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wei) 縉雲(yun) 創造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千餘(yu) 年後,在浙西南的這座小城,陽冰文化正在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邁向新生。

  在縉雲(yun) 新城區,一座城市書(shu) 房拔地而起,這座被命名為(wei) “陽冰書(shu) 房”的精致建築也成為(wei) 了縉雲(yun) 新的文化地標,為(wei) 這座小城增添了一絲(si) 濃鬱的書(shu) 香。

  “陽冰書(shu) 房於(yu) 去年七月開業(ye) ,最大書(shu) 籍容量可達5萬(wan) 餘(yu) 冊(ce) ,整體(ti) 設計植入了縉雲(yun) 人文曆史和特色旅遊元素,分上下兩(liang) 層,一樓為(wei) 鼎湖廳,二樓為(wei) 臨(lin) 雲(yun) 庭,以九曲練溪為(wei) 主調。”陽冰書(shu) 房館長辛福民介紹,自從(cong) 1997年來到縉雲(yun) ,辛福民見證了縉雲(yun) 書(shu) 香文化建設的曆史變遷。

  走進陽冰書(shu) 房書(shu) 房,隻見書(shu) 房內(nei) 設置了“旺寶”智能機器人、喜馬拉雅朗讀亭、耳機森林、VR蛋椅、VR觀景台、有聲圖書(shu) 牆等科技產(chan) 品,共同構建成“書(shu) +”的基層文化服務綜合體(ti) ,借助現代科技重現傳(chuan) 統文化精髓。

  “陽冰書(shu) 房是一個(ge) 能讓人靜下心來認真學習(xi) 的地方,在這裏我能夠完全醉心於(yu) 閱讀,體(ti) 驗非常好。”縉雲(yun) 本地的“00後”大學生鄭路潔說,新開放的書(shu) 房作為(wei) 當地的新文化地標也能夠很好地宣傳(chuan) 弘揚縉雲(yun) 本地文化,實現文化傳(chuan) 承和新生。

  記者了解到,縉雲(yun) 於(yu) 2018年啟動“書(shu) 香縉雲(yun) ”建設,通過打造“1530閱讀圈”工程建設,以10年為(wei) 期限,打響文化縉雲(yun) 品牌。當前,該縣布局有1個(ge) 總館為(wei) 部頒二級館,12個(ge) 基層分館,4個(ge) 城市書(shu) 房253個(ge) 農(nong) 書(shu) 屋,40個(ge) 書(shu) 吧,不斷奔向讓城市溢滿書(shu) 香的目標。

  坐落於(yu) 好溪河畔的李陽冰小學,凝聚著“陽冰文化”的精髓,“重學”之風在校園裏被演繹地淋漓盡致。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學校深入挖掘李陽冰書(shu) 法,每天開展40分鍾的書(shu) 法課,培養(yang) 孩子們(men)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與(yu) 興(xing) 趣,形成文化堅不可摧的血脈傳(chuan) 承。

  “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深入傳(chuan) 統故事與(yu) 新的表現形式結合,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循序漸進打造市場化的操作途徑,構建‘研學’文化傳(chuan) 承基地,形成文化開發和非遺傳(chuan) 承的教育體(ti) 係。”李陽冰小學校長杜錦洪表示。

  在遠離城市的鄉(xiang) 村,文化的種子也早已紮根,並不斷地茁壯成長,鄉(xiang) 村禮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傳(chuan) 遞文化精神的力量,潤澤著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禮堂文化:一彈一唱打造精神家園

  記者在縉雲(yun) 采訪期間發現,一座座禮堂正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的載體(ti) ,猶如鄉(xiang) 村居民的“精神家園”。在農(nong) 村文化禮堂之中,能最直觀地觸摸到人文的溫度,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生生不息。

  湖川村是一個(ge) 有著深厚的孝老傳(chuan) 統和民俗文化底蘊的村莊,建於(yu) 2013年的湖川村文化禮堂,依山傍水,風景秀麗(li) 。隨著建設“文化縉雲(yun) ”的推進,這裏也成為(wei) 了居民日常舉(ju) 辦文體(ti) 活動的熱門場所。

  雜劇基地、民俗舞蹈、體(ti) 育競賽、樂(le) 隊訓練.....越來越多的文化活動在禮堂嶄露頭角,極大地豐(feng) 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村裏也更加地和諧美好。

  “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和弘揚我們(men) 當地的傳(chuan) 統文化,禮堂引進了現代先進設備和技術,我們(men) 也在不斷打造鄉(xiang) 村數字化發展模式,深入挖掘文化內(nei) 涵。”湖川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趙文堅表示,同時該村文化禮堂還依托尊老愛老的“孝”文化,建設了老年餐廳,讓更多老人可以享受到集體(ti) 的關(guan) 懷與(yu) 溫暖。

  在縉雲(yun) 官店村,則建成了首個(ge) 以戲曲為(wei) 主題的“古韻”文化禮堂。該村文化禮堂中保存著800年曆史的古戲台,更陳列有盔頭、道具、樂(le) 器、戲服、戲靴、戲箱、燈具、劇本等婺劇相關(guan) 產(chan) 品,訴說著縉雲(yun) 當地戲劇曆史的源遠流長。

  婺劇文化是縉雲(yun) 的三大特色文化之一。“以戲化人”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傳(chuan) 播方式,讓“愛婺劇,學婺劇,唱婺劇”的氛圍也在縉雲(yun) 鄉(xiang) 村非常濃鬱,幾乎啊,每個(ge) 縉雲(yun) 人都會(hui) 哼唱上兩(liang) 句唱詞或曲調。

  “我們(men) 的文化禮堂常年舉(ju) 辦各類文化活動,如鄉(xiang) 土戲曲春晚、元宵猜燈謎、‘六一’少兒(er) 婺劇專(zhuan) 場、‘七夕’傳(chuan) 統婺劇專(zhuan) 場等等,‘上了舞台能演戲,卸了戲裝能種地’是對我們(men) 村最好的詮釋。”官店村村委委員鄒竺珂介紹。

  縉雲(yun) 村晚通過廣大群眾(zhong) 自編、自導、自演的方式,結合本土特色文化,由點到線、由線擴麵,呈現出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創造文化的生動局麵。如今的縉雲(yun) 村晚,已經唱響麗(li) 水,走出浙江,走向全國。“縉雲(yun) 村晚”將驅動鄉(xiang) 村發展的“文化密碼”,吹響全縣鄉(xiang) 村文化複興(xing) 的號角。

  餘(yu) 音繞梁之中,一方水土特有的韻味在一彈一唱中盡然彰顯,民眾(zhong) 的精神家園也隨著悠揚的戲曲聲變得更加豐(feng) 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有4項、省級19項、市級52項,文藝作品榮獲國級榮譽2個(ge) 、省級19項、市級26項,登錄文物信息點1281處......近年來,縉雲(yun) 著力擴大特色文化影響力,推動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守正創新。

  從(cong) 莊嚴(yan) 肅穆的黃帝文化到筆走龍蛇的陽冰書(shu) 法,從(cong) 重學重教的書(shu) 香之風到一唱三歎的婺劇戲曲,縉雲(yun) 這座浙西南群山懷抱中的小城,正在走出一條傳(chuan) 統文化新生複蘇的輝煌之路。(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