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了玩5分鍾就做,別每半小時就催我一次!”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網上的熱搜話題“拖延症”,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比如,製定好計劃,卻遲遲不想付諸行動;晚上刷視頻、逛網站,睡覺時間一拖再拖,等過了不知道多少個(ge) “再看五分鍾”,才發現已是深夜……
對此,有人將原因歸咎於(yu)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認為(wei) 這是人們(men) 轉移某種焦慮情緒的方法;也有人認為(wei) ,這就是一種“惰性”。對於(yu) “拖延症”,如何才能戒掉?
刷手機?發呆?
對一些人來說,手機是“拖延”過程中消磨時間的一個(ge) 標配。
在現代社會(hui) ,手機提供了鋪天蓋地的消息,大數據根據人們(men) 的喜好推薦各種文章或者短視頻。人們(men) 樂(le) 此不疲刷著信息,情緒得以放鬆,但時間也在不知不覺中溜走。
在某企業(ye) 工作的小金總結,自己的“拖延症”一般就是不想幹活時刷手機、發呆。刷手機也是漫無目的,主要是這些休閑娛樂(le) 活動能即時獲得滿足感,讓情緒不那麽(me) 緊張。
她還曾有如下經曆:正查資料,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於(yu) 是決(jue) 定先吃一波瓜,可能會(hui) 花掉一些時間;在開始一項工作前,總覺得截止日期很遙遠,等沒辦法再拖,才手忙腳亂(luan) 開始工作。
“有時候我的‘拖延’,是一種暫時性的放空,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重新積蓄能量。”但小金也承認,過度拖延容易造成時間上的浪費,“我會(hui) 有意識提醒自己,但收效一般。”
“拖延”不一定全是消極的
也有一些“拖延症”,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心理谘詢師楊琳瓊分享了一個(ge) 故事:有一位高中生,心懷目標做好複習(xi) 計劃卻一直拖著沒有進展,時間不知不覺耗在了玩手機和發呆上麵,他心裏很著急。
經過幾次心理輔導,這位學生才發現,自己遲遲無法啟動學習(xi) 計劃,內(nei) 在原因是害怕就算努力了還是達不到父母對他的高期望,所以幹脆拖著不動,也避免了失敗。
總結諸多案例,楊琳瓊分析,“拖延症”背後的心理,有可能是想回避任務帶來的焦慮,於(yu) 是便找一些其它事情做,比如有學生在做功課前收拾書(shu) 桌、看漫畫。
又或者是“完美主義(yi) ”作怪,總想著一出手即有光彩,做到最好,所以遲遲不能行動。
在她看來,如今網上流行的熱梗“拖延症”更多像是一種調侃、自嘲,它並不是一種真正的疾病,而是人們(men) 對一種行為(wei) 現象的描述。
但“拖延”不一定都是消極的,其實有很多人都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務,拖延的時間,也常常是思考醞釀和靈感激蕩發生的過程。
管理時間,嚴(yan) 於(yu) 自律
早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8.7%的受訪者有過隻顧著焦慮卻遲遲行動不起來的情況。54.3%的受訪者建議戒掉“拖延症”,提高效率。
對於(yu) 日常生活中的“拖延症”,並非全無辦法。比如可以注意以下這些方麵:
找到原因,疏解情緒。有觀點提出,所謂“拖延症”和惰性,其實是結果性的表現。別對自己的“拖延”過分自責,需要具體(ti) 分析成因,找到合理可行的解決(jue) 辦法。
製定計劃表,嚴(yan) 於(yu) 自律。對一段時間內(nei) 需要完成的工作,根據事務輕重緩急製定表格,明確關(guan) 鍵步驟,克服畏難情緒,提醒自己如期完成,避免工作積壓。
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高效率管理時間。拒絕惰性,提高執行能力,並根據情境及時調整工作角度,不要花了大把時間,還做的是“無用功”。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對於(yu) 生活中一些瑣碎的問題,拖延症無法解決(jue) ,處理它們(men) ,有時候還得“正麵剛”,以此掌握人生的方向盤。(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