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補齊 效能提升
【我與(yu) 祖國同奮進】
講述人: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範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文化係統深入貫徹中央關(guan) 於(yu)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決(jue) 策部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補齊短板、提高效能,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ti) 製改革,基本建成覆蓋城鄉(xiang) 的公共文化設施基礎網絡,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得以進一步提升。
第一,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製度框架。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意見》,明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的方向和發展路徑。2016年以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shu) 館法等法律陸續頒布實施,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文化法律體(ti) 係建設,為(wei) 維護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文化權益提供法律保障。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麵對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和旅遊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麵向新發展階段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發展、均衡發展、開放發展、融合發展作出具體(ti) 要求,為(wei) 今後一個(ge) 時期內(nei) 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提供政策依據。
第二,文化投入不斷加大,“三館一中心”等基礎公共設施條件和利用效率不足等問題得以改善。中央財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資金從(cong) 2012年的155.21億(yi) 元提升至2021年的230.3億(yi) 元,人均文化和旅遊事業(ye) 費在十年間翻一倍多,這些都充分彰顯黨(dang) 和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視程度。一方麵,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持續免費開放政策為(wei) 群眾(zhong) 享受基本文化權益提供保證;全國各地相繼建立起縣級文化館、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對解決(jue) 城鄉(xiang) 文化供給不平衡的問題起到重要作用;多項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的持續深入推進加強了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力度。另一方麵,“全民閱讀”連續九次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博物館熱”不斷升溫,公共文化服務正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群眾(zhong) 生活。
第三,公共文化服務逐漸形成融合發展態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hui) 化效能不斷提升。一方麵,“公共文化+科技”成為(wei)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抓手,包括智慧博物館等在內(nei) 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產(chan) 品不斷湧現;另一方麵,公共文化服務社會(hui) 化成為(wei) 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參與(yu) 感和獲得感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間,政府引導和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公共文化服務,既提高了社會(hui) 參與(yu) 度,同時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ti) 、供給方式和投入資金來源趨於(yu) 多元化。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的運營機製應堅持政府有效治理與(yu) 社會(hui) 積極參與(yu) 相協調,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韓業(ye) 庭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