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慧敏:堅守思想文化大報品格 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堅守思想文化大報品格
加快構建全媒體(ti) 傳(chuan) 播格局
王慧敏
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賀信,並殷殷囑托: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堅持守正創新,構建全媒體(ti) 傳(chuan) 播格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及對光明日報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們(men) 推進媒體(ti) 融合的根本遵循。
我們(men) 明確了以優(you) 質全媒體(ti) 新聞產(chan) 品生產(chan) 為(wei) 龍頭,拉動報社深度融合全鏈條加速推進的總思路,提出在“過緊日子”的總體(ti) 要求下,不追求全麵出擊、避免貪大求全,而是將全媒體(ti) 報道資源牢牢聚焦於(yu) 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光明日報特色領域,確保重點選題隻要出手必是精品,進一步擦亮光明日報在新媒體(ti) 領域的品牌和形象。
我們(men) 強調,不依賴巨量資金投入做驅動、避免“等”“靠”“要”思想影響全媒體(ti) 轉型,立足當前實際情況,通過整合、融通現有人、財、物資源,激發報社全媒體(ti) 生產(chan) 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確保在工作中理順體(ti) 製機製,進而實現全媒體(ti) 生產(chan) 流程和組織架構的更新與(yu) 再造。
我們(men) 要求,不能將全媒體(ti) 生產(chan) 簡單視作“包裝”方式的改變,避免形式主義(yi) 、走過場,而是將全媒體(ti) 報道作為(wei) 全體(ti) 采編人員深化“四力”的主戰場、提升業(ye) 務素養(yang) 的必修課,把主流媒體(ti) “內(nei) 容為(wei) 王”的積澱傳(chuan) 承在新媒體(ti) 領域進一步發揚光大。
如何讓這家有著豐(feng) 厚文化積澱的報紙,在全媒體(ti) 時代依然散發熠熠光輝,切實承擔起思想文化大報的職責和使命?這是我們(men) 的實踐和思考所向。
守底色創亮色,做聚合人心的“築夢人”
蓬勃生長的互聯網,堪稱今日中國的一個(ge) “最大變量”:中國網民數量已超10億(yi) ,傳(chuan) 播方式的變遷,價(jia) 值觀念的轉變、多元思潮的衝(chong) 擊,時常讓網絡這個(ge) 巨大的輿論場“多音齊鳴”。當然,也間雜著些許雜音。
“變量”一直在變。不變的,是我們(men) 的初心和使命;不變的,是我們(men) 的原則和立場。
有這樣一句格言:“如果一塊表走得不準,那它走的每一秒都是錯的。”
的確,如果連基本的政治方向都把握不準,又怎麽(me) 奢談做黨(dang) 的政策主張的傳(chuan) 播者、時代風雲(yun) 的記錄者、社會(hui) 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yi) 的守望者?
主流媒體(ti) 之所以稱之為(wei) “主流”,是因為(wei) 其承擔著高舉(ju) 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重要使命。這是義(yi) 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
這就要求我們(men) ,準確把握黨(dang) 中央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略,深入體(ti) 察世情、國情、黨(dang) 情、民情,將正確的政治方向貫穿到每一行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個(ge) 網頁、每一塊屏幕中,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不斷擴大主流價(jia) 值影響力版圖,夯實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
近一年來,我們(men) 找準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guan) 係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以正確的觀點、翔實的資訊、縝密的邏輯、優(you) 美的文字,觸及群眾(zhong) 內(nei) 心最柔軟的部位,展現主流媒體(ti) 應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引導力。
譬如,畸形審美甚囂塵上,我們(men) 推出“樹立正確的美醜(chou) 觀”係列評論,倡導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勞動觀、藝術觀;劣跡藝人汙染了文藝市場,我們(men) 推出“關(guan) 銘聞”係列評論和“人民需要這樣的藝術家”等策劃,倡導文藝界為(wei) 社會(hui) 存正氣、為(wei) 人間弘美德、為(wei) 民族展形象。這些報道頻頻位居微博、抖音等平台熱度榜首,上億(yi) 網友熱議點讚。業(ye) 界評價(jia) :主旋律奏響最強音、正能量激發大流量,光明日報造就了一個(ge) 好範例。
譬如,我們(men) 抓住黨(dang) 的百年奮鬥史這個(ge) 說理關(guan) 鍵點,直麵部分青年人想成功卻不想奮鬥的輿情敏感點,連續推出《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鬥正當時》係列“關(guan) 銘聞”評論,與(yu) 以青年群體(ti) 為(wei) 主的廣大受眾(zhong) 坦誠相見、促膝交談,引起的話題數次登上熱搜,各平台瀏覽量超過3億(yi) ,網友留言:“這才是新時代我們(men) 應該弘揚的精神”。
從(cong) “躺平不可取”“躺平不能贏”“奮鬥正當時”,到中央一號文件係列“關(guan) 銘聞”評論,光明日報在創新文風上做了有益探索。
譬如,部分學子寧願漂在大城市,也不願去基層,我們(men) 推出“奮鬥青春 無悔抉擇”專(zhuan) 題報道,倡導年輕人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引發全社會(hui) 熱烈回應。微博話題#奮鬥青春無悔抉擇#登上置頂熱搜,閱讀量超過1.6億(yi) 次;係列報道在微信平台閱讀量超過300萬(wan) 次,在各平台評論區留下了3萬(wan) 餘(yu) 條公眾(zhong) 感言。
這些報道,讓我們(men) 更加堅定了一個(ge) 信念:要時刻把握好“守正”與(yu) “創新”之間的關(guan) 係——“守正”是我們(men) 必須永遠堅守的“底色”,無論媒體(ti) 生態怎麽(me) 變,黨(dang) 性原則不能變。“創新”是為(wei) 了給黨(dang) 的宣傳(chuan) 思想工作“增色”。“增色”的出發點,隻能是強化底色,而不能摻入雜色,更不能讓信仰失色,讓思想變色。
以質量促流量,做深耕內(nei) 容的“實幹家”
曾幾何時,流量橫掃一切,網絡媒體(ti) 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傾(qing) 向:有一驚一乍的“標題黨(dang) ”,有抄來抄去的“搬運工”,有移花接木的“小裁縫”……
與(yu) 此同時,“隔著玻璃看莊稼,圍著飯桌話桑麻,星級賓館聽匯報,舊紙堆裏扒材料”,這種新聞界的痼疾,至今仍有存在。快餐式新聞大行其道,追求“鬧點”而忘了“重點”、追求“流量”而忘了“質量”、追求“速度”而忘了“深度”。從(cong) 表麵看來,點擊量、瀏覽量都不錯,但既不入腦,也不入心。
新聞媒體(ti) 辦得如何,受眾(zhong) 是真正的“閱卷人”。廣大讀者終將會(hui) 把泡沫喧嘩蕩去,大浪淘沙過後,你會(hui) 發現:在春天裏揮霍夏天,再風致的花朵也結不出飽滿的果實。
我們(men) 常問:流量的密碼是什麽(me) ?現實表明,流量本沒有什麽(me) 密碼,如果非要找到一個(ge) 密碼,那就是“躬身實幹,深耕內(nei) 容”。
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光明日報新媒體(ti) 形成了“以精對新、以深對淺、以準對快、以穩對變”的新聞理念。
我們(men) 用製作精良的新聞產(chan) 品說話,把學習(xi) 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作為(wei) 光明日報全媒體(ti) 報道的主攻方向,深耕光明日報傳(chuan) 統特色領域,不斷打造契合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規律的新聞佳作。
譬如,我們(men) 推出寧夏西海固脫貧鄉(xiang) 村調研全媒體(ti) 報道,通過解剖西海固這隻“麻雀”,聚焦後脫貧時代中國鄉(xiang) 村怎麽(me) 走,提煉出未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六個(ge) 提升,實現文章、視頻和評論同上熱搜的奇觀,其中微博話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六個(ge) 提升#成為(wei) 微博置頂熱搜,閱讀量1.4億(yi) 。
譬如,我們(men) 將光明日報的思想文化深度與(yu) 國際報道優(you) 勢結合在一起,推出全新微信公眾(zhong) 號“破圈了”,很多文章單篇閱讀量達到10萬(wan) +,大多數得到全網推送,《美式病毒溯源:叫不醒的裝睡人做夢人》一文總閱讀量超145萬(wan) 人次,該公眾(zhong) 號也迅速成為(wei) 我對外輿論鬥爭(zheng) 的“輕騎兵”。
譬如,中央關(guan) 於(yu) “雙減負”的意見出台後,我們(men) 持續聚焦“雙減”,以整版篇幅,連續推出《作業(ye) 減下去能力長上來——老師如何答好這道新“考題”》等10期深度報道,移動端自有平台閱讀總量超過500萬(wan) ,多篇報道被中央網信辦全網推送。寒假期間,推出全媒體(ti) 專(zhuan) 欄《新春走基層·今年寒假孩子們(men) 這樣過》,真實記錄“雙減”之後的首個(ge) 寒假,展現“雙減”政策帶來的新風新貌。網友留言表示,“這樣的報道很客觀,正麵回應問題,專(zhuan) 業(ye) 可信”。
譬如,我們(men) 推出“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係列報道,展現科技工作者與(yu) 黨(dang) 同心、與(yu) 黨(dang) 同行,初心不改、奮鬥不止的崇高精神風貌,微博話題閱讀量917萬(wan) ,係列短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2000萬(wan) 次。
這些報道,在內(nei) 容上力求真實準確,觀點上力求深度權威,效果上力求貼近群眾(zhong) ,真正做到了讓重點成為(wei) 熱點、讓質量帶來流量、讓深度煥發熱度。
從(cong) 動員到全員,做深度融合的“行動派”
主力軍(jun) 上主戰場,從(cong) 媒體(ti) 領導到一線記者,都不能隔岸觀火,而必須躬身入局。
在光明日報,全員全流程融合已經成為(wei) 常態。
譬如,領導班子統管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媒體(ti) 。編委會(hui) 成員隻有分管條線的不同,沒有分管傳(chuan) 統媒體(ti) 和新媒體(ti) 的差別,所有編委會(hui) 成員既要管好分管條線的報紙報道,也要管好分管條線的新媒體(ti) 報道。在選題策劃、報道安排、好稿評選等方麵,充分體(ti) 現報紙和新媒體(ti) 的共生關(guan) 係,做到全媒體(ti) 一體(ti) 策劃、一體(ti) 呈現、一體(ti) 管理。
譬如,記者在實戰中實現了“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的轉變。在報道中,記者既是文字報道記者,也是視頻、圖片拍攝記者,更是新媒體(ti) 產(chan) 品製作人。在“說說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國好手藝”等係列報道中,已沒有文字記者、攝影記者、視頻記者之分,每一位記者都把“全媒體(ti) 呈現”作為(wei) 構思整個(ge) 報道的前置條件,老百姓的小康生活既落在報紙版麵上,也呈現在全媒體(ti) 產(chan) 品裏。在全媒體(ti) 實戰中,越來越多采編人員實現了從(cong) 被動執行指令“要我融合”,到積極主動參與(yu) “我要融合”的轉變。
光明日報客戶端光明號界麵。
我們(men) 提出,全媒體(ti) 產(chan) 品不是“文字稿+圖片”的簡單集成,更不是把報紙成品簡單交由新媒體(ti) 平台包裝推送,而是要根據不同題材,按照新聞傳(chuan) 播規律,做全新創造。其前提,是記者必須深入調研、紮實采訪。
事實證明,實戰是最好的課堂。很多參加“說說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國好手藝”係列報道的記者反映,參與(yu) 這樣的全媒體(ti) 報道,比以往寫(xie) 作文字大稿更加“痛苦”,而正是在這樣的艱苦爬坡中,采編隊伍的“四力”、全媒體(ti) 采編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在重大報道中,我們(men) 堅持報紙和網站人員一體(ti) 調配、共同協作,各展所長、深度融合,報網深度融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譬如,在“奮鬥青春 無悔抉擇”大型全媒體(ti) 係列報道中,從(cong) 光明日報和光明網抽調多名骨幹記者組成全媒體(ti) 報道團隊,共赴一線采訪,共同製作文字、視頻、海報,實現報紙與(yu) 網站聯動。在《說說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國好手藝》《曬曬咱的國之重器》等重點專(zhuan) 欄中,光明網與(yu) 報社相關(guan) 部門密切合作,量身打造係列全媒體(ti) 產(chan) 品,以“有聲手賬”“趣味科普短視頻”等創意形式在廣大網友尤其是青年網友間“走紅”。光明網還將公眾(zhong) 號“破圈了”有關(guan) 病毒溯源的係列文章編譯成英文,通過光明日報臉書(shu) 、推特官方賬號發布,得到外國網友的正麵反饋。
用活力強實力,做擴大主流的“破圈者”
全媒體(ti) 時代,傳(chuan) 播方式日趨多樣,主流價(jia) 值的傳(chuan) 播,要做到行穩致遠,既需要雄壯豪放的“鐵綽板”,也需要溫婉低吟的“紅牙板”;既需要理直氣壯,也需要剛柔相濟;既需要旗幟鮮明,也需要潤物無聲。
我們(men) 深知,隻有做到這些,才能讓主流價(jia) 值真正“破圈”。
我們(men) 正在探索話語體(ti) 係的“破圈”——
譬如,我們(men) 推出了《說說我家的小康故事》《中國好手藝》《曬曬咱的國之重器》《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等欄目。這些專(zhuan) 欄,通過講述“小而美”的故事,倡導“短實新”的文風,真正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單薄,宏大敘事不忘彰顯一花一葉,微觀視角也能折射時代大局,有力拉近報紙與(yu) 受眾(zhong) 之間的距離。其中《說說我家的小康故事》欄目,刊出報道50餘(yu) 期,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超過1700萬(wan) ,其中#浙江寧海有一位98歲功夫奶奶#閱讀量596萬(wan) ,多篇報道成為(wei) 同城熱搜。同步製作的“有聲手賬”被中央網信辦推薦全網轉發16期,在各新媒體(ti) 平台累計閱讀量達2500萬(wan) 。今年春節期間,推出短視頻《“國之重器”拜大年》,邀請11個(ge) 科研團隊、2名外國專(zhuan) 家在百忙中完成視頻拍攝, 1月31日發布後,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熱搜榜,並得到中央網信辦的關(guan) 注,要求全網在顯著位置推廣,全網總閱讀量近1000萬(wan) 。
譬如,我們(men) 推出的“年末我們(men) 交出這樣的答卷”係列報道,跳出“工作總結”的老套路,別具一格地用文學筆法,描繪各地踐行總書(shu) 記思想的最新成果。冬奧結束後,我們(men) 推出重磅評論《這冰,這雪,這番精彩……》《用心,用愛,跨越山海……》《更綠,更美,更富生機……》。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後,我們(men) 推出係列“關(guan) 銘聞”評論,《春光排闥而來,且潛心耕耘吧!》《春山萋萋可望,但躬身稼穡去!》《熙熙春和景明,當乘惠風助農(nong) 桑!》,微信閱讀量均超10萬(wan) ,業(ye) 界評價(jia) :光明日報在創新文風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我們(men) 正在探索傳(chuan) 播渠道的“破圈”——
譬如,光明日報客戶端4.0版上線。新版客戶端對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賀信重要指示精神,堅守思想文化大報品格,全力打造知識分子的掌上精神家園,是光明日報加快構建全媒體(ti) 傳(chuan) 播格局邁出的重要一步。新版客戶端進一步豐(feng) 富了“知識界”和教科文衛理等各個(ge) 特色領域的專(zhuan) 欄、專(zhuan) 題,突出了“視聽”產(chan) 品所占比重。有網友評價(jia) :“從(cong) 視覺到內(nei) 容,都能看到有態度、有特色的光明風格!”
譬如,麵向知識界的“光明號”正式亮相。目前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孔子博物館等百餘(yu) 家知識分子密集的機構入駐平台,總計發布內(nei) 容14500餘(yu) 條,在知識分子群體(ti) 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蘭(lan) 認為(wei) :“‘光明號’的開設,是光明日報新媒體(ti) 平台建設邁入新階段的標誌,它有利於(yu) 吸納知識界廣大內(nei) 容生產(chan) 者的知識和思想。”
譬如,我們(men) 在微信微博的能見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中央媒體(ti) 中,光明日報第一批開通微信視頻號,至今已有150萬(wan) 人關(guan) 注,粉絲(si) 數在千萬(wan) 個(ge) 視頻號的總榜中居於(yu) 前10位。2021年以來,有6次在視頻號月度排行榜(時事政務類)等榜單中排名第一,25次位列周榜第一。光明日報微博深耕教育、文化、生態、科技等領域,輿論引導能力不斷提升,2021年以來,光明日報微博話題熱搜熱議數量達到117個(ge) ,粉絲(si) 數量累計增長220多萬(wan) 。
我們(men) 正在探索新聞人的“破圈”——
譬如,我們(men) 大力提升記者的操守、學養(yang) ,引導記者秉持客觀理性、強化思想內(nei) 涵、注重文化傳(chuan) 承、關(guan) 心學人籲求、引領社會(hui) 風尚。
我們(men) 深知,高水平開展新聞宣傳(chuan) ,需要鍛造一批專(zhuan) 家型、作家型記者。
而記者大體(ti) 分為(wei) 三類:一類是不稱職的記者,不能到位地反映新聞事實,往往是采訪對象看了文章後,連皺眉頭;第二類是稱職的記者,可以不走樣地描摹新聞事實,采訪對象看了文章後,會(hui) 說“噢,是這麽(me) 回事!”;而第三類記者,不滿足於(yu) 新聞事實本身,目光具有穿透力,把采訪對象潛意識裏想表達而未能完整表達的思想挖掘了出來,采訪對象看了文章後禁不住稱讚“對,這正是我想要說的!”
當記者,如果對問題看得不深不透,就很容易陷入“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困境。要想成為(wei) 第三類記者,就必須讓自己手中的筆成為(wei) 一支思考的筆。
記者,要時刻以當一名“專(zhuan) 家型記者”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采訪對象未必知,記者未必不知”。
如何當好專(zhuan) 家型記者?一定要有深厚的學養(yang) !沒有學養(yang) 絕對成不了一名好記者。隻有不斷增加學養(yang) ,新聞之樹才能葳蕤常青。
我們(men) 提倡,記者把背書(shu) 作為(wei) 提高自己學養(yang) 的一項基本功,每天給自己布置要背的內(nei) 容,詩、詞、歌、賦、著名演講、優(you) 秀小說、經典新聞作品,無所不背。
做好新聞輿論工作,說一千,道一萬(wan) ,還是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上下功夫。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精神,推動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全國各條戰線走深走實走透,就是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們(men) 的工作“中心”和“大局”。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新時代的藍圖已經繪就,民族複興(xing) 的進程大幕方張。作為(wei) 一名新聞輿論工作者,我們(men) 有責任,讓天更藍、水更清、花更豔、月更圓;我們(men) 有義(yi) 務,讓風更正、心更齊、情更暖、勁更足;我們(men) 有信心,讓夢更近、路更寬、人更富、國更強……
(作者:王慧敏,係光明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來源:“新聞戰線”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