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舞蹈——舞出中華文化氣韻
國風舞蹈——
舞出中華文化氣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解讀國風國潮)
任飛帆
核心閱讀
國風舞蹈深入中國傳(chuan) 統舞蹈的藝術寶庫,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根基,展現出充滿古典意蘊的審美情趣和高雅品格,不斷給觀眾(zhong) 帶來驚喜。
國風舞蹈的流行,一方麵證明正確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能夠有效激發創意靈感,更新藝術呈現手法;一方麵說明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需要釋放文藝眾(zhong) 創熱情,在時代發展新語境下,不斷探索新形式、新載體(ti) 。
不久前,一家視頻網站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僅(jin) 該網站國風愛好者人數超過1.77億(yi) ,其中18歲—30歲人群占比約七成。最受這些年輕人喜愛的是國風舞蹈,這類視頻在近一年內(nei) 播放量增長200%。在該網站“國風舞”頻道,網友自發創作上傳(chuan) 2.2萬(wan) 支國風舞蹈視頻,總播放量近3億(yi) 。“太美了”“為(wei) 我們(men) 中華文化點讚”,觀眾(zhong) 在彈幕中、評論裏紛紛表達對國風舞蹈的熱愛。飽含古典意蘊,賡續文化傳(chuan) 統,近年來國風舞蹈不斷給觀眾(zhong) 帶來驚喜,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經驗,值得總結。
剛柔並濟 氣韻生動
國風舞蹈最早發軔於(yu) 視頻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並非專(zhuan) 業(ye) 舞者,他們(men) 身穿傳(chuan) 統服飾、配以傳(chuan) 統妝容,以古風音樂(le) 為(wei) 背景,擺出造型性強的古典舞動作,營造清新、雅致的氛圍。這種頗具傳(chuan) 統文化特點、個(ge) 人辨識度高的視頻經由社交媒體(ti) 傳(chuan) 播後,帶動更多人參與(yu) 其中。
隨著這類短視頻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國風舞蹈成為(wei) 許多舞蹈從(cong) 業(ye) 者求新求變的突破口。比如,一些相關(guan) 藝術教育機構加入其中,成為(wei) 持續創作國風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他們(men) 的視頻以群舞為(wei) 主,突出領舞,吸收了較多中國古典舞的舞蹈語匯,與(yu) 廣大網友自發性的創作相比,其編舞水準有所提升。同時,一些年輕的專(zhuan) 業(ye) 舞者也紛紛開通個(ge) 人賬號,比如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演員就在踴躍嚐試。專(zhuan) 業(ye) 舞者的作品藝術水準高、藝術感染力強,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良好審美體(ti) 驗,其創作的國風舞蹈視頻不斷創造點擊量新高。
劍眉入鬢,目若朗星,紙扇飛舞,衣袂翩翩。國風舞蹈《紙扇書(shu) 生》對川劇“折扇”技法進行創造性轉化,雅致生活景象、剛健精神旨趣躍然屏幕。北京舞蹈學院教師十年磨一劍創編的這部作品,曾獲多個(ge) 國家級獎項。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紙扇書(shu) 生》亮相短視頻平台,迅速受到年輕人追捧,觀看量過億(yi) 。舞蹈中的角色風華正茂,高蹈進取,既有詩意生活的趣味,又有揮斥方遒的剛勁,為(wei) 年輕觀眾(zhong) 所認同。兩(liang) 年後,這支舞蹈登上電視文化節目《國家寶藏》的舞台,LED背景屏上,寫(xie) 意水墨點染古典意境,再次收獲好評。《紙扇書(shu) 生》走紅,彰顯國風舞蹈價(jia) 值的同時,也為(wei) 專(zhuan) 業(ye) 舞者和院團帶來啟發——原本小眾(zhong) 的古典舞經過轉化創新之後,可以如此“火爆”。專(zhuan) 業(ye) 舞者和專(zhuan) 業(ye) 院團的加入,則為(wei) 國風舞蹈注入豐(feng) 厚的審美意蘊,助力國風舞蹈走向精品化。
如今,由專(zhuan) 業(ye) 團隊創作的國風舞蹈頻頻“出圈”。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魏伸洋在端午節的晚會(hui) 上領舞《龍門金剛》,力量與(yu) 美有機融合,展現敦煌文化的雄渾氣象。碧柳依依,翠裙飄飄,羅衣從(cong) 風,長袖交錯。古典舞專(zhuan) 家孫穎創排的《踏歌》以古樸雅致的舞蹈動作,展現上巳節少女遊春踏青的圖景,再現傳(chuan) 統踏歌風俗。在《青女司霜》中,專(zhuan) 業(ye) 舞者張婭姝以“青女”為(wei) 主角,通過空靈浪漫的冰雪和水下舞蹈,向參加北京冬奧會(hui) 的運動健兒(er) 們(men) 致敬。這些國風舞蹈深入中國傳(chuan) 統舞蹈的藝術寶庫,展現充滿古典意蘊的審美情趣和高雅品格,受到人們(men) 歡迎。
視聽修辭 藝術升維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新科技推動文藝形式創新,拓寬文藝表現空間。縱觀國風舞蹈的發展之路,其源源不斷的創造創新離不開科技助力。
國風舞蹈從(cong) 誕生伊始就與(yu) 互聯網密切相關(guan) 。互聯網不僅(jin) 推動國風舞蹈傳(chuan) 播,更深度介入創作。與(yu) 傳(chuan) 統舞蹈不同,國風舞蹈多以“屏”為(wei) 舞台,以影像技術為(wei) 翼。在早期國風舞蹈視頻中,創作者就注重拍攝手法和短視頻特效的應用。今天,國風舞蹈早已突破舞台限製,大量運用影視劇創作手法,幫助自己實現意象化表達。
綜藝節目《舞千年》就探索了一條國風舞蹈與(yu) 影視有機結合的道路。與(yu) 人們(men) 熟知的舞蹈競演類綜藝不同,《舞千年》以影視劇形式推動敘事,講述了5名“薦舞官”跨越古今、找尋中華曆史長河中最美舞蹈的故事。節目將經典舞段視頻化的同時,還呈現了相關(guan) 曆史場景、服飾禮儀(yi) 等文化背景,增強了觀眾(zhong) 的沉浸感,豐(feng) 富了觀眾(zhong) 對國風舞蹈的認識。同時,不同舞蹈之間也因劇情形成巧妙呼應。比如,《俠(xia) 骨傘(san) 影》和《越女淩風》本是兩(liang) 支獨立的國風獨舞,但節目通過男女演員不同視角的講述,將其編織成一個(ge) 俠(xia) 肝義(yi) 膽、蕩氣回腸的故事。節目還通過鏡頭語言進行二次創作。比如用360度影像技術定格舞者的高光時刻,帶給觀眾(zhong) 飽滿的審美體(ti) 驗;鏡頭拉近,捕捉舞者表情特寫(xie) ,從(cong) 而放大情緒點;通過對角、俯拍等不同構圖,表達人物內(nei) 心情感,等等。這些影像拍攝手法的運用,無不延展了觀眾(zhong) 對舞蹈藝術的感知。
特效應用則進一步增強舞蹈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在壬寅虎年元宵晚會(hui) 上,舞蹈《五星出東(dong) 方》令觀眾(zhong) 驚歎。《五星出東(dong) 方》的構想來自國家一級文物漢代織錦護臂。該舞通過呈現古代匠人高超的織造技藝,展開一幅多姿多彩的傳(chuan) 統畫卷。在舞蹈高潮部分,通過增強現實技術,“五星出東(dong) 方”的織布場景得以再現:舞者在織線穿梭中翩翩起舞,背景LED屏翻轉一塊塊漢畫像磚,漢磚上或呈現亭台樓閣、舞樂(le) 百戲,或表現奇珍異獸(shou) 、神話典故,一派繁華景象在瑰麗(li) 絢爛的方寸織錦中徐徐展開。觀眾(zhong) 隨著舞者的翩躚身姿,完成了一次曆史穿越,收獲了一次視覺宴饗。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從(cong) 古至今,舞蹈從(cong) 未遠離人們(men) 的生活。專(zhuan) 業(ye) 舞者曾一度囿於(yu) 行業(ye) 內(nei) 的小圈子,舞蹈愛好者的自娛自樂(le) 則難以進入專(zhuan) 業(ye) 視野。而在當前蓬勃發展的國風舞蹈中,我們(men) 看到專(zhuan) 業(ye) 舞者與(yu) 舞蹈愛好者相互學習(xi) 、取長補短,後者向前者學習(xi) 專(zhuan) 業(ye) 技法和審美旨趣,前者汲取後者生動的表現手法和靈活的傳(chuan) 播方式,二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舞蹈藝術不斷創新,以更多優(you) 秀作品舞出中華文化氣韻。
應潮而動,隨情而舞。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根基的國風舞蹈流行,一方麵證明正確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能夠有效激發創意靈感,更新藝術呈現手法;一方麵說明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需要打破“專(zhuan) 業(ye) ”與(yu) “業(ye) 餘(yu) ”之間的藩籬,釋放文藝眾(zhong) 創的熱情與(yu) 創造力,在時代發展新語境下,不斷探索新形式、新載體(ti) 。期待未來有更多展現國風國潮的文藝作品,讓越來越多的人共享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豐(feng) 碩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