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全過程人民民主對西式民主的回應和超越
作者:趙春麗(li) (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jia) 值,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化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並大力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誌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實踐證明,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的提出既是對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理論與(yu) 實踐的最新詮釋,也是對西式民主理論與(yu) 實踐的超越,有力回應了西方國家在民主問題的話語霸權。
一是價(jia) 值取向上“以人民為(wei) 中心”,超越西方國家“資本邏輯”主導的民主,真正體(ti) 現人民意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一切權力屬於(yu) 人民,決(jue) 不能依據地位、財富、關(guan) 係分配政治權力。這不是簡單的政治口號或政治承諾,而是切實體(ti) 現在“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追求與(yu) 實踐之中,,超越了資本主義(yi) 國家資本邏輯主導的民主製度設計。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作為(wei) 國家的根本政治製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製度載體(ti) ,從(cong) 各個(ge) 層麵集中體(ti) 現和反映了人民意願,並通過民主集中製的運行機製,實現了黨(dang) 的領導、人民意願和國家意誌的有機結合,既保障了人民群眾(zhong) 近期的、普遍的利益需求,保障了國家經濟發展成果為(wei) 民眾(zhong) 所共享,又保障了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進而保障了人民的根本的和長遠的利益。社會(hui) 主義(yi) 協商民主是我國特有的民主形式,具有與(yu) 西式民主截然不同的特征和無可比擬的優(you) 越性,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問題與(yu) 涉及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通過平等協商得以解決(jue) 。在人民內(nei) 部廣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科學決(jue) 策、民主決(jue) 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同時,全過程人民民主把民主的領域從(cong) 政治拓展到經濟文化和社會(hui) 領域,無論在經濟建設,還是在社會(hui) 民生、生態環保、文藝文化事業(ye) 發展中,“以人民為(wei) 中心”都有著具體(ti) 的製度安排和實踐要求。
由此觀之,全過程人民民主與(yu) 西方所謂自由民主“天賦人權”的抽象理論假設和道德想象,形成本質區別。比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號稱自由民主典範的美國,迄今為(wei) 止已經有超過百萬(wan) 人因為(wei) 感染新冠病毒而喪(sang) 生。人民生命不存,如何當家作主?可以說,資本邏輯的主導使西方的自由民主製度徒具所謂“精巧”的製度設計。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西方自由民主製度抽離了實質的人民當家作主,淪為(wei) 簡單的程序民主、選票民主,本質上是少數人的民主、大資本的民主。
二是民主過程上的“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超越西式民主“喚醒”與(yu) “休眠”交替的投票民主、形式民主,把民主的形式與(yu) 實質真正統一起來。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能把民主的形式和實質真正統一起來的人類民主新形態,其注重民主程序和製度體(ti) 係的全過程性而非一次性票決(jue) 。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ge) 完整的製度鏈條,包括選舉(ju) 民主、協商民主、社會(hui) 民主、基層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蓋了民主選舉(ju) 、民主協商、民主決(jue) 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民主過程的一切領域,不僅(jin) 有完整的製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yu) 實踐,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誌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以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證了全體(ti) 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管理社會(hui) 事務。
需要指出的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不僅(jin) 指程序上和製度上的“全”,也指民主內(nei) 容與(yu) 途徑上的全方位、全領域、全覆蓋,是民主在多重領域全麵鋪開,不同行業(ye) 不同領域的人們(men) 的權利和利益訴求均有相應的代表;民主的權利不單單體(ti) 現為(wei) 政治權利,也有經濟、文化與(yu) 社會(hui) 權利;多種民主形式和途徑並存,既有選舉(ju) 民主,也有多層次的協商民主,既有現實空間參與(yu) 的渠道和途徑,也有虛擬空間的網絡群眾(zhong) 路線,是一種全時空、全方位的民主,在縱向時間和多維空間中享有完整行使民主的權利。
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超越了西方國家公民民主權利的間歇性懸置與(yu) “休眠”的弊端。在西方國家,公民民主權利的行使在時間上是間斷的,在程序上是非連續性的,民主的環節是不完整的,隻重視投票環節,而選舉(ju) 後的治理以及人民的有效有序參與(yu) 則被忽略,也就是“人民隻有投票的權利而沒有廣泛參與(yu) 的權利,人民隻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這樣的民主是形式主義(yi) 的”。在這樣的情境下,人民的利益是否被表達、是否能實現則無關(guan) 緊要,一切交給選舉(ju) 出來的議員、政客,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實際上被“懸置”了,資本主義(yi) 國家的人民已經無法有效影響政府決(jue) 策,資本利益不斷僭越民眾(zhong) 意誌,議員、政客的施政是否代表選民利益,選民無法有效監督和約束,議員、政客也不會(hui) 因為(wei) 決(jue) 策失誤而被問責。當然,西方民主也有監督和約束機製,但是這種監督往往是政黨(dang) 之間的互相攻訐和惡鬥,與(yu) 人民民主權利並無直接關(guan) 係;西方民主也有約束機製,隻是由於(yu) 民主運行環節的缺失,這種約束隻能等“四年一次”的投票才能“喚醒”和“重啟”。
三是民主建設上建構“管用”的製度體(ti) 係,克服西式民主實踐中的“治理失效、國家失能”弊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與(yu) 民主建設的有機統一。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有效民主,不是“裝飾品”,是“管用”的民主,是致善政的“治理型民主”、有活力的“效率型民主”、匯眾(zhong) 智的“動力型民主”、可檢驗的“係統性民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政府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基本原則是民主集中製,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的基本原則也是民主集中製。基於(yu) 民主集中製而建構的人民民主製度是“管用”的製度體(ti) 係,既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智,又保持了民眾(zhong) 的公共理性,避免了西方的民粹主義(yi) 陷阱、民主赤字;既實現了人民民主權利,又保持了國家理性、國家能力,保障整個(ge) 國家民族的長遠與(yu) 可持續發展,不會(hui) 因為(wei) 民粹主義(yi) 而陷入國家發展的短視化陷阱。
“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jue) 人民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的”,即“政治製度是用來調節政治關(guan) 係、建立政治秩序、推動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民主不是抽象的價(jia) 值觀,我們(men) 將發展民主與(yu) 國家治理相結合,有效維護和發展人民根本利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解決(jue) 中國人民渴盼的問題。我們(men) 將民主的價(jia) 值追求與(yu) 民主的治理績效相結合,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保持了國家能力和國家治理效能的持續提升,“有效保證國家治理跳出治亂(luan) 興(xing) 衰的曆史周期率。”中國經濟蓬勃向上、社會(hui) 充滿活力的發展充分表明我們(men) 國家民主政治製度和國家治理效率的有效性、優(you) 越性。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超越了西方民主在實踐上造成的民粹主義(yi) 、國家治理失效與(yu) 失能現象,追求和實踐的是高品質製度績效的民主。西方民主製度由於(yu) 以獲取選票為(wei) 手段獲得執政機會(hui) ,政黨(dang) 與(yu) 政客會(hui) 提出各種漂亮的競選口號來迎合選民喜好,容易造成“民主赤字”、債(zhai) 務危機等,國家的發展麵臨(lin) 嚴(yan) 重的困境與(yu) 危機。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政黨(dang) 與(yu) 政客的主要任務與(yu) 精力就是通過各種手段獲得選舉(ju) 勝利,而很難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於(yu) 謀劃國家發展和社會(hui) 治理。由於(yu) 政黨(dang) 陷入“為(wei) 反對而反對”的否決(jue) 政治和民粹主義(yi) 盛行,致使西方政府在推進改革時寸步難行,並陷入“政治衰敗”。近年來,民主赤字、民粹主義(yi) 、社會(hui) 撕裂等現象都昭示著西式民主已經深陷治理危機。
四是民主評價(jia) 上確立由“人民評判”的唯物史觀標準,超越西方國家由少數人評判並把“選舉(ju) ”和“多黨(dang) 執政”作為(wei) 標尺的非科學性,實現對民主評價(jia) 標準的重大突破。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一些政治學者和民主研究機構、智庫等壟斷了民主評價(jia) 的標準,設計了諸多複雜的“民主指數”來測評各國的民主化程度和自由度,“選舉(ju) ”和“多黨(dang) 執政”成為(wei) 核心尺度。世界上究竟哪些國家是民主的,哪些國家是不民主的,往往是由這些學者與(yu) 學術機構等少數群體(ti) 來評判。民主作為(wei) 一種國家製度,其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製度模式也因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曆史發展路徑的不同而形態各異,不存在唯一的標準。“民主是各國人民的權利,而不是少數國家的專(zhuan) 利。一個(ge) 國家是不是民主,應該由這個(ge) 國家的人民來評判,而不應該由外部少數人指手畫腳來評判。”民主不是一種定製品,民主不是一個(ge) 模板,更不能由“私人定製”,歸根到底,評判民主與(yu) 否的標準在於(yu) 人民的選擇和判斷,在於(yu) 人民是否真正實現了自己的民主權利。
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我們(men) 評價(jia) 一個(ge) 國家的政治體(ti) 製、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guan) 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chan) 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2014年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成立6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八個(ge) “能否”的評價(jia) 標準:評價(jia) 一個(ge) 國家政治製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ti) 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hui) 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人民群眾(zhong) 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hui) 各方麵能否有效參與(yu) 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jue) 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麵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zheng) 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ti) 係,執政黨(dang) 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製約和監督。2021年在中央全國人大工作會(hui) 議上,又提出了四個(ge) “要看”和“更要看”:一個(ge) 國家民主不民主,關(guan) 鍵在於(yu) 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yu) 權;要看人民在選舉(ju) 過程中得到了什麽(me) 口頭許諾,更要看選舉(ju) 後這些承諾實現了多少;要看製度和法律規定了什麽(me) 樣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規則,更要看這些製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執行;要看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和製約。這種評價(jia) 標準的哲學基礎在於(yu) 唯物史觀,是把人民看成曆史主體(ti) ,將人民作為(wei) 衡量一切工作的評價(jia) 標準,從(cong) 而真正實現對西方民主評價(jia) 標準由少數人把持的重大突破。
【本文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人民至上”基礎價(jia) 值研究》(21LLMLB106)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