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半月談丨讓體育老師當校長,怎麽樣?

發布時間:2022-04-12 16:46:00來源: 新華網

  讓體(ti) 育老師當校長,怎麽(me) 樣?

  半月談記者 郭強 姚子雲(yun)

  20多年前,當朱誌輝提出在山村學校推廣摔跤項目時,家長們(men) 質疑聲很多,就連一些老師也反對。

  如今,在他的帶領下,一所曾經不知名的山村學校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摔跤特色學校,還榮獲“全國教育係統先進集體(ti) ”“全國學校體(ti) 育工作示範學校”“國家級鄉(xiang) 村少年宮”等70多項榮譽,不僅(jin) 培育了上百名優(you) 秀摔跤體(ti) 育人才,更給孩子們(men) 帶來身心健康和夢想。

  朱誌輝說,體(ti) 育之於(yu) 孩子們(men) ,不僅(jin) 在於(yu) 強身健體(ti) ,還讓他們(men) 懂得規則意識和拚搏精神,並為(wei) 每個(ge) 孩子提供更多全麵發展的可能。

  教山裏娃摔跤

  從(cong) 江西省萍鄉(xiang) 市中心城區出發,一路上層巒疊嶂,驅車1個(ge) 多小時才能到達武功山風景區麻田鎮麻田中心學校。40多歲的朱誌輝是這所山村學校的校長。1996年,從(cong) 萍鄉(xiang) 市體(ti) 育運動學校畢業(ye) 的他,通過層層選拔考試,成為(wei) 武功山腳下一所山村學校的專(zhuan) 職體(ti) 育教師。

  在鄉(xiang) 村學校推廣摔跤不是件容易的事。“農(nong) 村娃娃首先要把書(shu) 讀好”“學了摔跤,孩子會(hui) 不會(hui) 愛打架”“有練摔跤的勁,不如多幫家裏幹點農(nong) 活”……朱誌輝說,在農(nong) 村,體(ti) 育被當作一門“副課”,大家相信讀書(shu) 才能走出大山,對摔跤很陌生。

  一切從(cong) 零開始。選苗子、定方案、抓教學、帶訓練,他每天忙得像一隻陀螺。

  發現好苗子,他一一上門做工作,有的要走幾十裏山路;沒有場地,他軟磨硬泡讓學校搭建了一間60平方米木瓦結構的簡陋訓練室;缺少訓練器材,他把汽車內(nei) 胎剪成長條供孩子們(men) 進行肌肉拉伸訓練,帶他們(men) 去學校附近的小溪投擲石塊,鍛煉手臂力量……

  他還打起了母校的“主意”,在一通訴苦後,母校同意讓他把一些舊杠鈴、摔跤墊、深蹲架、人形沙袋等專(zhuan) 業(ye) 器械拖回簡陋的訓練室。暑假集訓,他帶著摔跤隊員,一人一張涼席鋪在教室的地上,一睡就是兩(liang) 個(ge) 月,自己給孩子們(men) 洗菜、做飯。

  需要克服的難題遠不止這些。練了一段時間後,朱誌輝發現,一些學生練著練著就不來了,“學生文化成績退步了,就把‘鍋’甩給摔跤課。”朱誌輝又得上門解釋,同時督促學生學業(ye) 。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7年,這群孩子參加市運動會(hui) ,獲得6金12銀的好成績,朱誌輝在山村成功播下了摔跤的種子。

  體(ti) 育老師當校長

  2006年,朱誌輝被選拔為(wei) 麻田中心學校校長。

  作為(wei) 一校之長,他與(yu) 同事們(men) 反複思考、探索,通過體(ti) 教融合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山區學校多數學生為(wei) 留守兒(er) 童,如何辦好這樣一所學校,幫助孩子成長成才是我麵臨(lin) 的最大難題。”朱誌輝說,練習(xi) 摔跤的他知道,摔跤不僅(jin) 能錘煉身體(ti) ,更能塑造品德和性格,加之此前在學校推廣摔跤的探索,他決(jue) 定以體(ti) 教融合尤其是摔跤作為(wei) 學校特色發展的突破口。

  在麻田中心學校,摔跤是校本課程,每個(ge) 學生每周都能上一次80分鍾的體(ti) 育連堂課,也是摔跤專(zhuan) 項訓練課。朱誌輝還自編了摔跤操和摔跤舞,確保學生都能參與(yu) 到摔跤運動中,畢業(ye) 時,每個(ge) 孩子至少都能來幾個(ge) 摔跤動作。

  麵對家長關(guan) 於(yu) 孩子學業(ye) 的擔憂,學校摔跤隊立下了規矩:如果期中、期末連續兩(liang) 次考試文化課成績在及格線以下,就不能繼續參訓,也不允許代表學校或摔跤隊外出參賽。

  家長們(men) 擔心的問題沒有出現,學校摔跤隊越辦越好,還“殺”進了全市、全省運動會(hui) ,先後獲得近400枚獎牌,培養(yang) 出上百名摔跤運動員,其中50多人被省、市體(ti) 校選為(wei) 苗子,有的還進入國家隊。越來越多學生對摔跤感興(xing) 趣,越來越多家長支持孩子學摔跤,一年一次的摔跤藝術節應運而生,孩子們(men) “寫(xie) 摔跤”“畫摔跤”“跳摔跤舞”……在競技場內(nei) 外,體(ti) 驗摔跤帶來快樂(le) 與(yu) 成就感。

  學校不隻有摔跤。“每個(ge) 學生的天賦不同,興(xing) 趣愛好不一,需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朱誌輝說,繼推廣摔跤之後,學校建立了“1+3+N”的“健康樹課程”,“1”為(wei) 摔跤必修課;“3”為(wei) 體(ti) 育類普及課,包括圍棋、花式籃球和足球;“N”為(wei) 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書(shu) 法等其他體(ti) 育類和藝術類個(ge) 性化選修課,這些都是正式課程,聘任專(zhuan) 業(ye) 老師,讓許多學生受益。

  “摔”出人生精彩

  如今的麻田中心學校已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摔跤特色學校,榮獲了多項國家級榮譽,越來越多孩子慕名而來,甚至有從(cong) 縣城學校回流的學生。

  山外的學校也向朱誌輝拋出橄欖枝,但他還是選擇留下。對他來說,最欣慰的是看到摔跤給孩子們(men) 帶來的變化。

  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隊員林俊安,在老師和家長眼裏一直是個(ge) 內(nei) 向的孩子,“在練摔跤之前,甚至有人說我有抑鬱症”。加入摔跤隊之後,林俊安逐漸開朗起來,在與(yu) 教練和隊友的“切磋”中,他也逐漸願意開口表達自己內(nei) 心的想法,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朱誌輝清楚,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練摔跤都能去省隊、國家隊,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運動員,他更看重體(ti) 育鍛煉帶給孩子們(men) 的磨礪。

  “任何人的成長曆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人生道路上都會(hui) 有摔跤的時候,山區學生的成長成才相比城市學生更難,更需注入磨礪基因。”朱誌輝說,為(wei) 此,學校確立“摔出人生精彩”的辦學理念,用摔跤精神、體(ti) 育精神來激勵學生積極地麵對困難、頑強拚搏,在磨礪中成長、成才、成功。

  (刊於(yu) 《半月談》2022年第6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