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種業問題調查

發布時間:2022-04-12 16:51:00來源: 經濟日報

 

  海水稻科研人員在位於(yu) 海南省三亞(ya)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水稻田選種。這些來自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科研人員,紮根在海南三亞(ya)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試驗田,選育著近2000份水稻種質資源。海南一年四季均可開展水稻試驗研究,育種進程加速,科研時間能縮短一半。張茂攝(中經視覺)

  眼下,春耕生產(chan) 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農(nong) 作物用種漸入高峰。一粒粒種子將在廣袤大地生根發芽。

  4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省三亞(ya) 市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ye) 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yi) 的大事。

  糧食安全,種子是保障;現代農(nong) 業(ye) ,種業(ye) 是基礎。對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來說,種業(ye) 關(guan) 係飯碗。種業(ye) 發展水平怎樣、難題在哪,如何補短板、強優(you) 勢,怎樣控風險、促振興(xing) ?

  小小一粒種,牽動著人心,孕育著希望。

  我國育種家數量世界第一,種業(ye) 基礎研究世界一流,為(wei) 何出大品種的能力卻不是世界一流?

  ——翻開作物育種論文量世界排名,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德國位列前五,中國占全部論文量的20%,但是論文轉化的突破性品種卻不多。

  ——中國有世界最大的育種隊伍、世界第二豐(feng) 富的種質資源,但也有“國外種子論粒賣,國產(chan) 種子按斤賣”“一有風吹草動,進口種子漲聲一片”的嚴(yan) 酷現實。

  ——中國有7000多家農(nong) 作物種企,但年研發投入總額40億(yi) 元,僅(jin) 為(wei) 德國拜耳的一半;種企自主商品種子銷售收入總額也隻與(yu) 拜耳相當。如果說跨國種企是“航母”,那麽(me) 我國種企大多隻是“小汽輪”。

  現實震撼了國內(nei) 種業(ye) 市場,也警醒了從(cong) 事種業(ye) 的人們(men) 。中國種子協會(hui) 會(hui) 長張延秋提出了“中國種業(ye) 之問”:長期以來,我國育種家數量世界第一,種業(ye) 基礎研究世界一流,為(wei) 何出大品種的能力卻不是世界一流?育種論文發表數量第一,科研實力也很強,為(wei) 何沒能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我國現代種業(ye) 誕生於(yu)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頒布,打破了此前以縣為(wei) 單位組織統一供種,開始了由種子到種業(ye) 的轉變。在本世紀最初10年,中國種業(ye) 市場化之日,正值國際種業(ye) 巨頭全球擴展之時。隨著市場全麵放開,國外種子席卷而來,民族種業(ye) 發展遭遇巨大壓力。

  “種子市場開放之初,洋種子給我們(men) 的壓力很大。”2019年4月,海南三亞(ya)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國種業(ye) 十大功勳人物、著名玉米育種家程相文對經濟日報記者回憶。2001年國外玉米品種占我國市場份額不足1%,2012年已上升到11%。其中,先玉335推廣麵積達4215萬(wan) 畝(mu) ,成為(wei) 全國第二大玉米品種。

  程相文口中的先玉335,由美國先鋒公司針對中國市場曆時10年研發選育,開創單粒播種的先河,適宜機械化作業(ye) ,畝(mu) 用種量減少一半,改變了原有種子按斤賣的情況,實現了論粒賣。一朝發力,幾年就搶占了東(dong) 北玉米種子的一半市場。

  為(wei) 了加快培育新品種,80多歲的程相文一年中有半年在南繁基地,吃住都在地頭的簡易房裏。育種的關(guan) 鍵是授粉,花粉僅(jin) 能存活6個(ge) 小時,正午是最佳時間。三亞(ya) 正午的烈日下,高大的玉米植株令身處其中的人備受煎熬。鑽進密不透風的玉米地,授粉、套袋、掛牌,整個(ge) 過程隻能彎腰進行。

  直到2021年6月,記者在吉林省采訪,一些企業(ye) 依然反映我國玉米種子品種多,但缺乏專(zhuan) 特用品種。時任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玉米所所長、現任吉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的劉文國說,近20年間,我國玉米單產(chan) 穩步提高。目前,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8%,自主品種占比90%以上。育成品種雖然很多,但突破性品種少,尤其是適宜機收、功能營養(yang) 型、專(zhuan) 特用品種缺乏。

  與(yu) 自己和世界平均水平比,進步很大;與(yu) 世界先進水平比,差距也很大。國家玉米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生物技術所所長李新海說,1996年至2019年,美國玉米畝(mu) 產(chan) 年增長8.5公斤,良種貢獻率為(wei) 65%;同期,中國玉米畝(mu) 產(chan) 年增長4.5公斤,良種貢獻率為(wei) 45%。眼下,我國單產(chan) 不到美國的六成,這是差距,也是壓力。

  就在中外玉米品種交鋒的同一時期,蔬菜種子市場競爭(zheng) 也異常激烈。作為(wei) 全球種業(ye) 競技場,先後有30多家國外種子公司在山東(dong) 壽光設立育種研發基地,推廣蔬菜品種370多個(ge) 。壽光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王立新回憶,進口種子有不少優(you) 點,耐儲(chu) 運、抗病強、效益高。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菜農(nong) 不得不接受洋種子。到2010年,洋種子在壽光設施蔬菜的占有率過半,高端蔬菜占比更高。

  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種部首席專(zhuan) 家張鳳蘭(lan) 說,與(yu) 發達國家比,我國蔬菜種業(ye) 投入不夠,育種基礎研究處於(yu) 跟跑階段,高效率的商業(ye) 育種體(ti) 係亟待建立。反映在種業(ye) 市場上,部分高端蔬菜種子嚴(yan) 重依賴進口,如西藍花、長季節栽培番茄、彩椒、水果黃瓜等。

  中國種子協會(hui) 副會(hui) 長馬淑萍說,種業(ye) 強國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育種4.0時代,我國仍處在以雜交育種為(wei) 主的2.0時代。以基因編輯技術專(zhuan) 利為(wei) 例,美國申請1070件,我國申請700餘(yu) 件。表麵上看,差距不算太大,但我國申請的專(zhuan) 利大多處在技術體(ti) 係中間層,缺乏頂層核心技術和底層落地技術,不夠硬核。

  種業(ye) 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也日益凸顯。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說,我國農(nong) 作物尤其是糧食作物育種相對領先,而畜牧業(ye) 育種落後於(yu) 世界先進水平。優(you) 良種源部分來自國外,如果發生極端情況、被限製進口,會(hui) 影響畜牧業(ye) 發展效率。全國畜牧總站黨(dang) 委書(shu) 記時建忠表示,具體(ti) 來說,白羽肉雞過去長期依賴進口,如今剛實現突破;能繁母豬年均提供育肥豬數量比發達國家低30%左右;奶牛單產(chan) 水平隻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

  以生豬為(wei) 例,或許可以看得更清楚。國家生豬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陳瑤生說,全國年均進口種豬不到1萬(wan) 頭,占核心育種群更新比例不足10%。事實上,發達國家間都在進行品種交流。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瘦肉型種豬以來,我國已成功實施了本土化選育,保障了近90%的生豬種源供給。但是,規範的係統選育比國外晚了近50年,飼料轉化率與(yu) 發達國家有10%至30%的差距。

  在2021年底前,最讓畜禽種業(ye) 頭疼的是白羽肉雞。我國肉雞分本土的黃羽肉雞和國外的白羽肉雞兩(liang) 大類,大致各占市場的一半,適用於(yu) 不同的消費場景。相比黃羽肉雞,白羽肉雞飼料轉化率高,40天就能出欄,是快餐類炸雞的來源。遺憾的是,世界的白羽肉雞核心種源長期掌握在兩(liang) 家外國企業(ye) 手中,中國祖代種雞百分之百依賴進口。

  “這好比,對方隻賣給我們(men) 畫,不肯賣作畫的顏料。”白羽肉雞企業(ye) 福建聖農(nong) 集團董事長傅光明痛心地說,進口種雞隻能管一時,關(guan) 鍵要有能持續育種的材料。可是,白羽肉雞從(cong) 核心群到商品群的繁育要經曆5代,隻有純係原種雞和曾祖代雞可留種繁殖,而從(cong) 國外引進的是不能留種擴繁的祖代雞。

  其實,我國在上世紀末至2004年曾實施白羽肉雞自主育種,並初見成效,但由於(yu) 肉雞養(yang) 殖業(ye) 受禽流感影響而全行業(ye) 虧(kui) 損,導致上遊的育種也難以為(wei) 繼,被迫於(yu) 2004年放棄。從(cong) 那時起,我國進口種雞年年漲價(jia) ,合同裏還有不準開展育種的限製性條款。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業(ye) 管理司司長張興(xing) 旺說,細摸中國種業(ye) 的家底,可以用一個(ge) 橄欖來形容。

  位於(yu) 橄欖頂部的是口糧種子,僅(jin) 占整個(ge) 種群資源的極小塊,卻是最重要、保生存的品種。數據顯示,我國水稻、小麥兩(liang) 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育種水平在國際上具有優(you) 勢。而像家庭常購的黃羽肉雞、鴨、鯉魚等,國產(chan) 育種也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能滿足基本消費需求。

  位於(yu) 橄欖腰部的是包括玉米、大豆、生豬、肉牛、肉羊以及諸多蔬菜品種的種子。對這些品類,我國解決(jue) 了“有沒有”的問題,但質量仍不高。比如,玉米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91%,大豆全部為(wei) 自主品種,但玉米、大豆單產(chan) 水平較低,不到世界先進水平的60%。

  位於(yu) 橄欖底部的是少量幾乎完全依靠國外種源的品類。比如,曾經的白羽肉雞祖代種雞、家常菜的白色金針菇種子、部分大棚專(zhuan) 用蔬菜種子等,主要依賴進口。一旦國外斷供,將對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帶來巨大影響。

  種業(ye) 問題的核心既是產(chan) 業(ye) 問題,又是科技問題,也有機製問題

  我國種業(ye) 起步晚,用了20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上百年的曆程。專(zhuan) 家認為(wei) ,特點是“三個(ge) 並存”:本土種質資源豐(feng) 富與(yu) 創新利用效率不高並存,科研育種人員多與(yu) 產(chan) 出轉化效率不高並存,種業(ye) 企業(ye) 發展快與(yu) 核心競爭(zheng) 力不強並存。

  “三個(ge) 並存”的現象反映出製約我國種業(ye) 高質量發展的三大症結:

  症結之一,商業(ye) 化育種體(ti) 係尚未完全建立。

  種業(ye) 上下遊銜接不緊密,科研與(yu) 生產(chan) “兩(liang) 張皮”,尚未形成市場導向的高效種業(ye) 創新體(ti) 係。李新海說,在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品種選育三大環節,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在性能測定、繁育加工、營銷服務三大環節,資源主要集中在企業(ye) 。

  “育種是小概率事件。隻有基數大了,成功機會(hui) 才大。”有著16年國外種企工作經曆、2014年之後在國內(nei) 種企任職的育種專(zhuan) 家張健告訴記者,我國之所以沒能培育出世界一流的種業(ye) ,關(guan) 鍵在於(yu) 大多靠經驗育種,缺乏商業(ye) 化育種體(ti) 係,導致選擇概率小,難育出突破性品種。

  馬淑萍說,長期以來,育種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論文、課題為(wei) 導向,導師學徒製、課題組式,規模化程度低。而種業(ye) 發達國家則是企業(ye) 化育種,以市場、農(nong) 戶為(wei) 導向,工廠化、流水線式,實現了由個(ge) 人向團隊的轉變。

  商業(ye) 化育種講究團隊作戰和資源共享。隆平高科種業(ye) 研究院院長楊遠柱認為(wei) ,商業(ye) 化育種把育種的各環節分解,就像汽車企業(ye) 一樣,不同車間製造不同零件,最後進行組裝,真正實現“大規模、高通量、標準化”育種。

  據介紹,美國科迪華和德國拜耳的種業(ye) 總部都有數千名科研人員。科迪華在玉米領域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種專(zhuan) 利、掌握了60%以上的種質資源。拜耳的轉基因育種技術全球領先,這是其強大競爭(zheng) 力的根本。目前,我國八成左右的種業(ye) 資源和人才仍集中在科研單位,“兩(liang) 張皮”問題未能根本破解。

  症結之二,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引進挖掘差距較大。

  我國許多種源與(yu) 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重要原因是優(you) 異種質資源儲(chu) 備不足,精準鑒定挖掘不夠。袁隆平秈型雜交稻就是依靠在海南野生稻裏發現的不育株才得以峰回路轉。專(zhuan) 家表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種業(ye) 的突出短板,資源消失風險加劇、精準鑒定不足、特色資源開發不夠等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資源消失風險加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姚璐介紹,隨著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地方品種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緣種喪(sang) 失速度加快。普查顯示,主要糧食作物地方品種數目喪(sang) 失比例高達71.8%。有些種質資源現在用不上不等於(yu) 將來用不上。如果現在不保護,以後想用就沒有了。

  精準鑒定利用不足。目前,美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其中80%是從(cong) 各國收集的,憑借這些資源成為(wei) 種業(ye) 強國。馬淑萍說,我國種質資源數量多,但豐(feng) 富性不夠,85%來自國內(nei) ,引進的不足15%;對種質資源的深度鑒定、係統研究也不夠。以玉米為(wei) 例,我國現有種質遺傳(chuan) 基礎狹窄,導致育成的品種同質化。

  優(you) 異資源挖掘不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副院長劉旭說,水稻擁有10餘(yu) 個(ge) 不同基因組的野生種,但除了少數不育基因、抗病和抗蟲基因得到利用外,眾(zhong) 多基因有待發掘;栽培小麥擁有23個(ge) 不同的基因組,目前隻利用了野生近緣種基因庫中10%至15%的資源。

  症結之三,缺乏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ye) 。

  全球種業(ye) 新一輪並購整合已經完成,呈技術領先與(yu) 市場壟斷相結合的特征,強者更強的態勢明顯。目前,德國拜耳、美國科迪華占全球種子市場份額的四成以上。李新海說,這些企業(ye) 自主研發和產(chan) 學研聯合創新緊密結合:科迪華在全球有120餘(yu) 座育種試驗站,拜耳每年有3500份全球產(chan) 學研合作協議。

  反觀我國種企,數量多、規模小、競爭(zheng) 力不強。從(cong) 銷售額看,農(nong) 作物種企有7000多家,前10家企業(ye) 年銷售額僅(jin) 約100億(yi) 元,市場份額僅(jin) 占國內(nei) 的13%。從(cong) 知識產(chan) 權看,80%的企業(ye) 沒有植物新品種權,擁有10個(ge) 以上新品種權的企業(ye) 僅(jin) 占2.3%。

  種業(ye) 創新蓽路藍縷,研發常常要十幾年時間。楊遠柱說,“一雙水田靴,一身藍工裝,一個(ge) 斜挎包,一頂尖鬥笠”是水稻育種人的標配。實踐表明,新品種培育的成功率不到1‰,有的育種者甚至一輩子也沒育出一個(ge) 品種,其中的艱辛隻有當事人清楚。

  “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不夠,限製了企業(ye) 研發投入,導致育種不如買(mai) 種,買(mai) 種不如套牌。”育成一個(ge) 好品種要投入上千萬(wan) 元甚至上億(yi) 元,套牌侵權者卻可以坐享其成,導致模仿性育種層出不窮。以蔬菜為(wei) 例,納入等級製度管理的八大種類最多時有13487個(ge) 品種,而業(ye) 內(nei) 認為(wei) 僅(jin) 30%至40%是實質性創新,其餘(yu) 多是改頭換麵,甚至套牌。

  中國種業(ye) 有兩(liang) 個(ge) 節點值得記錄,種業(ye) 人接續開啟兩(liang) 輪努力,一輪比一輪方向更明、力度更大

  “社會(hui) 上有蔬菜種子被國外種企控製的說法,這並不準確。”李成貴說,最新調查表明,從(cong) 數量上看,進口量較多的蔬菜種子有菠菜、空心菜、香菜等,近幾年進口量在1萬(wan) 噸左右。從(cong) 金額上看,進口較多的蔬菜種子是番茄、西藍花、胡蘿卜等,近幾年進口金額在2.5億(yi) 美元左右。這些在我國14萬(wan) 噸和200多億(yi) 元的蔬菜種業(ye) 市場中所占比例並不大。“去年,與(yu) 韓國蔬菜種企座談時,他們(men) 也為(wei) 我國蔬菜育種進步之快所歎服。”

  目前,國外品種在我國的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數據顯示,農(nong) 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糧食增產(chan) 、畜牧業(ye) 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40%,為(wei) 農(nong) 業(ye) 穩產(chan) 保供提供了支撐。外資企業(ye) 年銷售總額占整個(ge) 市場銷售總額的3%。農(nong) 作物種子年進口量約占國內(nei) 用種總量的0.1%,以蔬菜種子為(wei) 主。

  進步之快並非一日之功。專(zhuan) 家認為(wei) ,中國種業(ye) 有兩(liang) 個(ge) 節點值得記錄,以此為(wei) 標誌,種業(ye) 人接續開啟兩(liang) 輪努力,一輪比一輪方向更明、力度更大。

  第一個(ge) 節點,2011年,國務院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現代農(nong) 作物種業(ye) 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了種業(ye) 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種業(ye) 發展進入新階段。

  為(wei) 解決(jue) 創新主體(ti) 錯位問題,政策推動育種資源向企業(ye) 流動,原來搞育種的科研人員怎麽(me) 辦?2012年正是種業(ye) 科技體(ti) 製改革初期,一些科研人員對此有疑惑。“推進種業(ye) 科技體(ti) 製改革,不是不讓高校院所從(cong) 事商業(ye) 化育種研究,而是要推動科企合作,鼓勵為(wei) 企業(ye) 育種、到企業(ye) 育種。”時任農(nong) 業(ye) 部種子局副局長、現任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黨(dang) 組成員廖西元告訴記者。

  為(wei) 企業(ye) 育種後,育種家也有新感受。“在高校,我們(men) 的目標是通過品種審定,完成課題,不用考慮能否推廣。在企業(ye) ,選育什麽(me) 品種要由市場和企業(ye) 育種委員會(hui) 說了算。”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唐文幫,也是湖南希望種業(ye) 的首席專(zhuan) 家。2013年起,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和希望種業(ye) 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以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guan) 為(wei) 例,育成新品種小麥180個(ge) 、水稻312個(ge) 、玉米820個(ge) 、大豆247個(ge)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副院長萬(wan) 建民介紹,育成9個(ge) 抗赤黴病小麥品種,實現黃淮麥區抗赤黴病品種零的突破;吉粳816等水稻品種,食味可與(yu) 日本越光米、泰國香米媲美;京農(nong) 科728等適宜籽粒機收的玉米品種,使玉米全程機械化成為(wei) 可能。

  第二個(ge) 節點,2021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這是繼1962年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種子工作的決(jue) 定》後,中央再次對種業(ye) 發展作出全麵部署,是種業(ye) 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大事。以此為(wei) 標誌,種業(ye) 振興(xing) 進入全麵實施階段。

  資源普查是種業(ye) 振興(xing) 的基礎工作。2021年3月,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種質資源普查啟動。同年底,新發現的十大優(you) 異資源發布,在社會(hui) 引起熱烈反響。人們(men) 見識了帕米爾犛牛、珍珠玉米等“寶貝”。尤為(wei) 令人欣喜的是,本次普查發掘鑒定了18個(ge) 新的畜禽種質資源,搶救性收集保存5萬(wan) 份遺傳(chuan) 材料,資源保存總量達120萬(wan) 份,躍居世界首位。

  普查是為(wei) 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有的具有重大產(chan) 業(ye) 發展前景,有的具有潛在育種價(jia) 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所所長錢前為(wei) 記者講述了一個(ge) 發現“珍珠”的故事。珍珠玉米在山西省翼城縣被發現時隻有1戶人家種植,能保留至今非常不易。它可專(zhuan) 用做爆米花,爆粒體(ti) 積大、花瓣白,優(you) 於(yu) 當前主流品種,極具開發價(jia) 值。作為(wei) 一種專(zhuan) 特用品種,極適合時下休閑食品需要。

  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如火如荼。2021年9月,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新的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建成並試運行。種子通過機器人滾筒輸送線進入零下18攝氏度的庫房。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辛霞介紹,新庫全程智能化,保存容量達150萬(wan) 份,是原有庫的近4倍,位居世界第一,可滿足今後50年的使用需求。

  畜禽品種的突破同樣讓人振奮。2021年12月,聖農(nong) 、峪口、新廣3家企業(ye) 的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成為(wei) 我國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打破了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麵。傅光明鬆了口氣,“這是把卡在我們(men) 脖子上的手指一根根掰開,白羽肉雞養(yang) 殖的命脈開始掌握在自己手裏了”。

  白羽肉雞的突破是優(you) 勢企業(ye) 與(yu) 科研團隊深度合作10餘(yu) 年的結晶。當前,我國種業(ye) 已進入以企業(ye) 自主創新為(wei) 驅動力的新階段。數據顯示,企業(ye) 審定品種占比由“十二五”末的不足50%上升至現在的超過75%,選育登記品種占比達57.6%,創新主體(ti) 地位進一步凸顯。目前,全球種業(ye) 前10強中,中國種企占兩(liang) 席,分別是隆平高科、先正達集團。

  “一年多來種業(ye) 的新變化催人奮進。”中國農(nong) 業(ye) 技術經濟學會(hui) 會(hui) 長陳萌山說,在中央的強力推動下,各部門出台了係列扶持政策,各地區采取了許多硬核措施,圍繞種質資源、創新攻關(guan) 、企業(ye) 扶優(you) 、基地提升、市場淨化等五方麵發力,成績斐然。

  衡量種業(ye) 水平,既要看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更要看能否滿足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需要

  如何評價(jia) 一個(ge) 國家的種業(ye) 水平?一看保障能力,二看種企實力,三看科研功力,四看資源潛力。這些方麵已經取得了進展,但是對比高質量發展要求和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們(men) 依然要持續發力。

  衡量種業(ye) 水平,既要看與(yu) 世界平均水平的對比,也要看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更要看能否滿足本國產(chan) 業(ye) 需要。

  毋庸諱言,在農(nong) 業(ye) 品種極大豐(feng) 富的當下,任何國家也不可能做到所有品種完全自給。原因之一是,適當引進國外品種,有利於(yu) 豐(feng) 富居民“菜籃子”,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二是,有利於(yu) 豐(feng) 富我國種質資源,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與(yu) 主糧不同,常見的蔬菜有幾十種之多,沒必要每種都完全自給。曆史地看,從(cong) 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胡蘿卜、黃瓜等,到1500年前後番茄、紅薯傳(chuan) 入我國,種子交流互通是常見的事情。

  不過,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和地緣衝(chong) 突,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種業(ye) 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國際種業(ye) 巨頭競爭(zheng) 形勢更趨複雜。我國正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也對種業(ye) 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們(men) 一定要在關(guan) 鍵品種、核心領域和主要環節牢牢把住主動權,打好種業(ye) 翻身仗、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早日實現種業(ye) 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方向之一,健全種業(ye) 政策製度體(ti) 係。

  落實黨(dang) 政同責要求。中國社科院農(nong) 村所產(chan) 業(ye) 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表示,種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就要將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納入糧食安全責任製和“菜籃子”市長負責製考核。各地在規劃審批、用地保障、人才激勵等方麵,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幫助種業(ye) 解決(jue) 實際困難。

  發揮我國製度優(you) 勢。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員、水稻專(zhuan) 家塗升斌說,這方麵要兩(liang) 手發力。科學調配優(you) 勢資源,推進種業(ye) 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開展種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同時,深化農(nong) 業(ye) 科技體(ti) 製改革,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以創新鏈建設為(wei) 抓手推動種業(ye) 高質量發展。

  提升基地建設水平。我國農(nong) 業(ye) 類型多樣,有的地區資源多、研發強,有的是製種大省、用種大省,有的以大宗作物為(wei) 主,有的是畜禽水產(chan) 占優(you) 。各地要搞清楚本地優(you) 勢和需求,不要貪大求全、重複建設。國家層麵,要建設四大育製種基地和區域性作物良種繁育基地以及一批畜禽國家核心育種場和擴繁基地。

  方向之二,打出做強種企組合拳。

  近年來,我國種企研發投入加大、兼並重組加快,行業(ye) 競爭(zheng) 力明顯提升。但與(yu) 國際巨頭比仍有明顯差距。李新海分析,種業(ye) 投資尚不穩定,大部分投資並購來自行業(ye) 內(nei) 部。種業(ye) 雖然是高科技、高利潤,但也是高風險、長周期,資本收益尚未充分釋放。

  種業(ye) 是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企業(ye) 最渴求資金。鴻翔種業(ye) 總經理賀偉(wei) 表示,要創新融資擔保方式,推出適合種業(ye) 特點的金融保險產(chan) 品,發揮產(chan) 業(ye) 基金、股權投資等引導孵化作用,形成長期穩定的金融支持,推動產(chan) 學研主體(ti) 在價(jia) 值增值中深度融合。

  種業(ye) 又是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知識產(chan) 權是種企的“競爭(zheng) 利器”。2015年修改種子法為(wei) 種業(ye) 融入市場經濟提供了保障,2021年種子法的再度修訂則為(wei) 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提供了保障。全國農(nong) 技中心主任魏啟文說,“新種子法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製度,讓我國植物育種保護水平與(yu) 發達國家同步”。各地要持續打擊套牌侵權行為(wei) ,改善種業(ye) 營商環境,讓企業(ye) 創新吃上“定心丸”。

  專(zhuan) 家表示,在發展思路上既要培育大而強的領軍(jun) 企業(ye) ,也要支持專(zhuan) 而精的特色企業(ye) 。要采取差別化扶持政策,提升企業(ye) 差異化競爭(zheng) 力,著力打造三類企業(ye) 。一是航母型領軍(jun) 企業(ye) ,最具資本、技術、人才優(you) 勢,引領種業(ye) 發展。二是特色優(you) 勢企業(ye) ,在經濟園藝作物、畜禽地方品種等細分領域發揮作用,屬“隱形冠軍(jun) ”。三是專(zhuan) 業(ye) 化平台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鏈重點環節提供專(zhuan) 業(ye) 化技術或服務。

  方向之三,化資源優(you) 勢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全國畜牧總站站長王宗禮說,2022年種質資源普查重點已轉到畜禽品種生產(chan) 性能測定,要盡快建立畜禽品種“分子身份證”。這樣,深度挖掘特異基因就有了抓手。目前,五大畜種168個(ge) 品種的“分子身份證”構建、75個(ge) 優(you) 異性狀挖掘工作全麵啟動。各地要加快製定“一品一策”保種措施,確保瀕危品種不滅失。

  我國現存地方豬品種83個(ge) ,約占世界豬遺傳(chuan) 資源的三分之一。這些品種大多具有肉質鮮美、耐粗飼等特性,但也有生長緩慢、瘦肉率低等不足。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潘玉春說,在生豬種業(ye) ,企業(ye) 從(cong) 國外引進純種並不是難事,難在如何做到本土化改良,解決(jue) 引種後再退化的問題。保留原來基因的優(you) 質性甚至性能表現更好是關(guan) 鍵。

  盡快將種質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種業(ye) 發展優(you) 勢,是種業(ye) 的焦點問題。馬淑萍建議,盡快加入《糧食和農(nong) 業(ye) 植物遺傳(chuan) 資源國際條約》,依托多邊係統,有序有效地引進種質資源;依托優(you) 勢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ye) ,搭建種質資源鑒定評價(jia) 與(yu) 基因挖掘平台;推動種質資源登記、交流、共享,把戰略資源轉化為(wei) 現實優(you) 勢。

  打好種業(ye) 翻身仗,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是一項長期任務、係統工程。在中國種業(ye) 人眼裏,這雖不簡單、不容易,卻也有信心、有條件。

  回顧往昔,以袁隆平先生為(wei) 代表的中國育種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育出一批國際領先品種,在廣袤田野裏創造了糧食生產(chan) 新高度。他們(men) 的故事已被時代所銘記。

  展望未來,中國種業(ye) 人始終有個(ge) 信念:我們(men) 有世界體(ti) 量最大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有全球數量最多的種業(ye) 科研人員、更有強大的製度優(you) 勢,也一定能發展出具有世界競爭(zheng) 力的種業(ye) 。(喬(qiao) 金亮 吉蕾蕾)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