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讀研為哪般
【新聞隨筆】
作者:高耀(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近日,有媒體(ti) 刊發了一篇《年齡大了讀研,越努力越焦慮》的報道,引起了網絡上對大齡讀研群體(ti) 讀研動機、就讀壓力及擇業(ye) 選擇方麵的廣泛關(guan) 注和討論。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57萬(wan) 人,比去年增長21%。自2014年起,教育部取消了考研的年齡限製,隨著考研熱的不斷升溫,考研和讀研隊伍中的大齡群體(ti) 也逐步走進公眾(zhong) 視野。
2021年全國學術學位碩士生離校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當年畢業(ye) 的學術學位碩士生群體(ti) 中,年齡超過30歲的群體(ti) 占比接近6%。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近年來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兩(liang) 校30歲以上的研究生新生占到了20%左右。大齡研究生的數量逐漸增多,日漸成為(wei) 一個(ge) 可見的群體(ti) 。
在傳(chuan) 統的觀念中,大齡讀研群體(ti) 被認為(wei) 是“逆社會(hui) 時鍾而行者”,他(她)們(men) 沒有完全遵照既定的社會(hui) 時鍾和一般人眼中的固定軌跡前行,而是選擇“回爐”,甚至重新選擇行業(ye) 和方向,抑或重新選擇一種自己眼中更為(wei) 理想的生活方式。按照法國社會(hui) 學家塗爾幹的觀點,社會(hui) 時鍾(時間)指的是一種集體(ti) 性的被賦予特定意義(yi) 的文化節奏,它以其他事件為(wei) 參照,反映了一種社會(hui) 現象到另一種社會(hui) 現象的變化。
我們(men) 可以將這種現象放在一個(ge) 更大的社會(hui) 結構視野下進行觀察和理解。受技術進步觀念、技術加速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成為(wei) 現代社會(hui) 的主導性原則和一種“常態”。
在“加速”社會(hui) 中,“忙碌”取代“閑暇”成了人們(men) 最為(wei) 普遍的生存狀態,技術的進步在解放部分勞動力的同時,也製造了更多需要時間來處理的事務,教育越來越不是一次性打包所能完成的,終身學習(xi) 理念已經開始彰顯。“加速”社會(hui) 對大齡讀研群體(ti) 既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和新發展的可能性。
從(cong) 挑戰和壓力層麵來看,大齡研究生群體(ti) 可能要麵臨(lin) 暫時失去穩定的收入、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和保持不斷學習(xi) 的習(xi) 慣、需要適應新的年輕同輩群體(ti) 和同輩文化、需要平衡好家庭和學業(ye) 、需要有順利完成學位論文的毅力和韌性、畢業(ye) 後重新求職中遇到各種關(guan) 於(yu) 年齡的“區別對待”或“準入限製”等“歧視性規定”的可能性等等。
從(cong) 機遇和優(you) 勢層麵來看,大齡研究生群體(ti) 工作經驗豐(feng) 富,心智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確,目標更加篤定,也可能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讀研時光”。一些大齡研究生在留言中寫(xie) 道:“……相反,經曆了生活的‘吊打’,30至35歲的年紀真的目標清晰,看問題一針見血。……但是充滿希望,比沒考研前要自信的多。……他(她)們(men) 對當下、對未來都非常堅定,內(nei) 在和外在也都非常自由,那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狀態。”
“加速”社會(hui) 中的大齡“逆行者”群體(ti) 是令人尊敬和值得學習(xi) 的,他(她)們(men) 敢於(yu) 重新選擇,重新開始係統學習(xi) ,他(她)們(men) 不向生活妥協,勇於(yu) 在不確定性中追求新的可能,他(她)們(men) 經曆過風霜卻不見世故,他(她)們(men) 依然懷揣夢想。
在發達國家,大齡讀研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一些已有一定成就的學者或者離開政壇的政界人士,為(wei) 進一步豐(feng) 富自己的知識儲(chu) 備,也會(hui) 選擇讀研。不是單純為(wei) 了學曆學位、求職就業(ye) 而讀研,這是可喜的現象。我們(men) 應該非常珍惜大齡讀研群體(ti) 給我國研究生教育帶來的多樣性和新的可能性,這種多樣性和可能性本來就是研究生教育的底色之一。
從(cong) 根本上而言,研究生教育可以對求學者的人生賦予新的意義(yi) ,高校和全社會(hui) 應該鼓勵和支持大齡讀研的有誌者,為(wei) 他們(men) 高質量完成學業(ye) 創造更好的條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