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的導師洪謙先生

發布時間:2022-04-18 14:0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韓林合

  作為(wei) 洪謙先生在人生暮年招收的唯一的博士生,我對導師充滿了感激。

  我1982年秋進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xi)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人們(men) 思想活躍,急切渴望了解當代西方哲學。洪謙先生積極與(yu) 國際上的學者聯係,邀請他們(men) 到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講學,努力為(wei) 國人引進最新的學術潮流。在大學學習(xi) 期間,我參加了由洪謙先生主持的外國哲學研究所的一些學術活動,聆聽了洪謙先生的一些講座,開始與(yu) 他有了比較密切的交往。

  在交往過程中,洪謙先生特別強調,學好哲學的必要條件是學好邏輯,特別是數理邏輯。因此,本科畢業(ye) 後,我跟隨他的學生和朋友、著名數學邏輯學家宴成書(shu) 老師學習(xi) 數理邏輯。1987年左右,宴成書(shu) 老師決(jue) 定退休,我與(yu) 洪謙先生聯係,希望轉到他門下攻讀邏輯經驗主義(yi) 。他建議陳啟偉(wei) 老師和他一起指導我的學習(xi) 。1988年左右,我申請在他門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考慮了很長時間才答應接受我的申請。

  1989年秋,我開始在洪謙先生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幾乎每周都要去他位於(yu) 中關(guan) 園的家裏討論問題。那個(ge) 房子空間非常狹小,特別是客廳,小得可憐,客廳的桌子上擺放著一台小小的黑白電視機。好多次,一進入客廳,我就發現洪先生在看京劇。這讓我有點兒(er) 吃驚。洪先生平時給人的印象是這樣的:稍微正式點兒(er) 的場合,總是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極具紳士風度。而且,他通常似乎隻看西文書(shu) 籍。不過,回想一下,他對京劇的喜愛也並非不可理解:他的整個(ge) 求學和學術生涯便始自一篇有關(guan) 王陽明的小文,從(cong) 他的代表作《維也納學派哲學》這本書(shu) 中,我們(men) 也不難找出中國傳(chuan) 統思想對他的影響,比如他對形而上學於(yu) 人生積極作用的強調。他喜愛傳(chuan) 統文化,但並不盲從(cong) 或守舊。

  1992年初春,在我剛剛完成了博士論文寫(xie) 作的時候,洪謙先生溘然長逝。在逝世前一天,他還在翻看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除了對維也納學派哲學有著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之外,洪謙先生對維特根斯坦哲學也情有獨鍾,而且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這也不奇怪,因為(wei) 他的導師石裏克便是維特根斯坦哲學堅定的維護者之一。或許正是由於(yu) 他對維特根斯坦哲學的推崇,在我決(jue) 定以維特根斯坦哲學觀作為(wei) 博士論文主題的時候,他對我的選擇給予了支持和鼓勵。在論文寫(xie) 作過程中,他對我給予了許多具體(ti) 的指導。我記得,他一再強調維也納學派內(nei) 部對維特根斯坦哲學兩(liang) 極化評價(jia) 的傾(qing) 向。

  在隨洪謙先生學習(xi) 過程中,有一點讓我受益匪淺,那就是他強調哲學史學習(xi) 的重要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維也納學派好像不重視哲學史。洪謙先生告訴我,實際情況恰好相反,維也納學派核心人物都具有良好的哲學史素養(yang) 。比如,石裏克和卡爾納普對康德哲學和英國經驗論均做過深入研究。不過,他也提醒我:閱讀哲學史上的經典著作時,要時刻保持當代哲學的問題意識,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有可能真正“讀懂”這些著作,並進一步提出真正有意義(yi) 的哲學創見。我迄今所做的哲學經典解讀工作,始終遵循著洪謙先生的這個(ge) 教誨。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