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書“敘事”傳統與風格值得關注
作者:瞿林東(dong)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朱露川著《中國古代史書(shu) 敘事的風格——從(cong) “班荀二體(ti) ”到“範袁二家”》是一本部帙不大的著作,但從(cong) 其所論述的內(nei) 容來看,這是當代史學界非常需要的一本學術論著。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近幾年來,學術界、理論界都在討論“三大體(ti) 係”建設,發表了許多很有啟發意義(yi) 的文章,大家都得到了提高。但從(cong) 史學領域來看,從(cong) “三大體(ti) 係”建設的思路出發,結合某一學術領域撰寫(xie) 出一部學術專(zhuan) 著,而把“三大體(ti) 係”建設落到實處的學術成果,並不多見。本書(shu) 在這方麵作出了艱苦的努力,以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為(wei) 指導,根據中國曆史學科發展的需要,就史學理論與(yu) 史學史領域關(guan) 於(yu) 史書(shu) 敘事問題,深入闡述了中國古代史書(shu) 敘事的風格,並自覺地在論述中進行實踐探索。
我們(men) 知道,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從(cong) 學科體(ti) 係的全局來看,它是根據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要而形成的合理的學科門類,是全局性的、整體(ti) 性的,具有現實性和前瞻性,需要在穩定和變動的有機統一中辯證發展。學術體(ti) 係是“三大體(ti) 係”的中間環節,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規定並引導著學術體(ti) 係建設,其中以各學術領域的理論體(ti) 係最為(wei) 重要。話語體(ti) 係則是學術前沿之活力的呈現,這是因為(wei) ,學術理論指導下的某一具體(ti) 研究成果,需要通過與(yu) 這一理論體(ti) 係相聯係的話語體(ti) 係傳(chuan) 播於(yu) 社會(hui) ,從(cong) 而實現學科的任務和目標,實現某一學術領域的話語權及社會(hui) 價(jia) 值。
20世紀以來的中國史學史研究之最重要的啟示是:唯物史觀與(yu) 中國史學實際相結合,是曆史學理論體(ti) 係建設的正確路徑。細察本書(shu) 的撰述要旨,正是在這個(ge) 指導思想和邏輯關(guan) 係中實現的。所不同的是,作者為(wei) 了提醒讀者更多地關(guan) 注話語體(ti) 係問題,故特意首先論及話語體(ti) 係問題,以有關(guan) 話語體(ti) 係的“概念群”開篇並使之貫穿於(yu) 全書(shu) 之中,這就抓住了關(guan) 鍵,因為(wei) 概念是反映事物之一般的、本質的特征,由概念入手討論問題,勢必圍繞此問題的一般特征而不會(hui) 遊離他向。由此推及研究中國史學史上的其他問題如史學功用問題、史學批評問題、史家修養(yang) 問題等,也都可以采用這一思路和方法進行研究。
第二,本書(shu) 以史書(shu) 敘事為(wei) 題,顯然與(yu) 這些年來,“敘事”成為(wei) 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相關(guan) ,也可以說是受到這一“熱門”話題的啟發和激勵。一則是關(guan) 於(yu) “敘事”的討論,許多都是響應國外學者提出的論點與(yu) 闡述;二則是參與(yu) 這一討論的學者,大多是從(cong) 文學角度出發,而史學工作者參與(yu) 討論者較少,這與(yu) 中國史學在“敘事”方麵的豐(feng) 富遺產(chan) 形成鮮明的反差。從(cong) 上述情況得到的結論是:史學工作者有責任闡述中國史學“敘事”的成就與(yu) 傳(chuan) 統,特點與(yu) 風格,以推進關(guan) 於(yu) “敘事”的討論和研究。
此外,我以為(wei) 作者在研究對象上的選擇是恰當和果斷的。中國史學遺產(chan) 異常豐(feng) 富,研究中國史書(shu) 敘事問題,該從(cong) 何談起?首先是不可空論,因為(wei) 空論不能說明事物本身;其次也不可泛論,因為(wei) 泛泛而論難以深入,不易把問題說清楚。再者是不可就事論事,因為(wei) 就事論事難以上升到理論認識。選定“兩(liang) 漢書(shu) ”和“兩(liang) 漢紀”作為(wei) 研究對象,用以闡述中國史書(shu) 的敘事風格,是因為(wei) 這四部史書(shu) 在史學史上本有聯係,作者借用“述者相效”四個(ge) 字揭示出這種聯係。而唐代史學批評家劉知幾對這四部書(shu) 曾作出評論,即所謂“班荀二體(ti) ”“範袁二家”,表明了這四部書(shu) 的史學地位是有代表性的。更重要的是,這四部書(shu) 記述的內(nei) 容是兩(liang) 個(ge) 盛大的王朝即西漢和東(dong) 漢的曆史,內(nei) 容豐(feng) 富,起伏跌宕,在曆史演進和曆史撰述上,都有突出的代表性。總起來看,作者在這方麵的思考和選擇,為(wei) 其展開論述、深入發掘以至於(yu) 理論概括,提供了極好的研究對象。
本書(shu) 的旨趣,是揭示中國史書(shu) 敘事的風格,即第三、四、五、六等章所論,概括說來,就是書(shu) 事、寫(xie) 人、審美和用意的要旨及相互間的辯證關(guan) 係。
關(guan) 於(yu) 書(shu) 事。這是討論史書(shu) 敘事的第一位重要問題。作者強調中國史書(shu) 敘事之“事”的曆史品格,即“其文直”“其事核”。史書(shu) 中的“事”,是曆史撰述得以成立的基礎。但是並非所有具備“其文直”“其事核”的“事”都可以成為(wei) 史書(shu) 敘事的對象,這取決(jue) 於(yu) 史家在“采撰”和“載文”上的抉擇,而關(guan) 注於(yu) “國之大事”,以及“包舉(ju) 一代”“存其大體(ti) ”的敘事要求,顯示了王朝史敘事的重點所在。總之,一是真實之事,二是國之大事。這樣的“事”,後人讀來,其中得失之故,自會(hui) 受到震撼和啟示,產(chan) 生“彰往察來”的教育作用。
關(guan) 於(yu) 寫(xie) 人。中國史學有人本主義(yi) 傳(chuan) 統。曆史是由人創造的,人本主義(yi) 傳(chuan) 統突出人在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史書(shu) 敘事一定要寫(xie) 人。誠如作者所論:曆史研究,應當把“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寫(xie) 出來。在這個(ge) 方麵,中國史學有悠久的曆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與(yu) 曆史理論領域有關(guan) 人在曆史進程中之作用的認識密切相關(guan) 。
曆史記載中的人,是曾經在曆史過程中活生生的人,故史學家不能如小說敘事般任意虛構人的角色或人的行為(wei) 。盡管如此,在具體(ti) 的敘事結構中,史學家仍可有所發揮,根據撰述主旨,重點納入某些材料,突出敘述某些事跡,以表明人在曆史中的作用。
由此可見,作者所論述的類編纂法,本質上是在說明曆史學家對社會(hui) 中的人進行觀察進而把人寫(xie) 入史書(shu) 的過程。在這裏,方法隻是認識和思考的外在表現罷了,而方法運用所造成的史學形式上的特點,背後是中國社會(hui) 的特征。可以這樣說,中國史書(shu) 敘事,任何時候都不會(hui) 缺少人的位置,古老的“天人關(guan) 係”的討論就表明了這一點,隻是人的位置越來越受到敘事者的重視罷了。
關(guan) 於(yu) 審美。中國史學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史書(shu) 敘事之美的見解。唐代史學批評家劉知幾提出“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wei) 先”,“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wei) 工”。對於(yu) 治中國史學的人來說,這些論斷已為(wei) 大家所熟悉。本書(shu) 從(cong) 這些基本的論點出發,而又重點揭示出劉知幾論史書(shu) 敘事審美的不同層次,這是已往不曾見到的論析。本書(shu) 以專(zhuan) 章討論中國史書(shu) 敘事的審美觀念及其形成路徑,闡發了中國史學的一個(ge) 優(you) 良傳(chuan) 統,而且極具現實意義(yi) ,當代史學工作者可以在這方麵提高修養(yang) ,改進文風。
關(guan) 於(yu) 用意,這裏是說敘事者的主體(ti) 意識。在史書(shu) 敘事活動中,不論是“書(shu) 事”“寫(xie) 人”還是“審美”,都與(yu) 史學家主體(ti) 意識密切相關(guan) ,都是史學家之“用意”訴求的反映。這種“意”的訴求,不論是事實判斷,還是價(jia) 值判斷,都是史學家的觀念和立場的反映。從(cong) 今人的研究來看,人們(men) 不能否認史學家的觀念、立場對其敘事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史學家的觀念、立場,是史書(shu) 敘事的靈魂所在。司馬遷重視“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史記·五帝本紀》後論)。範曄稱:“常謂情誌所托,故當以意為(wei) 主,以文傳(chuan) 意。”(《獄中與(yu) 諸甥侄書(shu) 》)章學誠自稱:“劉言史法,吾言史意。”(《章學誠遺書(shu) ·家書(shu) 二》)這些貫穿於(yu) 史書(shu) 敘事中的史家“用意”,最集中地反映出中國史書(shu) 敘事的風格。
本書(shu) 作者對以上幾個(ge) 方麵作了這樣的概括:重“事”、主“人”、審“美”與(yu) 用“意”的結合及其辯證關(guan) 係,是中國史書(shu) 敘事風格的展現。
說到“風格”,我們(men) 還可以做這樣的表述:以中國史學固有的概念與(yu) 話語體(ti) 係,討論中國史學發展中的史書(shu) 敘事的實際,力圖從(cong) 具體(ti) 的研究中,概括出有關(guan) 的理論認識並揭示出其中的內(nei) 在規律。這或許就是讀者從(cong) 本書(shu) 中品味到的風格。
(本文係作者為(wei) 《中國古代史書(shu) 敘事的風格——從(cong) “班荀二體(ti) ”到“範袁二家”》所作序,刊發時有刪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