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感受閱讀帶來的人生之美

發布時間:2022-04-19 14:51:00來源: 天津日報

  當人們(men) 不能通過語言交流時,書(shu) 籍恰恰能打破空間與(yu) 時間的距離,為(wei) 人類交流搭起重要的橋梁。閱讀對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shu) 或許就能改變人的一生。4月23日,我們(men) 將迎來第27個(ge) “世界讀書(shu) 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一百多個(ge) 國家都會(hui) 舉(ju) 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shu) 宣傳(chuan) 活動,旨在讓更多的人享受閱讀、愛上閱讀。這一天又恰巧是英國著名詩人、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ya) 的出生與(yu) 去世的紀念日,他曾說過:“生活裏沒有書(shu) 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shu) 籍,就好像鳥兒(er) 沒有翅膀。” 短短一句話便道出了人與(yu) 書(shu) 籍相互依存的緊密關(guan) 係。

  就在不久前,B站上一檔關(guan) 於(yu) 人與(yu) 書(shu) 籍的小眾(zhong) 紀錄片火爆全網,以其良好的口碑不斷發酵出圈,關(guan) 於(yu) 它的話題討論層出不窮,它就是被網友譽為(wei) “感動無數年輕人”的“寶藏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

  主題是書(shu)

  講的卻是和書(shu) 有關(guan) 的人

  《但是還有書(shu) 籍》是由嗶哩嗶哩和北京小河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人文類紀錄片,由羅穎鸞、葉深擔任總導演,胡歌擔任配音演員。在第一季第一集正式播出的2019年12月11日,胡歌發了一條微博:“很喜歡《但是還有書(shu) 籍》這個(ge) 片名。第一次為(wei) 紀錄片配音,很享受這個(ge) 過程。在此邀請大家一起觀看由我配音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希望大家在快時代裏,尋找到屬於(yu) 自己的閱讀指南。”

  這條微博很快被“粉絲(si) ”瘋轉,也帶動大量觀眾(zhong) 湧入B站。在播出幾小時後,《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片頭很快就被“為(wei) 了胡歌而來”“胡椒前來報道”這類彈幕霸屏。但隨著紀錄片的持續播出,觀眾(zhong) 也很快將關(guan) 注的重心從(cong) 胡歌轉移到紀錄片本身,討論的主題也不再是胡歌的聲音有多好聽,而是紀錄片中的主人公有多“可愛”。

  誠如總導演羅穎鸞在第一季播出後寫(xie) 下的導演手記中說道,“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我們(men) 在這個(ge) 世界以外,還擁有無數個(ge) 平行世界。我們(men) 希望以這部片子,記錄這個(ge) 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shu) 人,捕捉和書(shu) 有關(guan) 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編舟者’致敬,為(wei) 愛書(shu) 人點讚。片長有限,展示的也許隻是這個(ge) 時代閱讀圖景的冰山一角,也無法道盡這些愛書(shu) 人、做書(shu) 人的有趣可愛,但希望我們(men) 的片子成為(wei) 一枚火石,點燃更多人對於(yu) 書(shu) 的興(xing) 趣。”

  《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確做到了它所希望的,這部紀錄片不僅(jin) 吸引了無數的愛書(shu) 之人,也令很多人從(cong) 此愛上了書(shu) 。

  如今,時隔兩(liang) 年之久,《但是還有書(shu) 籍第二季》終於(yu) 與(yu) 觀眾(zhong) 再次相見。第二季在延續第一季內(nei) 容和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和升級,仍致力於(yu) 記錄那些可愛可敬、對書(shu) 籍懷抱熱忱的編輯、創作者、愛書(shu) 人,展現他們(men) 豐(feng) 饒有趣的精神世界,定格這個(ge) 時代爛漫動人的閱讀風景,導演們(men) 也希望讓第一季那枚點燃人們(men) 讀書(shu) 興(xing) 趣的小火花,繼續燃燒下去。

  在第二季第一集《我們(men) 的圖書(shu) 館》中出現的第一位主人公,就是一位十分可愛有趣的老人,他是國內(nei) 版本目錄學領域的元老級人物沈燮元。憑借著個(ge) 人興(xing) 趣,沈燮元在版本目錄學,這個(ge) 研究古籍版本和源流的艱深領域裏,一做就是七十多年,他也因此在業(ye) 內(nei) 有了另一個(ge) 稱號“古籍活字典”。

  如今已98歲高齡的沈燮元每天仍堅持著多年來養(yang) 成的習(xi) 慣,早上八點準時到達南京圖書(shu) 館,開始一天的古籍研究工作。他說自己一輩子沒有脫離過圖書(shu) 館,他和圖書(shu) 館的關(guan) 係就像魚和水,沒有了水,魚可怎麽(me) 活。

  很多人說像他這樣,一定能活到100歲,可沈燮元說我不想活到100歲,隻想過好每一天。這簡簡單單的五個(ge) 字,與(yu) 當下的年輕人產(chan) 生了奇妙的心靈共振,彈幕刷滿公屏,主創團隊把有這句話的彈幕畫麵截下來,發在了微博。這張截圖的背景,正是沈燮元老人為(wei) 之奮鬥了幾十年、為(wei) 南圖引進的古籍書(shu) 架,一本一本,整整齊齊。

  在《我們(men) 的圖書(shu) 館》這一集中還有一位“傳(chuan) 奇”人物,他是國家圖書(shu) 館管理員顧曉軍(jun) ,如武俠(xia) 小說中的“掃地僧”一般深藏不露,12年來自學了法語、意大利語、古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等十幾種語言,有學者在國圖曾得到過他的點撥,多年後路過這裏還專(zhuan) 程前來感謝,更有網友發帖尋人,隻為(wei) 見一見這位“世外高人”。在顧曉軍(jun) 看來,當今這個(ge) 處處充滿快節奏的時代,隻有書(shu) 籍才能讓人靜下來思考,在周圍所有人都在追求高效的今天,顧曉軍(jun) 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但獨處的人未必是孤獨的,在由書(shu) 籍搭建起來的精神世界裏,他一定是滿足的,博爾赫斯曾說過,“天堂應該是圖書(shu) 館的模樣。”或許國家圖書(shu) 館正是顧曉軍(jun) 心目中天堂該有的樣子。

  如果說國圖是顧曉軍(jun) 一個(ge) 人的“天堂圖書(shu) 館”,那四川甘孜久美在家鄉(xiang) 塔公草原上建起的納朗瑪圖書(shu) 館,就是生活在那裏的孩子們(men) 心目中最美的天堂。2014年冬天塔公的一場地震,讓正在蘇州寒山寺遊學的久美回到了家鄉(xiang) ,也正是這場災害觸動了久美,從(cong) 此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當地家庭的貧困,讓曾見識過草原外麵世界的久美意識到,隻有知識才能改變他們(men) 的命運,接受教育是這群孩子唯一的出路。從(cong) 最早的帳篷學校,到後來的納朗瑪圖書(shu) 館,久美一點一點憑借自己的力量,為(wei) 孩子們(men) 打造起屬於(yu) 他們(men) 的“天堂”,在這裏,他們(men) 可以真實地觸碰到外麵的世界,也給了這群孩子尋找美好未來的希望。就像久美說的那樣,“我們(men) 的心態開闊於(yu) 世界,才是真正地走出大山。”

  改變傳(chuan) 統話語風格

  展現書(shu) 背後那些年輕的心

  拍攝一檔文化紀錄片,對《但是還有書(shu) 籍》創作團隊來說,是一件冒險的事。曲高和寡、脫離主流、晦澀難懂,是文化紀錄片的固有標簽,就連總導演羅穎鸞都表示,在早期的電視台時代,文化紀錄片可以說是曾經的“收視率黑洞”。但愛書(shu) 的她,一直在關(guan) 注著書(shu) 圈,也有自己喜歡的作者、譯者、編輯,她覺得這些人的生活很有意思,“私心”裏很想把他們(men) 的故事,以及真實的工作生活狀態記錄下來。

  目前,國內(nei) 關(guan) 於(yu) 書(shu) 籍這一主題的紀錄片還很少,此前羅穎鸞曾製作過一部名叫《書(shu) 迷》的紀錄片,完成後仍覺意猶未盡,想將這一主題繼續做下去,以興(xing) 趣為(wei) 出發點的《但是還有書(shu) 籍》創作團隊就這樣再次開啟了與(yu) 書(shu) 的奇幻之旅。

  但真正做起來,才發現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怎麽(me) 能讓《但是還有書(shu) 籍》被更多的年輕人接受,是擺在主創團隊麵前的一個(ge) 難題。“不看書(shu) 的人,恐怕不會(hui) 對這部紀錄片感興(xing) 趣,而真正看書(shu) 的人,也不會(hui) 看。這是一件兩(liang) 難的事情。”總導演葉深說,團隊在製作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想追求一種平衡,讓這部紀錄片被更多人看到。

  他們(men) 嚐試了很多辦法,最先想到的就是改變紀錄片傳(chuan) 統的話語風格。原本文化紀錄片“掉書(shu) 袋”的話語風格被打破,無論是解說詞還是畫麵呈現,都力求年輕化。娓娓道來地講述每個(ge) 人物身上的故事,盡可能不出現學術性的專(zhuan) 有名詞,即便不得不出現也要第一時間加以解釋,成了創作團隊首先需要做的事情。

  在確定下來整部紀錄片的基調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讓這部片子變得有趣起來。平時與(yu) 書(shu) 打交道的人,喜歡將自己固定在一個(ge) 熟悉的地方做著重複的工作,這樣看似單調的生活方式,如果用紀錄片簡單粗暴地呈現出來,隻會(hui) 更加寡淡無味。因此創作團隊想盡各樣辦法,讓紀錄片的畫麵變得豐(feng) 富起來,動畫元素就成為(wei) 片中的重要元素,一些很難拍攝的畫麵,創作團隊就會(hui) 用動畫表現其中的內(nei) 容,定格動畫、實景結合動畫、投影拚貼等形式紛紛出現在片中。

  在第二季第二集《成為(wei) 漫畫家》中講述了三位漫畫家的故事。創造了漫畫出版奇跡,被譽為(wei) “國漫之光”的漫畫《鏢人》作者許先哲,為(wei) 了畫出《鏢人》潛心學習(xi) 漫畫四年,最終創作出了他心中最想表達的角色刀馬。《鏢人》的故事沒有腳本,當許先哲畫出第一個(ge) 刀馬的形象,他注視著他的眼睛,想象著這樣一個(ge) 人會(hui) 在怎樣的場景下說出第一句介紹自己的話,就這樣有了《鏢人》的第一幕,刀馬麵對悍匪說出,“我叫刀馬。記住也好,記不住也好,反正名頭不重要。”

  許先哲的創作理念在紀錄片中同樣用漫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作者與(yu) 角色在片中實現了真正意義(yi) 上的“同框”,這樣新穎的表現形式帶給觀眾(zhong) 更為(wei) 直接的感動,漫畫迷們(men) 更是全屏刷滿“淚奔”的字樣。

  同樣帶來深刻感動的還有“天才漫畫家”趙佳的故事,趙佳出生在天津一個(ge) 普通家庭,從(cong) 小熱愛繪畫的她,童年幾乎就是在一個(ge) 小屋子裏度過的,在別的小朋友都在玩耍的時候,她的時間全部用來畫漫畫。她的父親(qin) 曾為(wei) 她寫(xie) 下這樣的自我介紹,“嗨,我是趙佳!就是那個(ge) 迷戀漫畫甚至放棄了學業(ye) 的怪女孩。”父親(qin) 的支持是趙佳能夠堅持下來的原動力,也讓她早早就收獲了成功,16歲便正式出道成為(wei) 漫畫家。她有一個(ge) 窮極一生也想畫完的故事──《黑血》。

  1997年,趙佳便開始了《黑血》的創作,在那個(ge) 計算機還沒有得到普及的年代,趙佳的漫畫全都是靠一支筆完成的,對漫畫癡迷的她那時一天能畫60頁。當時國產(chan) 漫畫的類型還很單一,以科幻為(wei) 題材的漫畫《黑血》獨樹一幟,也收獲了不少漫畫迷的喜愛。但沒過多久,《黑血》就停止了連載,1998年,趙佳的父親(qin) 被診斷出腎癌,為(wei) 了照顧父親(qin) ,趙佳不得以停止了繪畫,但《黑血》始終是她心中放不下的牽掛。隨著國產(chan) 漫畫的持續更新,趙佳也在不斷改變自己的繪畫習(xi) 慣,以適應當下的漫畫市場,但她唯一沒有放棄的就是繼續《黑血》的創作,2017年,新版《黑血》終於(yu) 再次與(yu) 漫畫迷們(men) 見麵,趙佳也將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威海,開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在趙佳的人生中,父親(qin) 和《黑血》是她最重要的兩(liang) 個(ge) 組成部分,父親(qin) 很支持趙佳的漫畫事業(ye) ,他總是逢人就說,“我閨女是天才。”曾經是父親(qin) 讓趙佳堅定地拿起了畫筆,可也是因為(wei) 父親(qin) 的病,讓趙佳放下這支筆整整十年。紀錄片中,在趙佳平靜地講述下,她與(yu) 父親(qin) 的故事被製作成了定格動畫,讓觀眾(zhong) 不禁落淚。

  從(cong) 愛書(shu) 之人的身上

  感受閱讀的快樂(le) 與(yu) 美好

  在《但是還有書(shu) 籍》中還有很多與(yu) 書(shu) 有著緊密連接的人,他們(men) 的生活因為(wei) 與(yu) 書(shu) 相關(guan) ,顯得更加豐(feng) 富多彩。

  比如第三集《詞語擺渡人》中,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馬愛農(nong) ,還有一個(ge) 更著名的身份,《哈利·波特》中文版的主要譯者,是她將那個(ge) 充滿神秘色彩的魔法世界帶給了一代又一代的哈迷,而生活中的她,也是個(ge) 喜歡拚樂(le) 高,愛好收藏文學周邊,充滿童心的可愛女人。

  第四集《出版人的日與(yu) 夜》中,創辦“樂(le) 府”的塗塗,離開北京,變賣房產(chan) ,落腳大理,希望做一些能夠流傳(chuan) 下去的書(shu) ,真正找到民間有力量的文字。80歲老人楊本芬的《秋園》,兩(liang) 年前火遍全網,就是他出版的作品。

  和絕大多數紀錄片相比,《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拍攝對象是一群不善言辭的主人公,他們(men) 是一群日常和文字與(yu) 紙堆打交道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主人公們(men) 可能一天都不太會(hui) 說一句話,而紀錄片的拍攝要求創作者能在最大程度上打開受訪者的心扉,特殊性格的采訪對象讓《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製作困難重重。

  天生性格害羞的馬愛農(nong) 就是其中一位,當初為(wei) 了爭(zheng) 取到她來參與(yu) 拍攝可是費了導演組一番工夫。剛剛開始拍攝時,馬愛農(nong) 顯得很局促,想要暫停拍攝,導演們(men) 也表示理解,畢竟對於(yu) 絕大多數人來說,麵對攝影機的無死角拍攝都是會(hui) 感覺到緊張的,更何況是對於(yu) 很少社交、日常跟文字打交道的翻譯家們(men) 。“馬老師接受采訪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建設。”葉深說。

  第一次拍攝結束後,導演組聯係到馬愛農(nong) ,希望進行補充拍攝,被她婉拒了,好在幾個(ge) 月後,完成了心理建設的馬愛農(nong) 再次聯係了導演組,同意了拍攝,也才有了現在更為(wei) 完整的故事。

  當被問及在選擇紀錄片主人公有怎樣的考量時,羅穎鸞表示,“在篩選標準上,我們(men) 所選取的人物肯定是這個(ge) 領域最有代表性的,不僅(jin) 專(zhuan) 業(ye) 水平過硬,而且也是很有個(ge) 性和人格魅力的那種人。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我們(men) 選擇的人物都是對書(shu) 籍懷抱熱愛的,也都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顆赤子之心。”

  如今,《但是還有書(shu) 籍》已播出兩(liang) 季,均收獲不俗成績,這樣的播出效果著實有點出乎創作團隊的意料,而令人更為(wei) 驚喜的是,在這部紀錄片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閱讀。正如嗶哩嗶哩製片人朱眯在采訪中所說,“在這個(ge) 信息爆炸的時代,哪怕知道閱讀好處多多,大部分人也沒有辦法靜下心來看一本書(shu) 。這部紀錄片就是通過拍攝有趣的形形色色的愛書(shu) 人,召喚大家拿起想看的書(shu) ,重新感受閱讀的快樂(le) 與(yu) 美好。”

  波蘭(lan) 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在短詩《但是還有書(shu) 籍》裏寫(xie) 道:

  即使書(shu) 頁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嘯的火焰舔光。

  書(shu) 籍比我們(men) 持久,我們(men) 纖弱的體(ti) 溫

  會(hui) 和記憶一起冷卻、消散、寂滅。

  我常想象已經沒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沒有損失,依然是大戲台,

  女人的時裝,掛露珠的丁香花,山穀的歌聲。

  但是書(shu) 籍將會(hui) 豎立在書(shu) 架,有幸誕生,

  來源於(yu) 人,也源於(yu) 崇高與(yu) 光明。

  這首詩也是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名字的來源,希望觀眾(zhong) 們(men) 可以通過這部紀錄片看到書(shu) 籍的美好,也能通過書(shu) 籍感受到它背後所蘊藏的人生之美。(徐雪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