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切實將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發布時間:2022-04-19 14:59:00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 張蓋倫(lun)

  為(wei) 科普事業(ye) 發展專(zhuan) 門立法,放眼世界,也是獨一無二。2002年,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標誌著我國科普事業(ye) 在法製化軌道上邁出堅實步伐。

  20年後,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首次啟動科學技術普及法執法檢查。4月到6月,執法檢查組將赴多省份開展實地檢查。執法檢查的第一站,是北京。

  4月14日到15日,以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副委員長艾力更·依明巴海為(wei) 組長、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李學勇為(wei) 副組長的執法檢查組在北京市開展執法檢查工作。

  “貫徹落實科普法,進一步加強科普法治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這是一項長期的需要持之以恒投入的工作,需要各級政府各類主體(ti) 不懈努力。”艾力更·依明巴海副委員長在執法檢查中表示,此次執法檢查,既要全麵檢查法律實施情況,也要著重發現和研究分析影響法律實施、製約政策落實的各項因素,調查了解實踐對修法提出的新需求,為(wei) 修改好科普法提供堅實可靠的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修改科學技術普及法已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今年年度立法計劃項目。

  政府匯報:科普取得成績,仍需進一步挖掘潛力

  4月14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長靳偉(wei) 匯報了北京市科普工作現狀——科普政策法規體(ti) 係基本確立,科普工作組織體(ti) 係日益完善,科普人才隊伍組織結構優(you) 化提升,科普資源與(yu) 科普產(chan) 品量增質升,科普戰“疫”與(yu) 科普惠民成效顯著,科技實力與(yu) 科學素質明顯提高,社會(hui) 投入與(yu) 基礎設施持續增長。

  不過,在落實科普法上,北京也遇到一些問題。

  靳偉(wei) 說,從(cong) 投入結構來看,科普投入偏重財政撥款,政府撥款投入占全部科普經費籌措額的比例超過70%;科技創新主體(ti) 的科普服務評價(jia) 機製還不夠完善,部分創新主體(ti) 科普意識還不強,科技工作者科普潛力還需挖掘;科普產(chan) 業(ye) 發展還需進一步培育,還未形成與(yu) 首都科普資源相適應的產(chan) 業(ye) 規模。

  艾力更·依明巴海指出,在科普工作方麵,北京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也如匯報指出的,實踐中還有困難和問題。

  北京市財政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科技經費投入為(wei) 449.4億(yi) 元,科普經費投入為(wei) 7.43億(yi) 元。

  艾力更·依明巴海注意到了這一數據。他特別指出,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普經費持續增長,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投入更大,為(wei) 科普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要進一步把科學普及和科學技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優(you) 化投入結構,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科技資源的科普潛力,實現兩(liang) 翼齊飛。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

  具體(ti) 來說,要深刻認識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yi) ,充分發揮法律對科學技術普及的保障促進作用。要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領導,健全各部門工作協調機製,推動各地方強化落實法律規定,切實把科普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聚焦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科普事業(ye) 發展的新局麵。同時,建設強大的科普人才隊伍,完善多層次、分類別的科普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加大科普經費的投入,完善與(yu) 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科普投入機製,推進科普產(chan) 業(ye) 化。

  基層調研聆聽一線聲音:為(wei) 修法提供實踐依據

  執法檢查組也聆聽了一線科普人員的心聲。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物理學會(hui) 科普委員會(hui) 主任魏紅祥在和科研人員接觸中感到,“兩(liang) 翼理論”已經入腦入心,“成為(wei) 科研人員的口頭禪”。其實,科研人員普遍對科普工作抱有熱情,但在真正的科普組織工作中,由於(yu) 沒有抓手,大家有熱情卻難以持久。魏紅祥建議,還需進一步完善激勵機製,把科普績效和科研人員的職業(ye) 成長掛鉤,引導大家積極投身科普事業(ye) 。

  此前一直有聲音指出,要對單位或個(ge) 人科普績效設立一些剛性指標,但多年來進展並不大。魏紅祥建議,對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重大科學計劃,可以設立明確的科普經費比例和科普成果的輸出要求,對大學研究機構的績效評價(jia) ,也應明確加入科普內(nei) 容。

  陳征是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教授,他所在的科普團隊年均開展各類科普活動超過100場,麵向青少年開放實驗室年接待人數超過5000人次。

  高校擁有豐(feng) 富的科普資源和人力資源,但高校的“科普生產(chan) 力”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陳征向執法檢查組建議,希望通過科普法的修訂,從(cong) 製度層麵切實落實“同等重要”,加強引導,進行督促,提供保障,讓高校的科普資源充分發揮作用。

  4月14日到15日,執法檢查組去往北京通州再生能源發電廠、天壇公園科普小屋、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合眾(zhong) 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東(dong) 集團、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等地,以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hui) 、實地檢查、隨機抽查等多種形式,了解法律實施的真實情況。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疫情前年訪問量超過180萬(wan) 人次。後因疫情原因實行預約製,常常一票難求。對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來說,這也是“甜蜜的煩惱”。

  孟慶金向執法檢查組表示,科普是培育創新文化的重要環節,希望能構建科普多元投入結構,創新機製,鼓勵更多科學研究、科學發現向科普成果轉化。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