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評論不能忽視舞台性
近年來,隨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弘揚,戲曲創演也迎來一派繁榮景象。與(yu) 此同時,戲曲評論緊跟舞台實踐,直麵新時代、新格局,在總結引領、批評建言中推動著戲曲藝術發展。比如,各類匯演後的一劇一評、以評代獎,各地文藝機構相繼創立劇評社、劇評團等,既反映了當前戲曲評論的受重視程度,也說明其作為(wei) 一種獨立文體(ti) ,有著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專(zhuan) 業(ye) 隊伍支撐。
戲曲評論不能流於(yu) 泛泛觀感,評論者直抒胸臆固然重要,但同時也應具備理論知識,掌握評論方法,注重理論性與(yu) 實踐性結合。因為(wei) ,評論不是創作的附庸,亦非個(ge) 人好惡的主觀表達,而是要在理性指導下,對題材、素材等經過鑒別、取舍、改造、重塑等,最終實現藝術化的過程。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好的評論關(guan) 係著當代戲曲價(jia) 值的重建和審美的升華;同時,它在具體(ti) 操作方法上既不能自外於(yu) 戲劇,也不能放棄戲曲自身的美學追求,比如,要尊重劇種的多樣性、重視舞台表演技藝等。
直麵創作中的現象、問題,當前,戲曲評論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也產(chan) 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現象。一是以“主創說”代替“作品說”。在創作過程中,主創人員通常會(hui) 把對於(yu) 創作的預期形成詳細闡述,比如,表達何種主題,人物關(guan) 係如何架構,舞台美術及燈光、服裝化妝呈現何種效果等。這種用作前期宣傳(chuan) 或作品導賞的“主創說”往往替劇中人物、情節走向“說話”,容易形成先入為(wei) 主的判斷,一旦二度創作不盡完善,難免就有“說的比唱的好聽”之嫌。綜觀戲曲評論領域,將宣傳(chuan) 與(yu) 評論畫等號,把“作者說”等同於(yu) “作品說”的情況常常發生,甚至主創圈子、作品選材等也時常左右評論者的獨立判斷。二是讓“文學性”先於(yu) “場上性”。大多數評論家在談及某一作品時,多會(hui) 關(guan) 注劇本文學方麵的優(you) 劣得失、題旨內(nei) 涵和人物塑造層麵是否生動、深刻,但對於(yu) 音樂(le) 形象及表演技藝、行當特性等不加重視,長此以往,顯然會(hui) 對戲曲發展產(chan) 生不利影響。須知,戲曲首先是“場上之曲”,是一門綜合性舞台藝術,其次,大劇種與(yu) 小劇種、京劇與(yu) 地方戲等,都有各不相同的聲腔音樂(le) 特點與(yu) 表演範式,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就當前戲曲音樂(le) 創作而言,小劇種音樂(le) 歌舞化、大劇種音樂(le) 京昆化等趨向突出,亟須專(zhuan) 業(ye) 化評論跟進;再如,戲曲舞台創作中亦存在重生旦戲及“文強武弱”現象,近年來舉(ju) 辦的“全國淨行、醜(chou) 行暨武戲展演”“京津冀地區武功武戲表演人才培訓班”等,都意在改善戲曲行當發展不平衡的局麵。對於(yu) 上述現象,都需要從(cong) 理論評論方麵進行係統總結,不僅(jin) 要提出問題、引起關(guan) 注,還要研究、探索破題發展路徑。
那麽(me) ,在人人皆可評論的時代,麵對劇種與(yu) 劇團繁多、樣貌各不相同的戲曲藝術,評論如何作為(wei) ?筆者認為(wei) ,首先,對於(yu) 評論者來說,需要豐(feng) 厚的知識儲(chu) 備和獨立的審美判斷。一方麵,要了解寬廣的曆史文化背景,掌握充足的戲劇、戲曲知識及正確的、前沿的理念觀念,累積足夠多、足夠豐(feng) 富的生活經驗與(yu) 觀劇體(ti) 驗;另一方麵,基於(yu) 廣博的儲(chu) 備、專(zhuan) 業(ye) 的認知,還應形成客觀的、不偏狹的獨立認知,從(cong) 而對“這一個(ge) ”作品由表及裏、對症下藥,知道哪些是無需較真的細枝末節,哪些是關(guan) 乎作品好壞的重大關(guan) 節。其次,還要通過優(you) 秀的戲曲評論,喚起業(ye) 界對於(yu) 傳(chuan) 統價(jia) 值尤其是“場上之曲”“場上之技”的重視。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絕非“另起高樓”,像京劇的一些現代經典劇目創作、呂劇進入城市劇場後以《李二嫂改嫁》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改革創新等,都曾麵向傳(chuan) 統找手段,並從(cong) 其他藝術形式中廣泛汲取,從(cong) 而形成了新傳(chuan) 統、成就了新經典。同時,作為(wei) “無動不舞、無聲不歌”的舞台樣式,戲曲除文本外,音樂(le) 、表演、服裝、上下場等都是其舞台藝術領域的關(guan) 鍵環節,它們(men) 集中體(ti) 現為(wei) 演員身上的“活兒(er) ”,並以此架構起舞台文本與(yu) 觀眾(zhong) 體(ti) 驗之間的橋梁。現階段,我們(men) 不能因為(wei) 現實題材創作占據多數,就可以貼上“生活化”標簽,對戲曲的舞台技法不加重視,這也導致了有的演員認為(wei) 練功與(yu) 否無關(guan) 緊要。對於(yu) 傳(chuan) 統的、場上的認知,戲曲評論必須合理引導、有所作為(wei) ,否則,容易讓創作表演者走向誤區,甚至將影響戲曲行業(ye) 的整體(ti) 生態。(孫叢(cong) 叢(c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