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複古籍,探秘時光
在南京圖書(shu) 館古籍修複中心,每月一度的業(ye) 務交流研討會(hui) 都是最熱鬧的時候。研討會(hui) 上,年輕的修複師們(men) 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最近修複古籍的趣聞與(yu) 體(ti) 會(hui) 。
這次研討會(hui) 分析的是一本舊拓本,經過簡單介紹,修複師們(men) 紛紛發表觀點。“大家都注意到了襯紙的問題,是否需要替換襯紙?”調閱時修複師發現,該古籍先前已進行過修複,用的是現代機製紙,大致推斷為(wei) 民國時修複。“應當對古籍襯紙進行酸堿測試,確定酸化程度。”經過商議,修複師們(men) 拿出了一套完整詳盡的修複方案:鑒於(yu) 襯紙酸化較為(wei) 嚴(yan) 重,並已起不到保護古籍的作用,反而會(hui) 給古籍帶來次生病害,因此考慮更換襯紙。修複方案事無巨細地描述了修複過程中的每一環節,根據對古籍情況的診斷以及修複時可能出現狀況的預測分析設計修複環節,可以說,一個(ge) 修複方案,就是一本古籍的“定製藥方”。
提到古籍修複,不少人腦海中會(hui) 浮現手握鬃刷、戴著眼鏡的老師傅形象。而在南京圖書(shu) 館古籍修複中心,修複團隊主要由年輕人組成。12人的修複團隊中,除了技術指導楊來京已從(cong) 事古籍修複45年之久外,其餘(yu) 的修複員均是80後、90後。古籍修複不再是老師傅們(men) 的專(zhuan) 利,年輕人成為(wei) 生力軍(jun) 。
作為(wei) 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南京圖書(shu) 館古籍藏量160餘(yu) 萬(wan) 冊(ce) (件),需修複的古籍約40餘(yu) 萬(wan) 冊(ce) (件)。同時,這裏也是首批國家古籍修複基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人才培訓基地、國家古籍修複技藝“江蘇傳(chuan) 習(xi) 所”,每年可修複古籍200餘(yu) 種。年輕人能否扛起這個(ge) 重擔?“這裏的年輕人都是古籍修複科班出身,理論知識比我們(men) 當年掌握得更紮實,把古籍交給他們(men) 我很放心。”楊來京說。
“通過修複古籍,我也仿佛在與(yu) 古人對話。”撫摸著已經修複好的古籍封頁,90後修複師丁峰覺得,賦予古籍生機活力,做時光的探秘者,自己從(cong) 事的工作很有意義(yi) 。
既有精湛的修複技巧,也敢於(yu) 擁抱新鮮事物,這是年輕修複師們(men) 的優(you) 勢。“年輕人掌握理論知識,這是老一輩所欠缺的。”古籍修複中心業(ye) 務主管陳緒軍(jun) 坦言,在修複技巧上老師傅們(men) 更有經驗,但年輕人上手更快。從(cong) 古漢語到繪畫美工,再到傳(chuan) 統古籍裝訂和出版學,古籍修複專(zhuan) 業(ye) 需要學習(xi) 的課程和掌握的知識涉及許多領域。“他們(men) 會(hui) 將很多新式手法和理論運用到修複中,這離不開對古籍修複理論化、課程化的探索。”楊來京說。
如何讓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南京圖書(shu) 館在進行兩(liang) 方麵的嚐試,首先要讓更多人看到古籍,進而用數字化的辦法整理古籍。而仿真複製則對修複師們(men) 有著更高要求。丁峰說,為(wei) 了製作一本仿真複製古籍,他費了不少腦筋,自學修圖軟件、挑選宣紙品類、複原古籍裝幀,每一項流程的複雜程度都不亞(ya) 於(yu) 修複一本古籍。“高鶚的殿試卷就是我們(men) 仿真複製比較成功的案例,現在經常在各大博物館展覽。”丁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